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20:3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感受
鉴赏
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
(2)、应用
拓展
分析实例,诠释道理,品味妙语佳句。
尝试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自觉应用“咬文嚼字”的原理。
设计思路: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视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传,一天晚上,云淡风轻,
苏轼和黄庭坚对月赏梅。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先请同学们来试试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随口吟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好虽好,但不算最好。”
黄庭坚见苏小妹否定了苏轼的两句诗,略一思考,说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仍然说:“好虽好,但还不是最好。”
两人齐问苏小妹怎样才算最好?苏小妹给出的答案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和黄庭坚听了不由的拍手称妙,同学们说说看此二字妙在哪里?
小结:因为在苏小妹的两句诗中,风只是“扶”着细柳,细柳不“摇”也不“舞”,可见那风是多么“轻”了;在月光下,梅花简直失掉了踪迹,可见那月色实在是“淡”极了。苏小妹在诗中扣紧了“轻”“淡”二字,用字可谓十分精当,所以比苏东坡和黄庭坚的诗更胜一筹。
可见,一字之差可使诗意相差万里,我们平日的阅读与写作也需要细细锤炼,朱光潜先生把这种锤炼称为“咬文嚼字”(板书)。
二.学生主讲三个事例
朱光潜是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本文即是一篇美学论著,阐明文字运用方面的的态度和方法,这样的话题必然有些生涩难懂,所以同学们的学习札记反映出诸多问题。之后,老师给学习小组布置了任务,有他们来带领大家学习文中三大语言实例,以智慧启迪智慧,下面有请主讲人上台。
三.点评优缺点,小节形成板书
无论阅读或写作
变换句式
思想
我们必须
增减字句
情感
一字不放松
推敲字眼
四.交流QQ作业
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鉴赏一下同学们在QQ上提交的语言实例。补缀课本和生活中的实例。
五.写作应用
之前我们都在鉴赏他人的文字,现在试着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咬文嚼字”的原理,使作品更上一层楼!应用咬文嚼字的原理,修改自己本周的札记,并口头说明理由。
六.结语
今天我先评到这,课下我们在群里继续交流。咬文嚼字的道理对我们来说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中,还是在高考和生活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合理并恰当运用文字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现时代社会发展必由之路。咬文嚼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七.作业
应用咬文嚼字的原理,修改自己本周的札记,至少改三处,并书面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钻研教材应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把握教材主旨。
《咬文嚼字》一课的主旨在于把握和理解“咬文嚼字”的思想内涵,培养对学问的谨严精神,并以其精神为我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服务,针对新课标中对于诗歌鉴赏,尤其是古人炼字、用字的赏析这一考点,完全可以结合考点对教材作以相应的处理,因而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就不必面面俱到,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这一点,因而迁移训练中的课题应以诗歌鉴赏为主,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十分必要。
本课教学设计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原则,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设计课前微课教学以及QQ交流作业,课上学生利用PPT课件和自己制作的视频展示自主学习成果。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形成课前自学,课上互动,课下巩固的教学模式。并且兼顾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知识落到实处。本课容量比较大所以在鉴赏实例的过程中,对文字“咬嚼”不透彻,还有在学生的展示环节中理答不到位。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继续努力克服缺点,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