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 一讲一练
第七讲 种群
基础知识讲解
1 种群
物种:由一群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个体组成。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对种群的理解
一定区域: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一个种群所生活的区域可以使一小块区域,也可以是一大片区域。“小”可以小到一个生态瓶,“大”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关键是依据被研究的范围而定。
同种生物:该群体内只能有一种生物(一个物种的生物)。这些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雌雄之别等。
个体的总和: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比如说一块水田中的所有青蛙和蝌蚪都应该统计在该区域青蛙这个种群范围之内。
2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
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其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年龄结构
概念:一个种群内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年龄结构类型
A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非常多,老年个体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B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其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C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0142875
性别比
性别比:某种群种雄性个体数与雌性个体数的比值。
公式: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x 100%。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某种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数或百分数表示。
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 x 100%。
生物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
死亡率:某种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用千分数表示。
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 x 100%。
生物种群中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死亡。
巩固提升训练
1、自然界的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排列正确的是(??? )
A.?生物圈——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B.?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C.?生物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生物圈
D.?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温州泰顺乌岩岭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濒危呜类黄腹角雉,还有一级保护动物云豹等共8种。保护区内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南方红豆杉、莼菜等4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云豹的胚胎发育方式是胎生????????????????????????????????B.?黄腹角雉和红豆杉的细胞都有细胞壁
C.?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生物是一个种群??????????????????D.?整个自大然保护区就是一个群落
3、香港首次在汀角红树林发现树栖蟹,取名“汀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下列对于汀角攀树蟹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如图是上世纪30年代在普陀山上发现的普陀鹅耳枥,它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株野生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同株,因它的雌花和雄花不同时成熟,授粉几率很低,即便成功结果,种子也很难萌发。
(1)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________生殖方式,使子代规模不断扩大。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目前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鹅耳枥属于一个________。
(2)2011年,科学家将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放进了“天宫一号”,对其进行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________,再返回地面培育。
5、乐成街道灵山景区的秦垟北村拥有100多亩种植的基地,通过统一包装,结合市场分析,借助微商、电商的力量把红嘴毛芋推向了市场,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1)红嘴毛芋喜湿耐热,土壤肥沃较利于其生长,春季施复合肥为主,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有??????? ;
A.硝酸钾
B.硫酸钾
C.氯化铵
D.磷酸铵
(2)该基地种植的所有红嘴毛芋构成了一个________。
(3)如图是该基地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
6、农技人员设计并建造了日光温室大棚,请回答:
(1)大棚内同种植物的总和称为一个________?。
(2)沼气池中微生物发酵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植物通过________(填器官名称)吸收无机盐。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属于________?。
(4)农技人员研究温度对某种蔬菜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图中面积S1、S2、S3、S4可表示某部分有机物的量。当温度从t1上升到t3期间,该蔬菜积累有机物的量为________。
7、 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由沙漠蝗虫引起的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1)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________(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3)资料显示: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根据以上两项资料分别提出一条防治蝗灾的措施________。
8、某陆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30
0.48
226.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数量为500只,则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画出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4)若甲种群生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戊种群生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
9、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________。
(2)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________。
(3)猎豹和高角羚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10、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问: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
0.8
0.4
0.1
0
0
0
0
0
(1)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________。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________。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答】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因此自然界的组成由简单到复杂排列是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D符合题意。
故选:D
2、【解答】A、云豹属于哺乳动物,其胚胎发育方式是胎生,故说法正确。
B、 黄腹角雉是动物,其细胞没有细胞壁;红豆杉是植物,其细胞有细胞壁,故说法错误。
C、 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生物有许多物种,是一个群落,故说法错误。
D、 整个自然保护区既有生物成分,还有非生物成分,是一个生态系统,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3、【解答】A、 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观察可知 “汀角攀树蟹” 应属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认识正确,A错误;
B、 在生态系统成分中 ,它以其他生物为食物,属于消费者,认识正确,B错误;
C、 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可构成一个种群,群落是多个种群,认识错误,C正确;
D、由达尔文的进化论可知, 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认识正确,D错误。
故选C
4、【解答】(1) 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无性(或营养)生殖方式。?“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鹅耳枥 ”符合种群的概念,所以属于一个种群;
(2)由太空育种的概念可知, 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 突变,再返回地面培育。
故答案为:(1)无性; 种群? (2)突变
5、【解答】(1)A、KNO3中还有K和N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
B、K2SO4中含有K元素,属于钾肥;
C 、NH4Cl含有N元素,属于氮肥;
D、(NH4)3PO4含有N和P元素,属于复合肥;
(2) 该基地种植的所有红嘴毛芋构成的是一个种群;
(3)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是植物被虫捕食,虫被鸟捕食;
故答案为:(1)AD;(2)种群;(3) 植物→虫→鸟 。
6、 【解答】(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据此可知,大棚内同种植物的总和称为一个种群。
(2)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植物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可见大棚内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4)分析图形可知,当温度从t1上升到t3期间,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S1+S2+S4 , 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S2+S3+S4 , 则该蔬菜积累有机物的量为:S1+S2+S4-(S2+S3+S44)=S1-S3。
故答案为:(1)种群;(2)根;(3)S1-S3
7、【解答】(1) 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符合种群的定义,所以属于一个种群;
(2) 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 自然选择或进化的结果;
(3)根据提示的资料” 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 “可知,防治蝗灾的措施有: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
故答案为:(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8、【解答】(1)分析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 , 而该生态系统中甲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0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甲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头/km2;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其中乙被甲所吃。
(3)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由图表格可以看出能量关系为:戊﹥乙﹥丙﹥甲﹥丁,但是他们的营养等级却正好相反。营养等级最高的是丁,而乙和丙差不多,所以食物网的关系是
(4)在一段时间内,由食物链可知: 戊是生产者,乙和丙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丁是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
故答案为:(1) 2只/km2 (2)捕食
(3) (4) 当甲种生物增多时,捕食的乙、丙种生物增多,导致乙、丙种生物数量下降,导致戊种植物数量增多
9、 【解答】(1)?所有的高角羚是同种生物,那么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种群。
(2)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来甩掉猎豹, 正在跑着追的猎豹由于高角羚做出90°转向的动作,猎豹原来是运动的,由于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因为惯性猎豹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还会继续前进。
(3)猎豹和高角羚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猎豹和高角羚,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猎豹和高角羚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猎豹和高角羚,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 由于猎豹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3)自然选择
10、【解答】(1)A试管食物充足、温度适宜,所以酵母菌会大量繁殖,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由于食物不足导致种群内部竞争加剧,会导致酵母菌大量死亡;故答案为: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对比AB试管可知,A试管内酵母菌数量在前三天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而B试管由于缺乏食物,导致酵母菌逐渐死亡,酵母菌数量越多,其呼吸作用就越强,而呼吸作用的过程会放出热量,所以A试管的温度比B试管的温度高;故答案为: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
(3)使用显微镜时,从低倍镜换到高倍镜视野会变得模糊,这时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清晰即可;故答案为: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故答案为:(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