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24 09:23:42

文档简介

202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答案)
基础巩固提优
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D
)。
A.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过程
C.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D.氧原子内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运动
2.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a、b、c、d四条线,可能是α粒子
(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B
)。
ad
B.
bcd
abc
D.
abcd
3.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下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
列是

B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4.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A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5.根据三种不同的原子(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原子
B原子
C原子
质子数
8个
8个
7个
中子数
8个
9个
7个
A和C是同一种元素
B.
A和B的核电荷数不同
B和C核外电子数相等
D.
A和B互为同位素原子
6.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流。“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则反α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反正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时会湮灭释放出大量能量,则此变化
不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变化。
思维拓展提优
7.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的带电量为+基元电荷,d夸克的带电量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中可能正确的是

B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8.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道尔顿
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
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2)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们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a粒子被弹了回来。卢瑟福在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图甲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A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
①现象一: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②现象二:
原子核带正电,a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斥力

③现象三:
原子核体积小

开放探究提优
9.下图所示为氢的三种同位素,比较它们的结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
)。
A.同位素的质子数不同
B.同位素的电子数不同
C.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D.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但电子数不同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
一切物质是有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则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1911年,英国科学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有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a粒子途经金原粒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a粒子通过原子内、原子间空隙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
a粒子撞击了金原子核而被弹回

(4)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用下划线划出,并在下方加以改正。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有原子构成;②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5)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79
,中子数为
118

罗走进中考前沿
11.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A
)。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⑤⑥
1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B
)。

B.乙
C.丙
D.丁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答案)
基础巩固提优
1.如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B.氯原子得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
C.钠原子与钠离子都不显电性
D.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某粒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一定是

C
)。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3.原子在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B
)。
①原子的质子数
②化学性质
③相对原子质量
④微粒的电性
⑤原子核
⑥电子层数
⑦最外层电子数
⑧核外电子数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⑦⑧
C.③⑤⑧
D.③⑥⑦⑧
4.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下列关于R原子和R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化学性质相同
B.电子层数相同
C.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阳离子获得电子后一定变成原子
B.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离子有可能再
6.科学家早在17~18世纪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的真实存在。原子在失去或得到电子后,一定不发生变化或几乎不发生变化的有

B
)。
①质子数
②化学性质
③相对原子质量
④微粒的电性
⑤原子核
⑥电子层数
⑦最外层电子数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
C.③⑤
D.③⑥⑦
7.下列关于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C.离子是一种不显电性的粒子
D.在化学反应中离子和原子可以相互转化
8.下列关于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对于这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不相等
C.镁离子比镁原子活泼
D.电子层数相同
9.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
数是

B
)。
A.a+m+n
B.a-m-n
C.m+n-a
D.m-n-a.
10.一个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不含中子。当一个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它不会成为

D
)。
A.质子
B.原子核
C.阳离子
D.带负电荷的离子
11.下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请联系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上图中错误的地方:
氮气
(填物质名称)。
(2)请填出上图中空框中的内容:
离子

(3)镁原子和镁离子因具有相同的
质子
数,故属于同种
元素
,又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电子
数,故属于两种不同的微粒。
思维拓展提优
12.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D
)。
A.阳离子
B.中子
C.质子
D.阴离子
13.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

D
)。
A.分子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14.原子、分子、离予等概念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一切变化中,原子都不能再分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15.质子数不同、电子数相同的两种粒子,它们不可能是

A
)。
A.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B.一种元素的离子和另一种元素的原子
C.两种不同元素的离子
D.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
16.有水(H2O)、双氧水(H2O2)、重水(D2O,“D”表示原子核中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氢原子)三种
物质,从物质组成的角度看,这三种物质所含的元素共有
2
种,从化学性质的角度看,
双氧水
与水的化学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17.请读表并比较氯原子与氯离子、镁原子与镁离子、镁离子与氯离子,把它们的异同点写在下面的横
线上。
粒子名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粒子所带电荷
镁原子
12
12
0
镁离子
12
10
两个单位正电荷
氯原子
17
17
0
氯离子
17
18
一个单位负电荷
氯原子与氯离子:
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镁原子与镁离子:
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镁离子与氯离子:
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开放探究提优
18.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是放射了

C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该原子的原子核
19.法国里昂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
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不显电性
B.相当于一个氮(He)原子的质量
C.失去一个中子后仍显电中性
D.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20.下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
原子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
离子
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
10
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
阴离子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
释这种现象:
氯化氢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21.如图所示,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的电子得失图,根据下述信息可得出哪些结论。
结论:(1)
原子得失电子后会现电性,变成离子

(2)
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阳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变成阴离子

(3)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氯化钠中有钠离子和氯离子存在、氯化钠本身不显电性)

其走进中考前沿
22.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23.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
导图,其中“▲”应填人的是

A
)。
A.原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202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同步测试题(原卷)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基础巩固提优
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
A.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过程
C.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D.氧原子内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运动
2.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a、b、c、d四条线,可能是α粒子
(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d
B.
bcd
abc
D.
abcd
3.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下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
列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4.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5.根据三种不同的原子(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
B原子
C原子
质子数
8个
8个
7个
中子数
8个
9个
7个
A和C是同一种元素
B.
A和B的核电荷数不同
B和C核外电子数相等
D.
A和B互为同位素原子
6.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流。“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则反α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反正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时会湮灭释放出大量能量,则此变化
(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变化。
思维拓展提优
7.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的带电量为+基元电荷,d夸克的带电量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中可能正确的是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8.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

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2)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们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a粒子被弹了回来。卢瑟福在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图甲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
①现象一: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②现象二:

③现象三:

开放探究提优
9.下图所示为氢的三种同位素,比较它们的结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同位素的质子数不同
B.同位素的电子数不同
C.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D.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但电子数不同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有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a粒子途经金原粒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

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

(4)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用下划线划出,并在下方加以改正。
(5)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中子数为

罗走进中考前沿
11.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⑤⑥
1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

B.乙
C.丙
D.丁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卷)
基础巩固提优
1.如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B.氯原子得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
C.钠原子与钠离子都不显电性
D.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某粒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一定是

)。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3.原子在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质子数
②化学性质
③相对原子质量
④微粒的电性
⑤原子核
⑥电子层数
⑦最外层电子数
⑧核外电子数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⑦⑧
C.③⑤⑧
D.③⑥⑦⑧
4.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下列关于R原子和R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性质相同
B.电子层数相同
C.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阳离子获得电子后一定变成原子
B.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离子有可能再
6.科学家早在17~18世纪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的真实存在。原子在失去或得到电子后,一定不发生变化或几乎不发生变化的有

)。
①质子数
②化学性质
③相对原子质量
④微粒的电性
⑤原子核
⑥电子层数
⑦最外层电子数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
C.③⑤
D.③⑥⑦
7.下列关于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C.离子是一种不显电性的粒子
D.在化学反应中离子和原子可以相互转化
8.下列关于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对于这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不相等
C.镁离子比镁原子活泼
D.电子层数相同
9.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
数是

)。
A.a+m+n
B.a-m-n
C.m+n-a
D.m-n-a.
10.一个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不含中子。当一个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它不会成为

)。
A.质子
B.原子核
C.阳离子
D.带负电荷的离子
11.下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请联系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上图中错误的地方:
(填物质名称)。
(2)请填出上图中空框中的内容:

(3)镁原子和镁离子因具有相同的
数,故属于同种
,又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数,故属于两种不同的微粒。
思维拓展提优
12.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
A.阳离子
B.中子
C.质子
D.阴离子
13.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

)。
A.分子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14.原子、分子、离予等概念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一切变化中,原子都不能再分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15.质子数不同、电子数相同的两种粒子,它们不可能是

)。
A.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B.一种元素的离子和另一种元素的原子
C.两种不同元素的离子
D.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
16.有水(H2O)、双氧水(H2O2)、重水(D2O,“D”表示原子核中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氢原子)三种
物质,从物质组成的角度看,这三种物质所含的元素共有
种,从化学性质的角度看,
与水的化学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17.请读表并比较氯原子与氯离子、镁原子与镁离子、镁离子与氯离子,把它们的异同点写在下面的横
线上。
粒子名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粒子所带电荷
镁原子
12
12
0
镁离子
12
10
两个单位正电荷
氯原子
17
17
0
氯离子
17
18
一个单位负电荷
氯原子与氯离子:

镁原子与镁离子:

镁离子与氯离子:

开放探究提优
18.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是放射了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该原子的原子核
19.法国里昂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
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显电性
B.相当于一个氮(He)原子的质量
C.失去一个中子后仍显电中性
D.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20.下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
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
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
释这种现象:

21.如图所示,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的电子得失图,根据下述信息可得出哪些结论。
结论:(1)

(2)

(3)

其走进中考前沿
22.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23.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
导图,其中“▲”应填人的是

)。
A.原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