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1.7《认识一袋空气》(课件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1.7《认识一袋空气》(课件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27 16:10:51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认识一袋空气
我们用过哪些研究方法?



比较
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

颜色
气味
轻重
形状
是否透明
科学词汇
玻璃杯中有什么?
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的?
怎样研究空气?
你能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吗?
怎样收集空气呢?
比较空气
、水、木块
班级记录单
特征
木块

空气
颜色
有颜色
无色
气味
有气味
无味
粗糙程度
粗糙
——
轻重
较重
较重
形状
方形
无固定形状
是否透明
不透明
透明
是否流动
不流动
流动
无色
无味
较轻
无固定形状
透明
流动
可见
可见
不可见
——
是否可见
物体
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


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滲教育井子出版社
H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发清
AGIC
全景网www.
中國青年网

c
dfic.
cn未经授权请勿使用《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使学生发展自己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2.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3.记录空气的特征,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专项——“水”。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继续加强培养说和听的习惯。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这节课也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在本单元,学生主要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