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与碳一氧循环及空气污染答案
1.C
2.B
3.A
4.D
5.C
6.C
7.A
8.A
9.C
10.B
11.A
12.C
13.B
14.C
15.C
16.B
17.D
18.B
19.D
20.C
21.(1)肺泡
(2)扩散
增加
(3)一
肺泡与血液之间
22.叶绿体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光
23.(1)④
②
(2)吸气
收缩
下降
上下
(3)前后
左右
24.(1)澄清的石灰水
(2)b
a
(3)乙
(4)甲
25.(1)酸雨
温室效应
(2)节约用电
骑自行车(合理即可)
26.(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气孔
(3)B
(4)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27.(1)大于
(2)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3)增强
光照强度
(4)有光
多于少于
28.(1)二氧化碳
②
二氧化碳
(2)光照
光照
(3)反比
越强
29.(1)清水
(2)呼吸
(3)由黄白色变为蓝色
酒精脱去叶绿素;碘液遇淀粉变蓝色
(4)绿色物在有无二氧化碳条件下均能制造有机物
30.(1)B、C
(2)二氧化碳浓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
(3)白天适当增强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夜晚适当降低室温,减少有机物的分解,所以可提高产量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大量氧气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31.(1)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2)氧气
将装置②套上黑色塑料袋2021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与碳一氧循环及空气污染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呼吸是每个人每天必须进行的活动,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在人的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
)
A.鼻
B.气管
C.肺
D.咽
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B.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不需要光
D.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3.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颗粒物能通过呼吸系统进人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还会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
A.气管、支气管、肺泡
B.
气管、肺泡、支气管
C.
支气管、肺泡、气管
D.肺泡、气管、支气管
4.如图所示为一片正常进行生理活动的叶片,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与不同生理活动有关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若该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有机物、水
B.若①②③④分别是二氧化碳、氧气、水、有机物,则此生理活动进行的场所是细胞中的叶绿体
C.若该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则②指的是水蒸汽,
其进出的结构是气孔
D.以上三项生理活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顺利进行
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是
(
)
A.开发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B.
改进汽车尾气的净化技术
C.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
D.控制PM2.5的排放以减少雾霾天气
6.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B两种液体都是清水
B.A、B两种液体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乙
7.有关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肺泡数量很多
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④肺泡分布广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如图所示为人体膈肌在胸腔内的位置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膈肌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
B.膈肌从甲到乙时,呼气
C.膈肌从乙到甲时,吸气
D.膈肌从乙到甲时,肺扩张
9.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B.分解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换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C.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换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D.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10.有一位同学。在夏季晴好的一天中,分别于清晨、傍晚,深夜这三个时间从同一株植物上摘取极相似的三片绿叶,所将这三片叶放入消精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加碘被液染色。染色最深的叶片应取自
(
)
A.清晨时
B.
傍晚时
C.深夜时
D.无法确定
11.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h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该气体是
(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1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制造的有机物是人和动物食物的来源
B.把太阳能转换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人和动物能量的来源
C.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两种气体的含量稳定
D.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是人和动物所需氧气的来源
13.如图所示,一盆生长旺盛的植物密封在一个不透光的钟罩内,将该装置放在温度为25℃的地方,则红墨水滴的移动方向是
(
)
A.不移动
B.向左移
C.向右移
D.先向右移,后向左移
14.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这说明
(
)
A.叶绿体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
B.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C.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D.叶绿体能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15.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光照强度与绿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该曲线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曲线AB段绿色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C段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B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D.整段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16.如图所示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a、b、c三个部位的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
A.c>a>b
B.a>b>c
C.a>c>b
D.b>c>a
17.如图所示为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瓶中植株未经暗处理),下列描述中,正确的组
合是
(
)
①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②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
③丙内石灰水保持澄清
④丙内石灰水变浑浊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9.用新鲜大豆绿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若将该装置放在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气体成分,最有可能的是
(
)
A.
O2的量多于B处
B.O2的量与B处相等
C.
没有CO2和O2
D.CO2的量多于B处
20.
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从图中可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光照强度
B.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0~a内,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大小的影响
C.光照强度在a~b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只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D.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b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二、填空题(共45分)
21.(5分)读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处表示
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B处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作用完成的,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将会
(填“增加”或“减少”)。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
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
进行气体交换。
22.(5分)如果把绿叶比作光合作用的“绿色工厂”,那么生产有机物的机器
是
,原料是
,产物是
,动力是
。请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
式:
。
23.(8分)如图所示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模拟人体的膈,[
]模拟人体的胸廓。
(2)图乙模拟的是人体在
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由于膈肌的
,膈顶
,胸廓的
径增大。
(3)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
径和
径的变化。
24.(10分)如图所示为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锥形瓶中装的液体是
。
(2)吸入气体时应该捏紧
处的橡皮管,呼气时应该捏紧
处的橡皮管。
(3)实验结果是
瓶内的液体变浑浊。
(4)在本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瓶。
25.(4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能源紧缺、环
境约束加剧、碳排放增长过快等问题在城市集中体现,交通堵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
态破坏等“城市病”日益蔓延,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洪涝等极端天气也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居民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2015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
(1)工业生产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硫等废气,导致了
的发生。空气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导致
增强,引发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2)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做到的“低碳”生活方式有
、
等。
26.(6分)如图所示为“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图中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A是
,B是
。
(2)图中控制两种气体进出植物体的门户是
。
(3)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填字母)。
A.
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
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4)在维持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方面人类应该怎么做?
。
27.(7分)我们可以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比较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
已知其他条件适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图甲A处气体中的CO2(二氧化碳)浓度低于B处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当图甲没有光照(黑暗)时,测得A处的CO2浓度会高于B处,原因是图甲中的植物及土壤微生物
。
(3)当将图甲内的光照由暗逐渐调亮时,测得A处的CO2的量逐渐下降;该过程中,光照强度与A处气体中CO2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由此可以说明在ab段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根据这一现象,在大棚种植时,人们可以适当增加大棚内的
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丙所示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污浊的空气。可是,有人在黑暗环境中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出相反的结论:植物和动物同样会使空气变污浊。你认为根据上述实验和学过的知识,应得出的科学推断是:植物必须在
条件下,且产生的氧气
(填“多于”“少于”或“等于”,下同)吸收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
碳
吸收的二氧化碳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三、实验探究题(共35分)
28.(7分)某科学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条件和原料,以菹草(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活动。
第一步:取三支大小一致的试管,分别标为1号、2号和3号。
第二步:在1号、3号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碳酸氢钠溶液(注: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在2号试管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
第三步:将三片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菹草叶片分别放入三支试管的底部,如图所示。
第四步:将1号、2号试管放在100W的灯泡下照射3~4min,3号试管置于暗处,观察并记录叶片是否有气泡(氧气)产生和叶片上浮的情况,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试管
试管中的液体
条件
实验现象
1
碳酸氢钠+新鲜菹草叶片
灯光照射
有气泡,叶片上浮
2
蒸馏水+新鲜菹草叶片
灯光照射
无气泡,叶片不上浮
3
碳酸氢钠+新鲜菹草叶
黑暗
无气泡,叶片不上浮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号和2号试管组成的一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作为对照的是
号试管。该组实验说明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1号和3号试管组成的一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该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
要
。
(3)在以上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该活动小组利用1号试管又进行了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作用关系的探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cm
10
20
30
40
50
产生的气泡个数/(个/min)
65
35
15
6
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植物和光源的距离的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成
。由此可以得
出的结论是:光照越强,植物光合作用
。
29.(10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基本步骤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将玻璃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
,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2)“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让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消耗体内贮存的有机物。
(3)实验过程中,叶片颜色的变化是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依次为
。
(4)若“二氧化碳不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则在其他实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预測实验结果是
。
30.(10分)为了探究提高生态园内蔬菜产量的方法,同学们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三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相同的萝卜幼苗,温室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条件的控制情况如表所示(每个温室
的光照、上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
温室
A
B
C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20℃
20℃
30℃
(1)为研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他们应选择
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2)温室B中的萝卜幼苗比温室A中的萝卜幼苗长得快,其原因是温室B内
。
(3)为提高蔬菜产量还可以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用你学习的生物知识加以解释:
。
如图所示为一个温室从凌晨开始持续密封24h,测得的温室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曲线AB段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
;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是
。
31.(8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
,此实验证明
。
(2)如图乙所示,当装置①中试管内的气体充满二分之一左右时,迅速取出试管并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管口内,结果卫生香猛烈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为探究“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设置了装置②作为对照实验,该对照实验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改正:
。
甲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