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到在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从微观上解释溶液的导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伴随能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解释溶液的导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活中,大家注意到石灰加入水中,会有沸腾现象,鸡蛋放入其中,甚至能被煮熟,这是什么原因呢?本课将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
活动1: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提出问题】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溶于水时,放热还是吸热?
【设计实验】用普通温度计测量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及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注意:三种固体的质量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容器容积也相同)
【实验仪器】塑料杯、温度计、玻璃棒、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托盘天平等。
【实验操作】①为了便于对照比较,分别取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各3
g,放进3个同样
规格的塑料杯中。
②另取3份各为20
mL的水(温度相同),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水温。
③将3份水分别倒进装有溶质的塑料杯中,搅拌,测量并记录溶质完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
【实验记录】见下表:
【注意事项】①称量NaOH固体时应放在小烧杯内,不要让它或它的溶液沾到身体,因为NaOH有腐蚀性。
②读温度计示数时,不要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
【现象解释】固体溶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过程: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在这两种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若溶液温度升高,表明该物质溶于水放热;若溶液温度降低,表明该物质溶于水吸热;若溶液温度不变,表明该物质溶解时热现象不明显。
【实验结论】NaCl溶解时热现象不明显;NH4NO3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放出热量。
【练习】请同学们完成《状元导练》P3“课堂导学”知识点1相关内容。
活动2: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展示】教师向学生展示课本P8图6-5“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装置”。
【演示】闭合开关,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
【小结】1.在溶液导电性实验中,有的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如:食盐、硫酸、氢氧化钠等;有的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如:蔗糖、酒精。
2.从微观上解释溶液的导电: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得溶液能够导电。
【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3“课堂导学”知识点2的相关内容。
典例剖析
例(山西中考)如右图所示装置,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X、Y对应的试剂组可能是()
【解析】U形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说明X、Y相互作用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可导致瓶内压强减小。NH4NO3溶于水吸热,可使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故选B。
【答案】B
课堂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3“当堂训练”中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1.可溶的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这表明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则会出现放热现象。
2.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否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溶液能否导电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
完成《状元导练》P4“课后作业”中的相关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节的内容,试着做《状元导练》P5“课前预习”。
教材习题(P9)解答
1.酒精、碱面(主要成分碳酸钠)、硝酸钾在水中可以形成溶液。【解析】因为酒精、碱面(主要成分碳酸钠)、硝酸钾溶解在水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面粉在水中形成悬浊液,煤油、食用油在水中形成乳浊液,冰块放入水中,形成的是纯净物。
2.(1)×(2)√(3)√(4)×(5)×(6)×
3.D【解析】用盐酸清洗“白膜”,利用了盐酸与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而除去“白膜”。A、B、C项中均应用了乳化原理。
4.硝酸铵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使所得溶液温度降低。
5.碳酸钠溶于水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Na+)和碳酸根离子(CO32-),而酒精是有机物,溶于水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产生,故不导电。
6.一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二是用热水溶解;三是先将蔗糖研碎再溶解(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7.向少量白醋中加入几滴食用油,油浮在白醋上面,液体分层,试管壁上有油,摇匀后,呈淡黄色牛奶乳状,静置片刻,液体分层,上层有泡沫。加入少量洗洁精后,食用油以小液滴形式均匀悬浮在白醋中。假设及实验略。
【解析】洗洁精对食用油有乳化作用。
8.动物摄取食物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在动物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成为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于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判断;应该让学生记住溶于水放热的三种物质: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吸热的一种物质是硝酸铵;少量的固体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第6章
溶解现象
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学习一类重要的混合物——溶液,使我们对宏观物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前面,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反应,其中有一些就是在溶液中发生的,我们也接触了一些溶液,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本章溶液的学习,是为下一章酸、碱、盐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6个概念:溶液、溶质、溶剂、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4种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溶液稀释的计算、溶解度的计算;以下几个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验证一定的水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固体、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利用饱和溶液制备晶体等。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多数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需要教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化解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易理解。
本章教学目标
1.(1)理解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2)掌握用过滤和结晶的办法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等。
2.(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以及溶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有关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3)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4)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误差分析。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课题分析
本节内容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溶解现象,让学生了解溶液的特征,体现了认识事物的从表面到本质的过程,并以实验进行活动探究,不同的物质溶于水中会散开,溶解和乳化是常见的物质分散现象;对于可溶的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在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强化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第1课时
溶解与乳化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
二、推进新课活动1: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演示实验:将实验现象填入教材P3表6-2中。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概念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举出实例:浑浊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分析下列溶液中,什么物质是溶质,什么物质是溶剂。
①食盐的水溶液②氢氧化钠的水溶液③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称为盐酸④医院使用的消毒酒精其中酒精占了75%,水占了25%(体积比)
3.物质溶解的现象:
溶液的颜色:
【强化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课堂导学”知识点1相关内容。
活动2:乳化作用的探究请同学们按教材P5“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归纳总结】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其特征是:不稳定、不均匀、易分层。乳化现象:洗涤剂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洗涤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功能。
三、典例剖析
例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
C.食盐水是溶液,糖水也是溶液,两者混合在一起则不叫溶液
D.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感觉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到的糖水中含糖少
【解析】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液体,A对,B错;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物质,C错;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感觉特别甜,越喝越不甜,是由于人味觉的敏感度在被反复刺激后下降,并非调好的糖水中的糖分布不均一,D错。
【答案】A
四、课堂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做《状元导练》P1“当堂训练”中的题目,并有针对性地讲解。
五、课堂小结
1.溶液是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久置不分层,而悬浊液久置会下沉,乳浊液久置上浮。六、布置作业《状元导练》P2“课后作业”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后续的内容,试着做《状元导练》P3“课前预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为知识主线,利用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析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验证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自主活动和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提高思维水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实际运用知识。课堂上不可能将所有涉及到的实验都演示或让学生操作,这时发挥多媒体的作用,flash演示物质溶解、乳化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乳化剂的信息等,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