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20: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科瓦连科的性格特点及其象征性。
2.从别里科夫和科瓦连科的人物对比中把握小说主题,体会契诃夫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套中人》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这使得学生容易对本文的解读流于表面。因此,在设计本课教法与学法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为目的,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并进而走进人物内心,深切领会作者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重难点:
理解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双重性——既有奴性守旧的一面,也有可怜孤僻的一面。在对比分析别里科夫和科瓦连科中把握文章主题,挖掘作者本人对人性深刻的思考以及对俄国现实的揭露、对俄国未来的期许。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有一首特别著名的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而有一个人却从未体会过自由,他与爱情擦肩而过,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
二、速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
首先,我们来看直观感受一下别里科夫其人,一大家一起看一下课文中的第一幅漫画插图,这副插图有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参考:主体。别里科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戴着大盖帽、黑眼镜,穿着棉大衣,竖起衣领,右手拄着雨伞,左手插进衣袋里,穿着雨鞋,弓着身子,从街头走过。
背景环境。屋前的女人、孩子都背着脸,身后半个自行车轮,远处的民居和高耸的教堂,天空中飞翔的鸟儿,面前粗大的黑柱子。
这是一幅讽刺漫画,用了夸张的表现方式。库克雷尼科赛是三位苏联画家共同创作时所用的笔名,主要合作政治讽刺画。
2.
回归文本,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初步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用你所了解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前四段里重点分析别里科
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多媒体出示: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
)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
,二是要从课文中找具体的根据。
小结:通过同学们对别里科夫的分析,我们总结一下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封闭、保守、胆小、多疑。
作者主要运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以及夸张、讽刺的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3.就是这样的一个套中人,有一天,竟然也想起了婚姻这回事。华连卡是个什么样的人?死气沉沉的别里科夫为什么开始考虑与健康活泼的华连卡结婚?(按小组来回答)
别里科夫为什么开始考虑与华连卡结婚?
四十岁的别里科夫
三十多岁的华连卡;“坐在漂亮的华连卡旁边甜蜜地微笑着”;校长太太们等人的怂恿(校长太太甚至对科瓦连科说别里科夫是一个稳重的、受人尊重的人);华连卡的外貌;华连卡的田产;华连卡的活力,华连卡待他诚恳而热烈
而这些原因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别里科夫对华连卡的喜欢,这是出于——人的本性……
(感受到温暖,出于人性对健康生活的渴望。)
4.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结婚,是因为哪些事件?(是遵从人的本性还是屈从套子?)
漫画事件(暴露了他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丑态)
自行车事件(对新事物的恐惧和仇恨)
与科瓦连科的正面交锋事件(忠告以及告密揭示了他迂腐和反动的本质)
套子战胜了天性,奴性战胜了人性
在套子与向往健康生活的矛盾抉择中,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套子,别里科夫仅有的一次获得幸福的机会也失去了,他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套子里,并永远地回到了自己的套子里。
5.那么,他为什么把自己装进套子里?(学生自由回答)原文中找背景(吐格涅夫和谢德林,当局)
第一段中有句话说“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躲避现实生活。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大事年表:
1860年,契诃夫
出世。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取消等级法庭,设立陪审员制,地方自治,大学自治。
1881年,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重新确认君主专制特权。然而新知识迅速传播,人们要求立宪政府、法治、议会和公民自由
1883年,开始疯狂压制出版事业。
1884年,以“危害社会安宁”的罪名,永久查封《祖国纪事》(谢德林主编)。
1898年,停刊《俄罗斯新闻》(主张立宪政府,民主和自由)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竭力维护沙皇统治——《套中人》写于这一年。
……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他需要这个套子,过他的安稳生活。而他的奴性跪从心理也决定了他不仅把自己套进厚厚的封建思想中,他还用这种奴性心理去辖制他人。这些被辖制的人之中甚至包括有思想的教员们。
“是的,我们都是头脑正派的人,我们读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作品,以及巴克莱等人的著作,可是,我们又常常屈服于某种压力,一再忍让。”
“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拥挤不堪的城市里,写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牌戏——这难道不是套子?至于我们在游手好闲的懒汉、图谋私利的讼棍和愚蠢无聊的女人们中间消磨了我们的一生,说着并听着各种各样的废话——这难道不是套子?”
6.那么,在这座小城中有没有不同于这些人的一个异类呢?他是谁?他就是——科瓦连卡是一个什么身份?他的性格如何?
“新”的史地老师
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我是光明正大的人,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科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
光明磊落、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进步青年
7.从别里科夫与科瓦连科看小说主题
(作者对别里科夫的塑造一直用的是夸张、讽刺的手法,这说明契诃夫对别里科夫的态度是什么,他为什么塑造这个人物?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而作者对科瓦连科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这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讽刺了保守顽固、恐惧进步、奴性十足的小人物,揭露了他们的虚弱本质,更多的是批判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民众的专制。
2.呼吁俄国有更多像科瓦连科式的进步青年,激发人们冲破这个“套子”,勇敢地去开创俄国的新未来。
(补充资料)“您写写他吧,写写这个青年人是如何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点一滴地挤出去的,他又是如何在一个美妙的早晨突然醒来并感觉到,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血。”
——契诃夫给友人的信
结语:契诃夫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义务,他写下这个故事,不仅在于讽刺和揭露沙皇专制对人精神的异化,更是希望俄国出现更多像科瓦连科这样的人,既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也能有自己的责任担当,敢于直面黑暗,这才是俄国的希望。正如契诃夫借小说叙述者伊凡内奇在小说中最后发出的呼告“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契诃夫也希望俄国再也不要这样下去了。
这是契诃夫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拓展:
1.小说中弱化背景会不会影响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为什么?
2.对比阅读《小公务员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