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3.8《咬文嚼字》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3.8《咬文嚼字》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6 21:3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朱光潜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苏小妹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苏东坡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教学目的
学习这篇课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咬文嚼字释义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那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孟石,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朱光潜

1897—1986)
清代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方苞
刘大櫆
姚鼐
文章特点: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幼年便广涉国学经典,深谙桐城派古文奥诀。后漂洋过海,广览西方学术,对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钻研尤深。国学根基、西学素养相映生辉,融会贯通,自成一代大家。
中国美学的一代鼻祖:建国后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王国维、蔡元培于此都有过创造,但美学大厦的真正营造,却始于朱氏之掌。
游刃有余的人生态度: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面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
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清沁












qiáng

xián
míng

zhū


cén
qìn
yùn
làn

z?
流弊:
尺牍:
锱铢必较:
推陈翻新:
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书信。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阅读课文,筛选信息,
概括文章内容
提炼作者观点,找出中心论点。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分析课文
作者用了哪些例子?他举这些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的“你这”和“你是”式语法区别(引出话题)
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一)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⑵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郭);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和“有”
性质完全不同
(朱)。

X
思考:“你这”真的“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1.
长辈对幼儿:你这小淘气!
2.
水牛赞(郭沫若)
活也牺牲,死也牺牲,
死活为了人民,你毫无怨艾。
你这和平的象征,
你这献身精神的大块,
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
(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王若虚修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失去了: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韩贾“推敲”
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
,无声
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三)
文字不同,意境不同
(四)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烟”与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直指意义(月轮)与联想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清茶
水中月
(味觉)
(视觉)
联想
清沁心脾
(五)误用:“套板反应”
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
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分别说明说明?
郭沫若炼字等例子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改与不改视情况而定。
王若虚改句例子
字数增减,意味不同
贾岛推敲例子
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苏轼的诗句
善用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
联想意义也最易生流弊,我们要创新
全文思路:
从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1-5)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6-7)
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8)
郭沫若改字
(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
(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
(意境改变)
善用联想意义
反对“套板”效应
小结:
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咬文嚼字示例
例一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例二
春风又(到、过、入、满、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字将江南早春和风吹拂、遍地生机的蓬勃景象如浮雕般凸现了出来。
例三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斗、吵、闹)。
---宋祁《玉楼春》
“闹”字描绘出春意之浓、春意之烈,既写出了真景物,也写出了真感情。所以王国维(清)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内容上:结合诗句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对象的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2)(形式效果上:概括其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试析“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燃”字妙处。
“燃”字用得极妙,由“燃”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与火相比,就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征,在青绿背景的反衬下,花朵就显得格外红艳。不仅如此,还利用火苗燃烧的跳动感,赋予花儿以动感,化静为动,就把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打广告
化妆品——
冰箱广告—
止咳药——

片——
打字机——

铺——
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领“鲜”一步
“咳”不容缓
“钙”世无双
不打不相识
当之无愧
取店名

店——
饰品店——
美容店——
美发店——
自讨苦吃
创饰界
整妆待发
最高发院
魔发师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