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8400012331700浙教版八下科学第三章第1-2节复习
4824730977901. 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2NaOH+SO2═Na2SO3+H2O
①关闭K,打开甲的胶塞,点燃硫粉后迅速塞紧胶塞。
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的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反应充分。
③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
B. ②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C. 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口处冒气泡
D. ③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增大,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4545330371475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图所示实验。已知所用实验装置如下,试管体积为40mL,实验前夹紧弹簧夹,注射器的活塞在20mL刻度处。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白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夹;②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雾;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12mL;④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氧气体积分数的结果偏大;⑤实验时如点燃白磷,便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⑥实验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3.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 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后就能燃烧
4. 点燃的火柴棍燃烧端朝上时,其未燃尽便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 缺乏氧气 B. 火柴棍的着火点升高了
C. 缺乏可燃物 D. 燃烧端下方的火柴棍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5354955234955. 已知:.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41344852559056. 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 )
A.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B.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C.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7. 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实验装置的缺点是 (写一点)。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8. 如图1所示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1)写出实验室通过乙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2)如图2为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图,用图1中的乙途径制取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 .
(3)工业上制氧气,利用如图1中的途径丁,其原理是 .
(4)如图3为收集气体的装置,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应从导管 通入氧气,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从导管 通入氧气.
(5)“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图1中的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 (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9. 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氧气。
(1)实验中,若产生氧气的速率太大,不利于收集。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以进行的合理操作是 。
(2)若需要一瓶干燥的氧气,应该将装置A产生的氧气通过干燥装置后再与 (填“B”、“C”或“D”)相连。
(3)若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气体,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发现木条没有复燃,可能的原因有 。
A.实验所用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太小
B.开始收集时,侧置于水槽中的集气瓶未装满水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量太少。
10. 市售双氧水是含过氧化氢(H2O2)的水液,它常用于消毒,漂白,常温下,双氧水加少量MnO2作催化剂,H2O2可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现若用15%的H2O2水溶液制取氧气。
(1)应选择 发生装置。
(2)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依据是 ,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好 。为什么? 。
用B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
(3)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选择E,写出该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实验时应注意:①试管口要 。
②停止加热时,先要 ,然后 ,这样的好处是 。
b.若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这是因为 。
c.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药品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⑥熄灭酒精灯 ⑦固定装置;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11.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将铁盒中的酒精点燃后放入盛有冰水的烧杯中,酒精的火焰逐渐熄灭,其原因是 .
(2)高锰酸钾可用来生火.将一份砂糖和两份高锰酸钾混合,夹在两片干木材中研磨,若天气干燥,摩擦约30s木片燃烧起来.上述过程中,高锰酸钾的作用是 .
(3)古人类钻木生火时常放一些干毛草,这是因为 .
(4)用火柴点一张纸和同样纸的纸团,纸比纸团易燃,原因是 .
(5)如图2所示,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在一个集气瓶(气密性良好,胶塞上固定一打磨过的铁钉)内燃烧小蜡烛,火焰一会儿熄灭了.火焰熄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将反应后的装置密封放置数天后,发现铁钉表面出现了锈迹,说明瓶内有 ,它们的来源是 .
12. 2013年4月25日晚8点,台州市的一金属堆场发生火灾,十多吨金属镁发生爆燃后发出刺眼的白光,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消防指挥部立即动员力量,寻找沙土进行灭火.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
(1)利用沙土灭火的原理是 .
(2)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
13. 某仓库中堆放的镁粉正在燃烧,放出耀眼的白光.隔壁就是化学药品仓库,如果不及时扑灭,势必要发生更大的火灾事故.小张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去灭火,不但没有把火扑灭,反而着得更旺.后来用水浇,也无济于事.最后,还是有经验的消防员用很普通的方法就把火扑灭了,避免了一场重大的火灾发生.
(1)火知所以难扑灭,是因为每条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和单质碳.请写出文字表达式: 。
(2)想一想,消防队员可能是用什么方法把火扑灭的? 。
14. 宁波公交车上备有灭火毯,该灭火毯在无破损的情况下能重复使用。若车内起火,在起火初期快速取出灭火毯,抖开后覆盖在火焰上,直至扑灭。
(1)灭火毯的灭火原理是 。
(2)请你推测,制造灭火毯的材料应具有 等特性。
(3)这种灭火毯我们家庭中也可以备用。若家里的电器起火,使用灭火毯前应先
,以防止电线绝缘层烧毁而引起电源短路,造成二次火灾。
15. 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
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right17335516. 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放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是 (填“V1~V3”或“V1~V2”或V2~V3)。
(4)该反应原理符号表达式是 。
(5)请评价该装置有何优缺点? (各说一点)。
(6)此实验能否将红磷替换为木炭或硫磺 否 ,其原因是 。
17.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填序号,下同)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的是 。
18. 现有①木炭②硫磺③红磷④镁条⑤蜡烛,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__ ___; (2)产生大量白烟的是___ __;
(3)放出大量热,产生耀眼白光的是___ __;
(4)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 _;
(5)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___ __;
45573956540519. 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20. 下列变化中都有能量变化,属于在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A.铁与盐酸反应 B.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C.硝酸铵溶于水使温度降低 D.干冰升华进行人工降雨
21. (2016·杭州)下列有关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合理的是( )
A.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得到电子
B.反应物钠由分子构成,生成物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C.钠能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D.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氯化钠与家庭中食用的氯化钠化学性质不同
22.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为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有关的实验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②和④ D. ③和④
1168400012331700浙教版八下科学第三章第1-2节复习
1. 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2NaOH+SO2═Na2SO3+H2O
①关闭K,打开甲的胶塞,点燃硫粉后迅速塞紧胶塞。
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的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反应充分。
③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①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
B. ②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C. 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口处冒气泡
D. ③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增大,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图所示实验。已知所用实验装置如下,试管体积为40mL,实验前夹紧弹簧夹,注射器的活塞在20mL刻度处。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白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夹;②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雾;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12mL;④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氧气体积分数的结果偏大;⑤实验时如点燃白磷,便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⑥实验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B)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3.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 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 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后就能燃烧
4. 点燃的火柴棍燃烧端朝上时,其未燃尽便熄灭的主要原因是(D)
A. 缺乏氧气 B. 火柴棍的着火点升高了
C. 缺乏可燃物 D. 燃烧端下方的火柴棍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5354955234955. 已知:.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A)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41344852559056. 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D)
A.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B.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C.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7. 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实验装置的缺点是 反应生成的白烟会污染空气 (写一点)。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③、④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②、④ 。
8. 如图1所示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1)写出实验室通过乙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2)如图2为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图,用图1中的乙途径制取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 AD或AE .
(3)工业上制氧气,利用如图1中的途径丁,其原理是 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
(4)如图3为收集气体的装置,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应从导管 a 通入氧气,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从导管 b 通入氧气.
(5)“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图1中的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 甲 (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9. 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氧气。
(1)实验中,若产生氧气的速率太大,不利于收集。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以进行的合理操作是 调节分液漏斗活塞 。
(2)若需要一瓶干燥的氧气,应该将装置A产生的氧气通过干燥装置后再与 C (填“B”、“C”或“D”)相连。
(3)若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气体,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发现木条没有复燃,可能的原因有 BC 。
A.实验所用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太小
B.开始收集时,侧置于水槽中的集气瓶未装满水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量太少。
10. 市售双氧水是含过氧化氢(H2O2)的水液,它常用于消毒,漂白,常温下,双氧水加少量MnO2作催化剂,H2O2可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现若用15%的H2O2水溶液制取氧气。
(1)应选择 A发生装置。
(2)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D,依据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好 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为什么? 刚开始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
用B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
(3)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选择E,写出该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实验时应注意:①试管口要 略向下倾斜。
②停止加热时,先要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 熄灭酒精灯,这样的好处是 以免冷水倒吸,炸裂试管。
b.若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这是因为 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团。
c.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药品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⑥熄灭酒精灯 ⑦固定装置;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②③⑦①④⑤⑥。
11.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将铁盒中的酒精点燃后放入盛有冰水的烧杯中,酒精的火焰逐渐熄灭,其原因是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高锰酸钾可用来生火.将一份砂糖和两份高锰酸钾混合,夹在两片干木材中研磨,若天气干燥,摩擦约30s木片燃烧起来.上述过程中,高锰酸钾的作用是 产生氧气.
(3)古人类钻木生火时常放一些干毛草,这是因为 干毛草着火点低.
(4)用火柴点一张纸和同样纸的纸团,纸比纸团易燃,原因是 纸团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小.
(5)如图2所示,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在一个集气瓶(气密性良好,胶塞上固定一打磨过的铁钉)内燃烧小蜡烛,火焰一会儿熄灭了.火焰熄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氧气不足.将反应后的装置密封放置数天后,发现铁钉表面出现了锈迹,说明瓶内有 氧气和水,它们的来源是 水由蜡烛燃烧生成,氧气是蜡烛燃烧时未耗尽.
12. 2013年4月25日晚8点,台州市的一金属堆场发生火灾,十多吨金属镁发生爆燃后发出刺眼的白光,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消防指挥部立即动员力量,寻找沙土进行灭火.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
(1)利用沙土灭火的原理是 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
(2)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 镁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13. 某仓库中堆放的镁粉正在燃烧,放出耀眼的白光.隔壁就是化学药品仓库,如果不及时扑灭,势必要发生更大的火灾事故.小张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去灭火,不但没有把火扑灭,反而着得更旺.后来用水浇,也无济于事.最后,还是有经验的消防员用很普通的方法就把火扑灭了,避免了一场重大的火灾发生.
(1)火知所以难扑灭,是因为每条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和单质碳.请写出文字表达式: 。
(2)想一想,消防队员可能是用什么方法把火扑灭的? 用沙土覆盖隔绝空气 。
14. 宁波公交车上备有灭火毯,该灭火毯在无破损的情况下能重复使用。若车内起火,在起火初期快速取出灭火毯,抖开后覆盖在火焰上,直至扑灭。
(1)灭火毯的灭火原理是 隔绝助燃物 。
(2)请你推测,制造灭火毯的材料应具有 不可燃、不助燃、隔热、绝缘性好 等特性。
(3)这种灭火毯我们家庭中也可以备用。若家里的电器起火,使用灭火毯前应先 切断电源
,以防止电线绝缘层烧毁而引起电源短路,造成二次火灾。
15. 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污染环境,同时更安全 .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起缓冲作用,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松动。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
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你赞同的预测是 乙 (填“甲”或“乙”),理由是白磷的量不清楚,所以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完全消耗氧气 .
right17335516. 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放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 冷却至室温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是 V1~V3 (填“V1~V3”或“V1~V2”或V2~V3)。
(4)该反应原理符号表达式是 。
(5)请评价该装置有何优缺点? 优点:压力数显设备使反应装置内压力变化可通过传感器转化为客观数据直接记录 缺点:缺少温度测量装置,无法确保反应前后温度一致。 (各说一点)。
(6)此实验能否将红磷替换为木炭或硫磺 否 ,其原因是 木炭或者硫磺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气体都可以溶于水中,造成内部气压进一步降低,造成实验误差 。
17.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填序号,下同) ABCDF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CEF ,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CF ,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的是 BD 。
18. 现有①木炭②硫磺③红磷④镁条⑤蜡烛,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___②___; (2)产生大量白烟的是___③__;
(3)放出大量热,产生耀眼白光的是___④__;
(4)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①⑤ _;
(5)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___②___;
45573956540519. 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C)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20. 下列变化中都有能量变化,属于在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C)
A.铁与盐酸反应 B.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C.硝酸铵溶于水使温度降低 D.干冰升华进行人工降雨
21. (2016·杭州)下列有关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合理的是(C)
A.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得到电子
B.反应物钠由分子构成,生成物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C.钠能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D.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氯化钠与家庭中食用的氯化钠化学性质不同
22.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为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有关的实验是(C)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②和④ D. ③和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