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12-15 22:4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学生分析】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设计思路】
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
二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之后会减少,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三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习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教学流程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张勇 学校 绍兴长城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使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学会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3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学会其应用
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类比
仪器、药品 烧杯、天平、锥形瓶、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蜡烛、白磷、稀盐酸、铜丝、酚酞、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小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展示图片: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提出探究内容: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设问】 要证明这个探究问题,我们需要设计实验。这个实验需要是什么变化?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是否通过三个实验就可以得到结论?引出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用一支钢笔,构建模型来提示学生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中“参加”和“所有”二字,并构建模型让学生学会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过量分析。小结课后思考题 【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变化?化学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在蜡烛燃烧之后,质量怎么变?我们能否进而推出所有化学反应的质量在反应之后都会减少?学生提出假设,并回答这样假设的原因。【作出假设】1、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通过表决,大部分支持第一种。化学变化,最好实验现象明显【演示实验】 1、 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2、 白磷燃烧3、 氢氧化钠滴入硫酸铜溶液中【学生分析归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倾听。【学生回答】【归纳】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构建一个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对象,借题说事。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引导学生认识,不管是科学的重大发现还是个人的发展,观念、思路的重要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设计多种类型的反应,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归纳,并知道一个结论的提出需要大量的事实作为依据,3个实验是不够的。突破本课重难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的实质
三实验任务单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养成习惯。
实验一: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颜色是: ;盐酸溶液的颜色是: ;在加入盐酸后,颜色变化: ;这是一个 变化。
整个装置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变化? 。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实验二:白磷燃烧
白磷是一种 色 体,有大蒜味。实验室常常将白磷保存在 中。
白磷点燃后,在瓶中 ,产生大量的 ,这是一个 变化。
在这个反应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是是否变化?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实验三:硫酸铜与氢氧化钠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 ,氢氧化钠溶液的颜色是 ,二者混合后,产生了
;这是一个 变化。
在这个反应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是是否变化?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请你总结一下我们所探究问题的结论:
练一练:
1、加热10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2、某一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H2O和CO2,因此该物质一定含有( )
A.氧气 氢气 碳 B.氢气 碳 C.氧元素 氢元素 碳元素 D.氢元素 碳元素
3、在化学反应A+B=C中,5克A与足量的B反应生成8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 )
A.8克 B.5克 C.3克 D.2克
说课稿
本课时的中心是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展开的。学生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质量守恒的内容,以及其微观解释,并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对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算的内容,都必须以质量守恒定律作为基础,有很重要的启下作用。因此,让学生很好的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用蜡烛燃烧来引课,并利用2个问题引出今天最重要的探究内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这样引课主要是利用学生非常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用三个实验贯穿课堂。第一个实验是氢氧化钠中滴加盐酸,氢氧化钠中事先加入了酚酞。第二个实验是白磷燃烧,第三个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其中后两个实验是科学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而第一个实验的选择,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酸,碱有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认知基础上进行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要在这些化学反应中选择,这就需要思考,选择现象明显,容易进行,并且安全的实验进行。从这个角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之后的2个实验进行完毕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但3个实验就想得出一个定律,这是不够的。因此,让学生明白,这个定律是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的,我们课堂上只是选择了其中几个实验而已,并且,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从而锻炼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同时,还让学生懂得,宏观上的现象,往往是由微观原因引起的,从而引发学生对一些宏观现象原因的思考。在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之后,我本来想用一个错误的实验,即让五氧化二磷漏出去,导致质量不守恒的实验来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中的“所有”二字。但在课前试验时发现,由于五氧化二磷是固体颗粒,而白磷取用的质量又不能太多,再加上天平灵敏度有限,导致这个实验无法成功进行,因此在上课时,将之除去。只设计成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气球,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一部分跑出去了,结果会如何?从而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上课之前,我对本节课的实验作了很多假设,考虑到了本实验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各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老师对我的教学设计作了很多建议,再次感谢老师,感谢各位来听我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