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3课时)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3课时)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2-25 20:58:42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推进新课
活动1:溶解度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O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
g
20℃水中加入NaCl,向100
g
20℃水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
g
20℃水中加入NaCl直至饱和,向100
g
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
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
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19表6-10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强化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13“课堂导学”知识点1相关内容。
活动2: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们按教材P19“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21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强化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13“课堂导学”知识点2相关内容。
三、典例剖析
例(四川成都中考)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
B.20℃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和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是该温度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解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可以这样理解: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A正确;20℃时,136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B错;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和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C正确;20℃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是该温度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D正确;还可以理解为:20℃时,要使36
g氯化钠完全溶解,最少需要100
g水。
【答案】B
四、课堂检测
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13“当堂训练”相关内容。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六、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14“课后作业”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规定“在100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这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第3课时
结晶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水“晒盐”的过程、认识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理解“结晶”的概念。知道结晶的途径:蒸发结晶、降温结晶。
(3)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观察和分析,学会使用曲线图,会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结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阅读初步掌握海水晒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食盐年产量居世界第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自强自立自信。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结晶”的概念和常见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教学准备】
设备:多媒体
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海水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学习了用蒸馏法获得海洋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水,那么海水中盐类物质,你最想知道哪种物质的提取呢?
二、推进新课
活动1:复习回顾,巩固旧知
出示一系列题目,学生分为红蓝两个组进行抢答,每答对一题加十分。
(1)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吗?
(3)要确定某物质的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请说出三种方法,把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活动2:结晶
【展示】
教师向同学们展示教材P21“活动与探究”结晶实验仪器及药品。
【演示】
教师向同学演示结晶实验。
【提问】
在实验1中,加热浓的氯化钠溶液,为什么会有固体出现?通过这些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在实验2中,饱和硝酸钾溶液在冷水中降温,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交流与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强化练习】引导完成《状元导练》P16“课堂导学”知识点1相关内容。
【小结】
晶体——有规则外型的固体。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两种途径: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
活动3:蒸发阅读教材P22“方法提示”中“蒸发”相关内容,并完成《状元导练》P16“课堂导学”知识点2相关内容。
活动4:海水晒盐
【投影】《海水晒盐》
【思考】
1.海水中的盐从哪里来?为什么海水不直接晒干得食盐?
2.传统海水晒盐采取什么生产方法?过程是怎样的?
3.海水在蒸发池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结晶池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点拨】
1.来源:来自于陆地,随地表径流进入海洋,水分蒸发,盐分留下富集而成。
2.方法:盐田法(太阳能蒸发法)。
3.过程: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①储水池的作用——沉降泥沙;②风吹日晒——有利于水分的蒸发;③结晶。)
【过渡】
海水中水完全蒸干时才开始析出食盐晶体吗?还是水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再蒸发水才开始析出食盐晶体呢?“一定程度”的大致含义是什么呢?要想解决问题,需进行如下探究。
【思考】
怎样将食盐从食盐溶液中分离出来?
【演示】
取不饱和食盐水少许,放在玻璃片上烘烤(或用电吹风吹热风),观察现象。
【点拨】
玻璃片上出现白色固体。上述过程中通过加热蒸发使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见,在自然条件下,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有利于大片海滩上海水蒸发。
【小结】
1.海水晒盐是物理变化。
2.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海水晒盐利用蒸发结晶来得到食盐晶体。
三、典例剖析
例(河南中考)右图是A、B的溶解度曲线。t2℃时分别将100
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________B(填“>”“<”或“=”)。
【解析】观察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在t1℃时A的溶解度等于B的溶解度,则溶解度之差A大于B,而在t2℃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的条件下,温度降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与其溶解度之差成正比,因此析出晶体的质量应为A>B。
【答案】>
四、课堂检测
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16“当堂训练”相关内容。
五、课堂小结
1.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办法得到晶体。例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就是把海水引到盐滩上,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又如,在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我们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硫酸锌晶体。
2.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利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
六、布置作业
完成《状元导练》P17“课后作业”相关内容。
教材习题(P23~P24)解答
1.(1)×【解析】因为温度升高时,KNO3的溶解度增大,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2)×【解析】稀溶液也可以是饱和溶液,如Ca(OH)2饱和溶液浓度就很小
(3)√
2.(1)溶剂性质
溶质性质
温度
(2)提示:①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或干洗店里用四氯化碳洗去衣服上的油污;②用氯仿溶解有机玻璃等。
3.
D
4.
23.1%
26.5%
饱和
【解析】20℃时,20
g
NaCl放入50
g水中,只溶解18
g就达到饱和,故溶质质量分数=。
5.(1)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钾
冷却热饱和溶液(2)食盐蒸发溶剂(3)该温度下,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6.(1)硝酸钾水(2)随温度升高,其溶解度增大(3)加溶剂(水)或升高温度(4)78.4
【解析】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
g,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此时溶剂的质量为100
g,故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是110
g-31.6
g=78.4
g。
7.将溶液冷却或蒸发【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8.①将KNO3和NaCl制成高温(80℃)的饱和溶液;②然后放入冷水中冷却;③待晶体不再析出时,过滤,得硝酸钾晶体,氯化钠仍留在溶液中。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结晶
2.蒸发时应注意的事项。
3.海水晒盐:蒸发结晶。
教学反思
结晶法是根据可溶于水的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不同而加以分离的一种方法,如除去KNO3里混有的少量NaCl的方法是将固体溶解制成热的饱和溶液,过滤得KNO3晶体。对于含有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一般采用结晶法进行分离。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导入新课
设置疑问: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举出例子,说出你的想法。
推进新课
活动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提出问题】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假设】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
假设1:温度
假设2:溶质颗粒的大小
假设3:搅拌
【设计实验】
使三个因素中的两个因素保持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来比较硫酸铜晶体溶解的快慢。(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如烧杯的大小、溶剂的质量等)
【实验内容】
【实验结论】见下表:
【注意事项】
(1)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时,要保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2)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等。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物的体积越小,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多指固体物质)。
【强化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P11《状元导练》“课堂导学”知识点1的相关内容。活动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复习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
【活动与探究】
请同学们按教材P17“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验1、实验2、实验3,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实验1中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中,分别加入2
g硝酸钾晶体,不会溶解;实验2中加入5
mL水,未溶解的硝酸钾又继续溶解了;实验3中加热B烧杯,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从而我们可以得出:1.在一定条件下,KNO3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2.在一定条件下,KNO3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交流回答】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条件,溶质会无限制溶解。
【归纳总结】
请大家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提出问题】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交流回答】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归纳总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一般情况):
【强化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11“课堂导学”知识点2的相关内容。
典例剖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B.不饱和溶液就是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D.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解析】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故A、B、D都错误,只有C完全正确。故选C。
【答案】C
课堂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P11《状元导练》“当堂训练”知识点2相关内容。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结晶的定义。六、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12“课后作业”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