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第七册第1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你的策略和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一系列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同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会有意识借助树状算图或线段图来帮助自己的思考,但他们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存在的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一题多解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真解读题意,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树状算图和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一题多解解决用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先求总差再求每份的差的思路的理解
教学环节及
对应目标
师生活动与设计意图
评价关注点
课前积累
对应目标:1
张师傅和徒弟合作完成一批零件,张师傅每天做20个,徒弟每天做16个,10天完成任务。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从简单解决问题入手,初步体验一题多解。
想 一题多解的思路
读题审题,理清题意
对应目标:3
滑雪场第一天接待学生650位,第二天接待学生875位。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滑雪场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几名保洁员?
核心问题:
1.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对其中哪个信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或要作补充说明?
(1)这句话说明了学生人数和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
(2)第一天与第二天派出的保洁员的标准是一样的。
审题,对关键信息的理解;
二、两种解决问题
对应目标:1、2
分析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寻找解题突破口,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来解答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答。
〖方法一〗
从问题出发来解决:
-3810-147129500
综合算式:875÷25-650÷25
强调: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把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方法二〗
-3810-135699500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几位学生?
(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派出几名保洁员?
综合算式:(875-650)÷25
强调:第二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提问:每多派出一名保洁员,要增加多少名学生。
2.两种解题方法的对比,得出结论。
核心问题: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得到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出9名保洁员。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小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时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步骤含义清晰。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步骤含义清晰。
对数量关系的把握
三、变式练习
对应目标1、2、3
巩固练习:
1.选择。
四1班和四2班各派了5名同学收集相关资料。四1班共收集了75份,四2班共收集了60份。四1班平均每人比四2班多收集几份资料?
小胖思路:把每个班平均每人的数量进行比较对应的算式是( )
小亚思路:把总共多收集的数量平摊到5个人对应的算式是( )
A. 75÷5 —60÷5 B.(75—60)÷5
2. 某商店采购了20个U盘,以每个80元的价格出售,全部卖出后共赚了400元。那么每个U盘的采购价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
小结:
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抓住重要信息,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借助树状算图或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条理地、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具体情况,抓住关键信息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