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温故知新
什么是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
作家简介:
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0) ,元末明初小说家。本名彦端,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施耐庵与《水浒》
苏州城阊(chāng)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名叫彦端,意思是长大后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施耐庵7岁时,因家里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他很喜欢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
里讲的“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十分敬佩。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不久,朝廷派他到钱塘担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由于不愿昧心事权贵,便愤然辞官而去。
施耐庵从钱塘弃官回来,在苏州城东南隅的施家桥开学授徒。四乡八邻,纷纷慕名前来投师。
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元人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故事的。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和,写出一部《江湖豪客传》。
他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想换一个。罗贯中看出了老师的心思,就向他建议说:“老师,书名就叫《水浒传》吧!”施耐庵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说:“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还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亶父(d?n),
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这书是写起义英雄的,叫它‘水浒’,非常合适!”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被借阅、传抄到社会上去。抄本传到朱元璋皇宫里来了。朱元璋因为几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随即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于是秘密把施耐庵关进了刑部天牢。
施耐庵反复琢磨认为:是《水浒传》写了宋江一伙人在梁山泊树起义旗造反,歌颂了落草为寇的英雄,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于是他就在天牢里,以张士诚降元为背景,写了宋江接受招安,替宋王朝去征服田虎、王庆、方腊,最后和李逵一起服御酒自尽,至死不反叛。加上刘伯温从中帮忙,终于以“年老有病,交保就医”的名义被释放了。由于不堪折磨,他在回家途中就染了病,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春天,在淮安与世长辞,终年75岁。施耐庵死后,罗贯中把书稿做了整理。由于没有一家书坊敢刻印,过了150年才由坊间刻印出版。这个最早的《水浒传》版本,现在只剩下一个五回残本。明万历十年,有个化名“天都外臣”的人,根据民间抄本,自己写了个序,重新刻印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本《水浒传》。
一篇农民起义的悲壮史诗
一曲农民起义的雄浑颂歌
《水浒传》
作品简介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传》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章。
小说的局限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1、《水浒传》的结构独具一格,先以单个英雄故事为主体,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因人生事,开始下一个故事。就好象一个个环,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俗称鲁十回,宋十回,林十回,武十回。
艺术成就
其中也有一些自成段落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众多英雄好汉,智取生辰纲和三打祝家庄等即为其例。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流向长江大河,终于汇合成滔天洪流,汇合成声势浩大的英雄大聚义。
2、《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和经历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生死存亡的关头来描写人物性格,还善于运用比较法、反衬法来突显人物性格。
3、《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不限于文学的范围。几百年来,《水浒传》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直接推动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水浒传》对后世小说、戏剧有较大影响,到今天水浒故事仍然是戏剧剧目中的重要内容。
【业内评价】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古代小说之最:
罗贯中《三国演义》——最智
施耐庵 《水浒》 —— 最义
吴承恩 《西游记》 ——最奇
曹雪芹《红楼梦》 ——最情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写的是林冲终于被逼走上梁山的故事。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其父做过提辖,岳父也是教头,家有贤妻,生活美满。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使他安于现状,软弱妥协。妻子遭人调戏,他正要怒打歹徒,一看是高衙内,提起的拳头又自行放下,慑于权势,忍辱息事。
对头布下陷阱,赚他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他仍逆来顺受,不想反抗。两个解差在途中百般折磨,他甘受凌辱,“野猪林内几乎丧命,他反劝鲁智深勿杀解差,仍然幻想能够“挣扎着回来”;他一直委曲求全,但总是得到对头更加凶恶狠毒的迫害。
节选部分着重表现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
赍(jī)发 赏赉(lài) 投奔(bèn)
迤逦(yǐlǐ) 喝(hè)彩 玷(diàn)辱
恁(nèn)地 浆(jiāng)洗 模(mú)样
酒馔(zhuàn) 差(chāi)拨 尴尬(gān gà)
不省(xǐng)得 髭(zī)须 提(dī)防
洗漱(shù) 彤(tóng)云 朔(shuò)风
仓廒(áo) 钥匙(shi) 汤匙(chí)
沽(gū)酒 毡(zhān)笠 拽(zhuài)门
庇(bì)祐 草帚(zhǒu) 瑞(ruì)雪
絮(xù)被 掇(duō)拾 央浼(měi)
搠(shuò)倒 剜(wān)挖 把盏(zhǎn)
看(kān)守 防噎(yē) 解腕(wàn)尖刀
情节结构
沧州遇故知
开端
密谋害林冲
(买刀寻仇人)
酒店密谋
小二生疑
询问实情
买刀寻敌
发展
接管草料场
草厅交割
酒店沽酒
发展
山神庙复仇
庙里借宿
偶听真相
奋起杀敌
高潮 结局
沧州遇旧
陆谦到来
买刀寻仇
不见消耗
接管草场
亲闻阴谋
雪夜复仇
善良安分
委曲求全
性格复杂变化
正直刚烈
随遇而安
忍辱求生
奋起反抗
自心下慢
忍
怒
安
反
情节跌宕起伏
林冲性格
武艺高强 正直善良
侠肝义胆 嫉恶如仇
忍辱负重 软弱动摇
安分守纪 随遇而安
情节之妙还在于有主线副线的安排,这两条线索是什么?
本文情节发展属双线并进型,主线是林冲刺配沧州后的遭遇和反抗,线索是主人公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过程。
副线是由反动统治者陷害林冲的诡计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两条线索通过茶酒店、点视厅、草料场、山神庙等几个场景,由连接到交织,最后汇合到一起。
环境
草料场
小酒店
山神庙
遇旧
密谋
落入陷阱
实施陷害
杀贼报仇
走向灭亡
陆谦:
人 物
林冲:
官逼
民反
双线是矛盾斗争关系,副线推动主线发展,揭示了促使林冲思想性格产生飞跃的典型环境——统治集团腐朽凶残、官吏土豪无法无天、广大人民苦难深重、善良人民委曲不能求全。
主线副线的安排,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本文开头叙述了林冲被发配到沧州以后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本篇开头写出林冲发配到沧州以后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表明了林冲当年救过李小二,小二不忘相救之恩,常常往来。这不但增强了作品的生活实感,而且为后文描写陆谦、富安在小二的酒店出现,小二夫妇窃听谈话,告知林冲,作好了铺垫。叙写这些,看似脱离故事主干,实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的必要的情节安排。
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谋害林冲,本篇怎样写出二人在沧州的出现?这样写具有什么作用?
本篇从李小二的视点,描写陆谦、富安在酒店鬼鬼祟祟邀请管营、差拨,交头接耳诡秘交谈,不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而且突出了尖锐激烈的矛盾,既揭露了高俅及其爪牙的阴险恶毒,又给具体描写林冲的反应提供了条件。
本文多次写到朔风大雪,这对烘托人物心情和发展故事情节起了什么作用?
交代时令特征,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作铺垫
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环境
深化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
写林冲到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
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④本文多次描写朔风大雪,虽然着墨不多,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1、林冲得知陆谦买通管营、差拨谋差他性命后,反被“抬举”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他带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寒的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满天低压的乌云,凛冽呼啸的寒风,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渲染出天地茫茫、阴寒颤栗的环境气氛,烘托着林冲前途未卜的心情。
2、林冲来到草料场,那“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寒冷难耐,只得出门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沽酒后,“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肆虐的狂风,飞扬的大雪,茫茫的原野,渲染出险恶凄凉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林冲踽踽独行的凄惨境遇和最终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从而推动情节了发展。
风雪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风 雪
隔门偷听
途 中 见 庙
压 倒 草 厅
投 宿 庙 中
大 石 倚 门
身 寒 沽 酒
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而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对人物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环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有的作品,使人难忘的、印象最深的,往往是细节。细节,有时候甚至是一篇作品在艺术上成败的关键。所以,要使形象血肉丰满,就要运用细节。好的细节,能救活人物,救活作品。
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细节描写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突出人物的性格。(2)展示故事情节。(3)创造典型的环境,烘托环境气氛,渲染人物心情。(4)揭示主题思想。
细节描写的种类
细节描写按描写内容分,有以下几种:
①场景细节描写。例如:
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都德《最后一课》)
对社会环境的描述,真实、简单地交代自己的国土已被敌人占领。在法兰西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敌人在这里操练和践踏,大煞了这个法国东北部小镇幽美的风景。这个细节,向读者揭示“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细节描写的种类
② 服饰细节描写。例如: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细节描写的种类
③语言细节描写。例如: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表现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因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归来。充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的种类
④ 动作细节描写。例如:
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⑤心理细节描写。例如: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德《最后一课》)
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本文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
2、对草料场的细节描写“将炭火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燃起来……去摸时,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小二为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纪、小心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暗示草料场失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又表明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为日后林冲市井沽酒,归来草屋风中倒塌,只得破庙投宿埋下伏笔。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致使陆虞候等人站在庙外边肆无忌惮地言语,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性格上的转变。
3、对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5.老军交差一段,介绍草料场内外情景和办理交接手续时,有风雪中岌岌可危的草屋状况描写,老军酒葫芦的交代。
林冲没有任何的思想和精神准备来应付突发的事变,有助于向更高潮的情节推进。
6.林冲到破庙“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7.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林冲买酒到山神庙,往东走,陆虞候放火从西面而来,双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拓展练习: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林冲写副对联!
英雄末路怎能安家乐业
世道凄凉何不揭竿而起
逼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