第3章 空气与生命(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30 16:49:27

文档简介

2021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第3章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答案
1.B
2.B
3.C
4.D
5.D
6.D
7.D
8.D
9.D
10.C
11.B
12.B
13.C
14.D
15.B
16.B
17.C
18.C
19.A
20.C
21.(1)1
2
1
2
(2)1
3
2
3(3)2
3
1
3
(4)4
1
3
4
22.红
CO2+H20=H2CO3

碳酸二氧化碳+水
23.(1)CaCO3+2HC=CaCl2+H2O+CO2↑(2)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3)防止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4.(1)左盘锥形瓶中无明显现象,右盘锥形瓶中产生气泡,气球胀大
偏左
由于气球体积增大,所以产生向上的浮力,导致天平右侧受力减小
(2)偏左
右盘锥形瓶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逸出,质量减小
25.(1)可燃物
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2Al(OH)33H2O↑+Al2O3
氢氧化铝分解
时吸收热量,可以降低温度;氢氧化铝分解出的氧化铝,能够附着在可燃物的表面,从而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装修时使用阻燃材料、不能随意堆积可燃物、定期检修电线线路(合理即可)
26.(1)试液变为红色
(2)Ca(OH)2+CO2=CaCO3↓+H2O
(3)下层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7.【查阅资料】(1)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
(2)二氧化碳与装置丙中的氢氧化钠反应而被吸收
【实验与验证】紫色石蕊试液
试液显红色
【反思与应用】CaCO3
28.(1)BD
(2)【猜想与验证】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盐酸易挥发
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验证】把生成的气体通人碳酸钠溶液中
产生气泡
【反思与评价】不对;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块状石灰石的表面会阻止反而继续进行
29.(1)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12g-2g=10g。
(2)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10g
y
x
==,解得x=4.4g,y=7.3g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4.6%
30.(1)根据固体质量的减少量就是生成氧气的质量,所以第一次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30g-26.16g=3.84g,所以共收集到氧气的质量:3.84g+5.76g=9.6g。
(2)设要生成9.6g氧气需要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则:
245
149
96
Y
z
3.84g
==,解得y=9.8g,z=5.96g。
所以第一次加热后,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为9.8g。
(4)第一次加热后剩余的26.16g固体中含有二氧化锰,质量不变还是5.5g,还含有生成的氯化钾5.96g以及没反应的氯酸钾:26.16g-5.5g-5.96g=14.7g。2021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第3章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试题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I
C:12
0:16
C1:35.5
K:39
Ca:40
S:32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读法中,正确的是
(
)
①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②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③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2.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器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中写正确的是
(
)
A.镁条燃烧:Mg+O2
MgO2
B.双氧水中加入少量MnO2:H2O2H2↑+O2↑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P+5022P2O5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3022Fe2O3
4.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O”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甲:乙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D.该反应的生成物分子个数比为1:4
5.
如图所示为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关于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充分反应后,物质乙的质量+物质丙的质量=物质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物质乙
C.
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6.从化学反应2H2O=2H2↑+O2↑可得到下列信息,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
A.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
B.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可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C.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2:1
D.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7.如图所示的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试液染成
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8.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证明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释放CO2
9.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反应原理之一是2NaHCO3Na2CO3+H2O+CO2↑,某同学从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得出以下信息;①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没发生变化;②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③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分子总数都没有变化;④反应的速度比较慢;⑤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⑤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10.小明用足量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明
(
)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
.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b可收集到一瓶CO2
基本的化学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如形成守恒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每1个C原子和1个O2分子反应,生成2个CO2分子
B.32gS与32gO2完全反应,生成64g
SO2
C.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故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D.根据: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则蜡烛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1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实验室常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B.二氧化碳用于人工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人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呈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显酸性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气体中,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3.烧杯中分别盛有两种溶质不同的无色溶液,小木块上各有一支燃着的蜡烛,向甲
烧杯撒入白色粉末X后,发现烧杯中蜡烛会熄灭,向乙烧杯中撒入黑色粉末Y
后,则发现烧杯中蜡烛燃烧更旺。根据所学知识推测,X、Y分别是


A.
X:Al(OH)3;Y:C
B.
X:Mg;Y:CuO
C.
X:Na2CO3:Y:MnO2
D.
X:CaCO3;Y:Fe
14.甲、乙是某同学设计的两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对两套装置分析中不正确的



A.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
B.甲装置气体导出过程中容器内外气压相等
C.甲装置具有启普发生器的功能
D.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甲装置具有相同功能
15.一种焰火火药中的硝酸铜燃烧时,可产生绿色火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NO3)2
2CUO+O2↑+4x↑,其中X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X的化学式为


A.NO
B.NO2
C.N2O
D.NO3
1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移动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可用浓硫酸干燥
D.
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17.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3g该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为
(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D.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18.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4.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x=2.0,乙物质可能是催化剂
B.甲和丙两物质是反应物
C.参加反应的两甲、丙物质的质量比是1:2
D.丁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19.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


A.16:9
B.
23:9
C.
32:9
D.
46:9
20.如图所示,木炭和氧气质量比的取值范围影响燃烧产物的种类。
现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放有6g炭粉和充有10g氧气,用电火花引燃,使两者进行充分的反应,则生成的物质是


CO
B.
CO2
C.
CO和CO2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40分)
21.(8分)配平下列各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1)
CH4+
O2
CO2+
H2O
(2)
C2H5OH+
O2
CO2
H2O
(3)
Al+
CuSO4=
Al2(SO4)3+
CU
(4)
CO+
Fe3O4
Fe+
CO2
22.(6分)某学生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石蕊试液变为
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此试液加热后,试液又变成
色,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3.(6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了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可将橡胶管用止水夹夹住,然后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内注水,当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实验过程中加注的稀盐酸的液面必须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的理由是

第23题
第24题
24.(7分)如图所示,在天平両端各放等质量的两个锥形瓶(瓶口用单孔塞和导管连接起来,气球中装有等质量的大理石),左盘锥形瓶中盛有Mg水,右盘锥形瓶中盛有Mg稀盐酸,天平平衡。
(1)实验开始时,将气球中的大理石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天平的指针
(填“偏左”“偏右”或“在标尺中央”),原因是

(2)待上述实验的反应完成后,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天平的指针
(填“偏左”“偏右”或“在标尺中央”),原因是

25.(7分)2014年11月16日,某食品厂发生火灾,致18人死亡。经分析,本次火灾是由于电线线路老化引起的,且厂房顶部泡沫夹芯板属可燃材料,部分车间内因堆积大量的易燃物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1)从燃烧的条件来看,厂房顶部的泡沫夹芯板是
。线路老化泄漏的电火花在引发这场特大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2)氢氧化铝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铝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固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氢氧化铝能阻燃的原因是

(3)请你结合所学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谈一谈如何防止火灾的发生:

26.(6分)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鸡蛋壳制取二氧化碳,并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当打开K,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
(1)乙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2)丙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丁处烧杯中
(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
化学性质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24分)
27.(10分)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想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所用装置气密性良好)。
【查阅资料】
①二氧化碳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②CaCl2溶液呈中性。
(1)装置乙的作用是

(2)实验中观察到装置甲中持续有大量气泡产生,但较长时间后,经验证装置丁中二氧化碳仍然没有收集满,原因是

(3)针对上述现象,同学们改进并成功完成了实验,在处理废液时,小新想将锥形瓶中的废液直接倒人下水道,但小帆认为这种做法不正确,应该先对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溶质为CaCl2
猜想2:溶质为CaCl2和HCl。
【实验与验证】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猜想2正确
【反思与应用】为避免污染,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填化学式),反应完全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CaCl2一种溶质的溶液。
28.(14分)某兴趣小组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并验证CO2的性质。
(1)如图甲所示为实验室制备CO2的装置图,该装置的特点是: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稀盐酸被反应产生的CO2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备CO2,可起到节约药品和使用方便的效果。图乙四套装置中,哪些可以产生与该装置相同的效果?
(填字母)。


(2)在确认装置气密性良好后进行实验,把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对此同学们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猜想与验证】
①甲同学认为可能澄清石灰水已变质。他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向其中吹气,
现象是
,说明澄清石灰水没有变质。
②乙同学认为制得的CO2中可能有HCI气体,他作出此猜想的依据是
。他用试管取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再通人制得的气体,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他得出的结论是CO2中混有HC气体。
③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实验验证】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CO2中混有HCl气体
【反思与评价】丁同学认为既然用稀盐酸制得的CO2不纯,为何不用H2S04
代替规酸,请问:丁同学的想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分析计算题(共16分)
29.(6分)铜仁市地处武陵山区,石灰石资源丰富,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取该样品12.0g
于烧杯中,向盛有样品的烧杯中加入足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溶液充分反应,所有稀盐酸质量(用X表示)和烧杯中剩余固体质量(用y表示)的关系如图所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基多少?
(2)充分反应后共生成多少二氧化碳?
(3)所有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0.(10分)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g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过一段时间眉,停止加热,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6.16g,然后继续加热,至不再有气体释放为止,第二次收集到的氧气为5.76g。
(1)
其收集到O2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
MnO2?
(3)第一次加热后,有多少克KC1O3分解?
(4)第一次加热后剩余的26.16g固体中含有几种物质?各多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