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13课
唐诗五首
1.
了解常识,疏通文意。
2.
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3.
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学习目标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导入新课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诗歌朗读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
徘徊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诗歌分析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诗歌分析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诗歌分析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主题思想
黄
鹤
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朗读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导入新课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美丽的传说
崔颢
(约公元704—754年)盛唐著名诗人。汴州
(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的诗歌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经历边塞,诗歌的风格变为雄浑奔放。代表作有《黄鹤楼》。
作者简介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诗歌分析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诗歌分析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分析
诗歌小结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吊古怀乡之作。诗人登临黄鹤楼,触景生情,于是写了《黄鹤楼》一诗,抒发了诗人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
主题思想
诗文积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言律诗
王维
诗歌朗读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历史背景
1.“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2.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
3.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4.长河:指黄河。
5.“萧关”二句: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
诗歌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诗歌分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诗歌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千
古
名
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诗歌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
塞外风光
叙事
战事繁忙
情由事发
出使边塞
景由事终
诗歌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时的心境,歌颂了守边将士不畏艰苦,保疆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主题思想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歌朗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作者简介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我乘船远渡荆门山之外,来到楚国这个地方游历。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沿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江水中,如同飞下的明镜,天上的云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更应怜爱我的故乡的江水,(它)情意深深,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歌分析
注释: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南岸,其状如门,
又与北岸之虎牙山相对,水势湍急,十分险要。
荆门外:指荆门以东,过此即入古楚国境内。
来从:作“来到”或“来向”解。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天镜: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
仍:频频。
怜:爱
诗歌分析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了什么?
交代此行的目的,从哪里来,去往哪里。
诗歌分析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
诗歌分析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诗歌分析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对这种情感并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
“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歌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写法探究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写法探究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远景
俯视
仰视
渡荆门送别
近景
叙事
抒情
绘景
拟人
对偶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山水
月云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诗歌小结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歌朗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向阳的树
指西湖的白堤
诗歌分析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歌分析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
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诗歌分析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看看白居易经过哪些地点?
孤山寺北
贾亭西
白沙堤
(作者就是沿着这样的游览路线描写沿路景物的)
诗歌分析
首联如何扣题?
1、“孤山寺”和“贾公亭”是西湖边特有的景物,紧扣“钱塘湖(西湖)”
2、
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包含有位置的移动照应了“行”
3、“水面初平”和“云脚低”是早春时的特有景象,紧扣“春”
诗歌分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字用得巧妙,巧妙在哪里?(修辞角度)
1.拟人修辞。
2.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
3.突出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4.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5.表达春光难得和宝贵。
诗歌分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情态,突出花的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
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诗歌分析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表现西湖的美?描写的西湖春天的哪个阶段的景色?
诗歌分析
景物: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
早春:
1.水面初平——春水初涨。
2.早莺——(初春)早早飞回的黄莺。
3.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
4.浅草——初春时刚长出来,颜色浅。
“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直抒胸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歌分析
这首诗的语言易,十分上口,充分体现出白诗的语言风格。此外,全诗的结构巧妙,前两联是先写观景的处所,再写所见之景;后两联则是先写所见之景,再写观景之处,使得全诗首尾呼应,中间又集中写景,体现出一种结构的美。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情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是在行进途中展开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二是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写出早春的一派生机,告诉人们:姹紫嫣红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诗歌小结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丽明艳、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对西湖、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