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第1节 溶液的酸碱性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第1节 溶液的酸碱性 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12 17:2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溶液的酸碱性》
一、设计思想
1、激活思维,结合已有知识通过实验解决认知冲突
根据学生认知习惯,结合教学经验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为今后酸碱盐的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的知识不断螺旋式上升。
2、内化提升,初步建立定性和定量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学习定性和定量两种测定方法,以及这两种测定方法在学习、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联系生活,渗透“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意识
整节课的设计以“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中的课堂引入、规律应用、学生实验、思考讨论、课后拓展以及作业评价等环节。
本节课的设计重在体现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认识论为原则;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二、教材分析
初三化学中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介绍三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和pH试纸;接着根据实验掌握石蕊、酚酞指示酸碱性的变色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最后介绍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和酸碱度的规律,以及pH与生活的关系。
本节课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实验(容易联系生活和生产)较多且操作简单,充分体现出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根据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总结提升,为后续学习酸碱盐溶液的知识做准备、打基础。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备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识,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但是教学中发现,学生初学此内容时常常会误认为溶液名称中有“酸”字,则该溶液一定呈酸性;溶液名称中没有“酸”字则一定不呈酸性,到第二学期学习酸、碱、盐的时候再纠正会比较困难。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一年级的《科学》课中就有过介绍:但学生知道的是一些表象,没有对规律的认识,也没有定性和定量的意识,又因为时隔一年多,出现了遗忘或者混淆的情况。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查阅资料、对所查资料进行简单整理的能力,但是表述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酸碱指示剂测定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2、根据实验归纳说出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3、从石蕊、酚酞和pH试纸中选择适合的指示剂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定溶液酸碱性和酸碱度,学会用实验方法正确地认识物质;
2、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学会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认识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实验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愉悦,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2、感受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和影响;感悟化学测量在化学实验和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和难点:
1、
酸碱指示剂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定性或定量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学生实验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在分组实验、小组交流、共同讨论中取长补短,形成合作、倾听、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实验、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七、板书设计:
3.3溶液的酸碱性
一、酸碱指示剂
酸性
中性
碱性
紫色石蕊:
红色
紫色
蓝色
无色酚酞:
无色
无色
红色
pH试纸:
pH<7
pH=7
pH>7
二、酸碱性与酸碱度
可选用指示剂
酸碱性
酸碱度
石蕊或pH试纸


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
石蕊或pH试纸


pH=7
石蕊或酚酞或pH试纸


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定
性)
(定
量)
(石蕊、酚酞、pH试纸)
(pH试纸)
八、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本节课以“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主线,通过波义耳意外发现石蕊的科学小故事创设情景并唤醒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通过亲自实验解决问题,测定生活中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比较、归纳、整理、内化、提升,初步建立定性和定量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并结合课后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测溶液酸碱性的实践,对学生展开多维度评价。
本节课的亮点是:利用学生“认为有‘酸’字溶液一定呈酸性;没有‘酸’字溶液一定不呈酸性”的习惯思维,设置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还有引导学生“比较三种酸碱指示剂的指示作用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建立定性测定和定量测定的意识。
本节课学生亲自实验解决问题,切实感受到通过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意义,结合生活的实验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提高;在唤醒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知识内化容易,学习轻松愉快;通过学习定量和定性的知识,提高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波义耳发现石蕊的故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知识,通过亲自实验解决已有知识的混淆或遗忘问题;
根据学生认知习惯,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通过动手实验解决认知冲突;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打好基础。
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渗透“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提问1:除了石蕊之外,还有哪些酸碱指示剂?它们是如何指示酸碱性的?
唤醒经验,理清规律;
学生实验1:石蕊、酚酞和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
交流实验现象,归纳三种酸碱指示剂的指示规律;
提问2:是否名称中有“酸”字的溶液都是呈酸性,不含“酸”字的溶液则不会呈酸性呢?怎样才能知道呢?
学生实验2:在三种指示剂中选择一种测定一些溶液的酸碱性
激活思维,解决认知冲突
交流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名称含有“酸”字的溶液不一定呈酸性;不含“酸”字的溶液可能呈酸性;
过渡:生活中常见试液的酸碱性又是怎样的?我们用酸碱指示剂测定一下。
学生实验3:测定一些生活中试液的酸碱性;
学以致用,联系生活;
交流实验现象:了解生活中一些试液的酸碱性;
举例说明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和影响
提问3:比较三种酸碱指示剂的指示作用有什么异同?
学生实验4:分组测定本节课各组试液的pH;
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体会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通过分组讨论发现pH试纸是通过定量的表示方式来指示溶液酸碱度;培养比较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将定性和定量联系化学学习、生活和生产;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立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
总结归纳,初步形成关于溶液酸碱性的知识体系以及定性与定量的意识。
多维度的巩固课堂知识;保持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分类比较,归纳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分组交流各组中溶液的酸碱度
提问4:石蕊、酚酞试剂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而pH试纸既能测定溶液酸碱性,又能测定酸碱度,为什么?
从“表示方式”上展开分组讨论;各组交流归纳;
初步建立定性与定量意识;联系生活和生产加深理解学科内涵
还知道哪些生活和生产中应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测定方法吗?
我们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哪里已经使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测定方法?
简单归纳:定性与定量的区别以及选择方法
小结;课外拓展;(酸碱指示剂并不只有今天学到的这三种,我们的生活中还有)
多维度进行评价;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作业评价:
(除书面评价外,各小组查阅资料,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检测生活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