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幻灯片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幻灯片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8 16:5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富贵不能淫
部编版教材2017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作品简介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共七篇,相传为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著述。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难道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句意: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
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都害怕;
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真正
安静
居住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句意:
代词,这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怎么
能够
叫做

丈夫之冠也,父命
之;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句意: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代词,他。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
教导
去,到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句意:
告诫。
留神,当心。
介词,把。
正理。
道理。
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
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通“汝”,你
谨慎
丈夫
当作
原则
…者…也:表判断(标志)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句意: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
道路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正确的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
句意
得到,实现。
道路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自己的
顺从,实行。
遵循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动词使动用法,使…
…迷惑
动词使动用法,使…
…屈服。
富贵不能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叫做
动词使动用法,使…动摇
分析课文
从人物说话语气分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用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见景春对这一观点是深信不疑的,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公孙衍、张仪的敬佩与崇拜。
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公孙衍、张仪何许人也?
公孙衍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公孙衍曾带五国相印,风光一时;张仪提倡连横,帮助秦国称雄天下。他们这些纵横家,没有一个明确的为人处事原则,他们当时所做的事情就是凭自己的智谋和辩才,给各国策划、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就是功名利禄。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所以这些纵横家就揣摩君主的意思,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分析课文
从人物说话语气分析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焉:怎么,哪里
连用两个反问句,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等人的不屑与鄙视。
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的语气
资料链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分析课文
从人物说话语气分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孟子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
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何为“大丈夫”?
景春
从功利的角度来定位“大丈夫”
叱咤风云,威震一时
何为“大丈夫”?
孟子
重视德行、仁义,要求统治者内修圣王之道,外行圣王之事,所以他反驳景春。
如何反驳?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公孙衍、张仪如同“妾妇”,不能称为“大丈夫”
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
孟子心中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的做法)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的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的操守)
——此之谓大丈夫!
?
归纳总结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大丈夫
1.请你结合孟子论述的“大丈夫”的标准,收集相关资料,说说你心中的大丈夫都有哪些人?请你简单介绍。
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谢谢大家!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