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作为本单元学习的第一篇论述类文章,教会学生准确把握文中作者所提出的观点、主张的方法尤为重要。作者围绕“咬文嚼字”直接进行了哪些评述?文中大量引用的诗文和作者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围绕“咬文嚼字”进行评述,思路又是如何推进的?这些是学生在阅读本篇课文时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但却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咬文嚼字”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的必要方法和必要态度,学生需要借助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主张来提升自己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的审美品位。
梳理课文知识点与能力点结合几个内容:一是“单元提示”,二是文本,三是课后“研讨与练习”。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2)“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第1
点中有一个关键词“探讨”;第2
点中重点在“做一番比较”和“做一点分析和论说”。从中可以看出,本文教学重点应是训练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即理解作者的观点,运用作者的方法,恰当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是谈文学创作的文艺随笔,学生一般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应该精心设置导语,激发学习兴趣。过多的理论会让人感到枯燥,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掘事例,展开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应该将阅读分析和学生语言表达、写作能力结合起来。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作者观点的理解应该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分析的深入、理性和表达的清晰、准确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另外,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对应关系,深入理解文意。
3.结合课后练习与自己的写作,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建立起文学阅读、写作要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文中作者所举的五个事例进行比较、替换,理清作者评述推进的思路;调动平时的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体验,培养文学阅读、写作要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梳理清楚作者是如何围绕“咬文嚼字”进行推进评述的。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完成学习单:(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咬文嚼字
学习单
例子
作者评析内容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水浒》中的用语
《红楼梦》茗烟骂金荣的话
郭先生对“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的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烟”的联想意义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示例】“小团月”是“小龙团”的联想,都有清沁肺腑的意味,这两句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观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布置预习
布置学生活动
教师提供学习单,学生阅读完成。教师巡视,关注学生阅读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所供的《咬文嚼字》学习单。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做准备。
导入
导入新课
2013山东高考作文:???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倾听、打开课本。
由高考作文题导入“咬文嚼字”,吸引大家兴趣。
解题
“咬文嚼字”释义
咬文嚼字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514页: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
那么,本文中,是何含义?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迅速进入文本,找到本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理解在这里是贬词褒用。
分析事例,把握观点
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大家通过预习知道文艺随笔的一个很大特征就是比较随意,对例子的使用信手拈来。就像朱光潜先生带着你徜徉在文学的脉廊里,看见这朵花,跟你解释一下是这个样子的;看见那丛草跟你解释下是那个样子的……所以,文艺随笔的总体特征就是比较松散。下面我们来看下学习单(一)。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评析:“你是”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是坚决的判断。
②《水浒》中的用语。
评析:“你这”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强烈情感;“你是”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③《红楼梦》茗烟骂金荣的话,郭先生对“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的修改。
评析:“你这”比“你是”不一定更有力。因为文字是随着文章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句式是固定的,文章是具体的、变化的。
思考:朱光潜花了比四分之一还多的篇幅讲这个例子,为什么这样写?可不可以改为“也许有人认为‘你这’比‘你是’更有力,其实不一定”,然后再举《红楼梦》这个例子?
大家要意识到,观点出来是在文章的第3段,“咬文嚼字”在朱光潜这里是贬词褒用,惯常来看,这篇文章前面的引子过长,反观一下题目,朱光潜为什么对“你是”“你这是”的认识逐渐提高?就因为他咬文嚼字,不断咀嚼,整个过程就是咬文嚼字的魅力所在。前面的引子给我们展现了咬文嚼字的过程,后面提出观点。
所以大家看学习单(二),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总的原因,大家自读一下自己的答案,因为……,所以我们要咬文嚼字。下面的分原因要与总原因构成关联。所以大家在填学习单(二)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一、不构成因果关系;二、答案填的是正确的废话。比如“追求艺术的发展”,错是没错,但是扯得太远。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④《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评析:关键词,出现了3次,“意味”。一句话,换了个说法,意味就变了。
⑤“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评析: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关键词,“意境”。
⑥“烟”的联想意义,《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评析:联想意义用得好。
⑦“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评析:联想意义没用好,滥俗的思想。
怎样不要滥俗思想?——从斟酌文字开始,表面上斟酌文字,实际斟酌思想。连韩愈一生都在与文字作斗争——“唯陈言之务去”,我们凡人更需如此。
对照自己的学习单,订正,修改,圈画。
炼字举例拓展:
炼动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
》
炼形容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炼副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炼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
炼拟声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炼数量词: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
炼色彩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
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合作探究一:选填动词
选填动词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抚,扶,拂,衬,点……
染,点,托,香……
选填动词,让学生尝试炼动词。
合作探究二:品析讨论
品析讨论
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能否改为“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
拓展: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还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在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面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倒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句式与情感有关。
合作探究三:还原句式
还原句式
《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方法总结
阅读文艺评论方法指导
1、理清文章思路,拟出全文纲要
2、勾画关键词句,抓住课文主旨
3、分析课文材料,分析阐发含义
举一反三,总结方法,帮助学生阅读文艺评论
方法总结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校本》作业。
记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