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课堂——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综合卷A)

文档属性

名称 双休课堂——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综合卷A)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12-11 20:4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双休课堂——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同步测试卷(三)
生物与环境(综合卷A)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空2.5分,共50分)
1.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种群的是……………………………………………( )
A.所有的藻类 B.所有的鲫鱼 C.所有的浮游动物 D.所有的微生物
2.嘉兴南湖经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以以下属于南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是……( )
A.湖中的细菌与真菌 B.照射到湖中的阳光
C.湖中的南湖菱 D.湖中的鲫鱼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小麦 B.鼠 C.鼬 D.鹰
4.2008年7月初,青岛奥帆赛海面被大量浒苔(一种绿藻)覆盖。形似草坪。经多方努力,浒苔被及时处理,保证了奥帆赛的正常进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浒苔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浒苔过度繁殖可能导致鱼类死
C.这一事件警示我们应该积极治污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
D.浒苔过度繁殖对当地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有促进作用
5.2011年2月2日是第l 6个“世界湿地日”。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的生产者是浮游动物 B.小鱼→大鱼是湿地中的一条食物链
C.湿地中的所有鱼类是一个生物种群 D. 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6.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7.造成藏羚羊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的肆意捕杀 B.草场的退化 C.森林覆盖率的下降 D.自然环境的变化
8.关于食物链的写法,以下正确的是…………………………………………( )
A.阳光→草→蚱蜢→鸡 B.鹰→鸡→蚱蜢→植物
C.田鼠→蛇→鹰 D.植物→蚱蜢→鸡→鹰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只大象 B.一群飞鸟 C.一片树林 D.一朵彩云
10.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虾→鱼→鱼鹰”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 )
A.水草 B.虾 C.鱼 D.鱼鹰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 2000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12.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 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3.201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的含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C.遗传的多样性实质上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
4.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15.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右侧三幅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据图所作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ll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1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②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A.①②④ B.①③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在一个由林木、植食昆虫、食虫马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如果食虫鸟被大量捕杀,植食昆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图中的哪个曲线图来表示? ………………( )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捕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问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19.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20.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21.地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她的一切,她为我们提供食物,为我们提供能源。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造成了“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
(1)我们食物中的有机物是植物通过_________产生的。
(2)地层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并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流动,因此“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这句话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_________。
22.如图所示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须鲸称为一个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海藻属于_________。

(3)请写出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
23.某校兴趣小组为农民设计了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植养植生态系统,它的生物种类少,成分单一, 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 (选填“较强”或“较弱”)。
(2)牛呼吸作用产生的_________可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作用的效率。
(3)稻草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进行发 酵,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被称为_________。
24.当前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有科学家调查了影响脊椎动物灭绝的常见原因,结果如下表所示:
类群
每一种原因所占比例(%)
生境消失
过度开发
物种引进
捕食控制
其他
还不清楚
哺乳类
19
23
20
1
1
36
鸟 类
20
11
22
0
2
37
爬行类
5
32
42
O
O
21
鱼类
35
4
30
O
4
48
注:生境消失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森林和草地等大面积减少。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表中的“生境消失”是指在________(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层次上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从上表结果分析,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首先通过食物链的缩短或减少,而降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3)如果要比较上表中的“生境消失”、“过度开发”和“物种引进”等三大原因分别对脊椎动物物科灭绝的影响程度,应对上述数据先进行________处理,再对处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你的分析,上述三大原因中的________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25.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如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植物及土壤生物固定太阳能的调查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乔木层固定的太阳能________ (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固定的太阳能,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2)科学工作者从森林里取了一些肥沃的土壤样本。经观察发现其中有许多生物。据图分析,这些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哪两种成分?
三、实验题(20分)
26.(10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制造________,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图中的虫和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它们不仅能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3)图中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动植物遗体中的________;通过④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被分解后产生的________又能够被植物重新利用。
(4)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________的关系。
27.(10分)下表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关系”的实验数据。实验中使用了以下实验用具:有盖玻璃瓶、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水,并把这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编号
小鱼(条)
水草(棵)
实验结果
生态瓶l号
4
12
小鱼存活8天
生态瓶2号
4
8
小鱼存活6天半
生态瓶3号
4
4
小鱼存活3天半
生态瓶4号
4
2
小鱼第2天上午死亡2条,第2天下午死亡2条
生态瓶5号
4
O
小鱼于当天下午和晚上相继死亡
请分析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小生态瓶l~4号均可以看做是一个小生态系统,在这些小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池水、沙子中的________是分解者。
(2)比较生态瓶1号和2号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植物数量比较多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________;由生态瓶5号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没有________,动物就很快死亡。
(3)由生态瓶l~5号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是:动物数量一般________ (选填“大于”或“小于”)植物数量。
(4)生态瓶1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是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________,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________能力比较差的缘故。
试卷答案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综合卷A)
1.B 2.C 3.A 4.D 5.D 6.D 7.A 8.D 9.C l0.D ll.C l2.B l3.C l4.C l5.C 16.A l7.C l8.C l9.A 20.C 21.(1)光合作用 (2)生物圈 22.(1)种群(或生物种群) (2)生产者 (3)海藻→磷虾→须鲸 23.(1)较弱 (2)C02 (3)分解者 24.(1)生态系统 (2)自动调节 (3)对各列中的数据计算总和(或取平均值) 物种引进 25.(1)大于 阳光 (2)消费者和分解者 26.(1)有机物 (2)消费者 (3)有机物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4)相互依存 27.(1)小鱼 水草 细菌等(或微生物) (2)比较长植物 (3)小于 (4)太少 自我调节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综合卷B)
1.D 2.C 3.B 4.A 5.C 6.D 7.C 8.C 9.C l0.B ll.B l2.B l3.B l4.C l5.A 16.D l7.B l8.D l9.A 20.A 21.(1)种群 (2)植物→鹿→狼 (3)食物链被破坏 22.(1)①生物间的相互 ②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③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④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2)①蝗虫(因鹿和蝗虫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是食物的竞争者) ②175 23.(1)叶绿体 (2)呼吸作用C02 (3)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养型(少答不给分) 生物群落(群落) (4)载体 动力 (5)①⑤(少答不得分) 24.(1)绿色植物→鼠→蛇→鹰(或绿色植物→食草昆虫→吃虫的鸟→鹰或绿色植物→兔子→蛇→鹰)
(2)鹰 (3)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4)14.4
(5)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