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第4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答案
)
1.B
2.A
3C
4.A
5.C
6.A
7.B
8.B
9.D
10.D
11.A
12.B
13.D
14.C
15.B
16.C
17.D
18.D
19.D
20.C
21.腐殖质
土壤中的空气
无机盐
22.甲
乙
23.(1)控制变量(2)砂土、黏土、壤土
24.强
差
强
25.(1)矿物质颗粒比较多的沙地及水分相对较少而空气比较充足的旱地
(2)D
26.(1)无机盐
(2)为了测量土壤中所含的空气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空隙,验证土壤的吸水性)
27.(1)650mL
750mL
(2)因为土壤中有空气
(3)20%
28.(1)C
(2)乙装置中渗出的水比丙装置中渗出的水多
29.(1)栽培植物的种类不统一,浇水量不同,每天浇水次数不同
(2)C
30.(1)乙瓶
(2)水分
(3)体壁
(4)对照
31.(1)三种矿物质颗粒渗水性的强弱
(2)记录相同时间内烧杯中水量的多少
(3)不同颗粒间的空隙大小有差异
32.(1)壤土类(2)结构、肥力、通气状况、水分含量
(3)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33.(1)对照实验
变量
(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4.(1)甲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乙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
甲
(2)甲瓶中无变化,乙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02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试题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
)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的出现
2.在土壤的成分中,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
矿物质颗粒
B.
腐殖质
C.
空气
D.水分
3.如图所示,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
(
)
A.小细砂
B.蛋白质
C.无机盐
D.金属
4.下列工具中,适于观察土壤生物的是
(
)
A.显微镜
B.望远镜
C.放大镜
D.电子显微镜
5.在“用手搓土壤”实验完毕后,必须要反复冲洗的原因是
(
)
A.土壤很脏
B.土壤很臭
C.土壤中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
D.土壤有毒
6.与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率
B.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温度
C.土壤中砂粒的硬度
D.土壤中黏粒的黏性
7.下列关于黏土类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透气性最好
B.保肥能力最强
C.质地最硬
D.透水性最强
8.
雨过天晴后,有经验的农民常给农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
(
)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C.增加土壤中的肥力
D.减少土壤中的生物
9.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中,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选择是
(
)
①砂粒多,黏粒少
②黏粒、砂粒均多
③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④土壤颗粒粗
⑤土壤颗粒细
⑥土壤质地均匀
①④
B②④
C.③⑤
D.③⑥
10.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11.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本地山上的“黄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如图所示为溪沟里的许多鹅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刮风扬沙,碰撞磨损
B.流水冲击,岩石之间摩擦
C.骤热和骤冷,岩石爆裂
D.生物的分解作用
1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14.在安下列百分比配制的土壤中加点水,右手搓一搓,其中最容易搓成条状的是
(
)A.砂粒20%、粉沙粒40%、黏粒40%
B.
砂粒10%、粉沙粒40%、黏粒50%
C.砂粒10%、粉沙粒30%、黏粒60%
D.砂粒20%、粉沙粒50%、黏粒30%
15.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等组成的
B.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的有机质组成
C.在固体部分中矿物质颗粒占95%
D.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肥沃
16.如图所示为壤士类土壤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如果因为外影响导致该土壤发生了变化;空气含量增多,水分含量减少,那么变化后的上壤
(
)
A.通气性好,透水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长
B.通气性好,透水性差,有利于植物生长
C.通气性好,透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
D.通气性差,透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
17.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的月球岩有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μn-1mm之间,摸上人和自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
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续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裁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18.“水滴石穿”向我们形象地叙述了土壤形成阶段中的一种方式。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的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B.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
C.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矿物质埋入土壤中形成的
D.岩石在水的冲击下可以风化变成小碎块
19.在研究某区域土壤中有什么生物的活动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应选取比较疏松肥沃的土壤
B.要用小铲子慢慢挖取土壤
C.采集样本后,应将土壤恢复原样
D.必须把枯枝落叶记录在记录表中
20.种花用的瓦盆是用红黏土烧制的,比一般塑料花盆和瓷花盆更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是因为
(
)
A.瓦盆沙粒含量较少
B.瓦盆保水性较好
C.瓦盆具有很好的透气性
D.塑料花盆和瓷花分
二、填空题(共44分)
21.(6分)土壤中的
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
是植物的根进行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
。
22.(4分)如图所示为三种土壤的模型,其中通气性能最差的是
(填“甲”“乙”或“丙”,下同);最适宜耕种的是
。
23.(4分)某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为了比较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做了以下实验:称取相同质量的黏土、壤土各一份,分别放入大玻璃容器中,注满水后反复搅拌,使土壤中的颗粒自然悬浮在水中、停止搅拌后,让颗粒自由沉降,直至水变清。试回答下列问题:
(1)称取的砂土、黏土、壤土质量要保持相同的原因是
。
(2)三类土壤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依次是
。
24.(6)土壤颗粒物的粗细比例不同,也会影响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数量,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砂土类土壤通气性能
,但保水性能很
,容易使植物缺水;黏上类土壤保水性能很
,但容易积水,透气性能很差,这样会使植物根腐烂;壤土类土壤中砂粒和黏粒的比例适中,土壤通气和保水性能都很好,有利于植物的良好生长。
25.(4分)省农科院在某市选取下列三块土壤栽培引进的美国提子:
A.砂粒比例较多的坡地
B.土壤质地比较均匀的平地
C.河湾淤泥堆积而成黏粒较多的河套地
在天气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浇一样的水,施相同的有机肥,进行完全相同的田间管理,收获时的产量A地最高,C地最低,连续两年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土壤颗粒、水、空气含量角度分析,适宜美国提子生长的土壤性状是
。
(2)在我国南方多雨水的地区种植美国提子,应特别注意的田间管理是
(填字母)。
(2)在我国南方多雨水的地区种植美国提子,应特别注意的田间管理是
A.浇水
B.施肥
C.松土通气
D.排水防涝
26.(4分)土壤是在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
(2)选择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cm的一块立方体土壤和棱长为10cm的一块立方体铁块,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然后比较所加入的水量。此实验的目的是
。
27.(8分)长、宽、深分别是10cm、10cm、5cm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其被浸没为止,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
,加入的水量为
。
(2)体积相同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约为
。
28.(4分)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装置探究土壤的保水性能,其中甲、乙两漏斗中装有砂粒,丙漏斗中装有黏粒。甲漏斗中砂粒体积是乙漏斗中的一半,丙漏斗中黏粒体积和乙中砂粒体积相同。在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如图所示(三只锥形瓶完全一样)。试回答下列问题:
A.甲装置
B.乙装置
C.丙装置
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2)根据
的实验现象,可以验证砂粒的透水性比黏粒强。
29.(4分)小明想知道“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他分别取等体积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并分别记为A、B、C。
他的实验方案如表所示。
花盆
植物名称
放置地点
浇水量/ml
每天浇水次数
A
郁金香
窗台
200
1
B
小雏菊
窗台
100
2
C
小雏菊
窗台
200
1
(1)请指出此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
。
(2)根据你修正后的方案,你预计种在
(填字母)盆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三、实验探究题(共36分)
30.(8分)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
。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
(3)蚯蚓的呼吸依靠
来完成。
31.(6分)在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砂粒、黏粒和粉砂粒等矿物质颗粒进行实验。他们把纱布包在漏斗的底端,再有橡皮带扎紧。在三个漏斗中分别置于三个烧杯,再分别往三个里都中缓慢倒入等量的足够的水,当斗底部开始有水渗出时按下秒表计时。
(1)该科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的问题是
。
(2)本实验应该收集的证据是
。
(3)三个装置中呈现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请作出解释:
。
32.(6分)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取规格相同的三只瓶子,编号为甲、乙、丙,分别装入等量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各栽种一株个体状态都相同的等龄的同种植物。
第二步:置于相同的环境下,经过3天观察,发现三只瓶子中植株的生长状况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乙瓶中装入的土壤应该是
土壤。
(2)从甲、乙、丙三瓶中植物的根系来看,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
(从“结构、肥力、通气状况、温度、水分含量、光”中选)有关。
(3)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必须具备的性状是
。
33.(8分)小明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
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
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号、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组和第二组花盆。
(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裁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扎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实验结果】
(1)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图所示)。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
。
(2)上述实验的结论是:蚁巢土
。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4)就上述实验,请提出一个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
34.(8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广口瓶甲和广口瓶乙之间唯一的区别是
,其中
是实验组。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观察导电想象是
。
甲
乙
(3)该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