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培养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环境因素分为
因素和
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又包括
、温度、
和
等。
2.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
,主要指
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包括:
生物之间和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设问导读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阅读课本P46~48的有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适应的普遍性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和
,生物的适应性是
存在的。
2.适应的相对性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
,只有在
内,生物才能存活。植物一般生活在
的温度范围内,大多数动物则生活在
的温度范围内。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3.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什么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对生物有什么好处?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P48-49的有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演示实验: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注意事项:
①实验装置在外观上一定要分层明显,以便获取实验结论。
②蚯蚓用体壁呼吸,装置内一定要
。
③蚯蚓需要进行呼吸,装置的上面要留
。
④蚯蚓是昼伏夜行性动物,该装置需放置在
。
⑤过一段时间后,分层现象不再明显,说明
,改变了环境。
⑥实验完毕,应将蚯蚓放回
。
2.生物能改变环境
生物影响环境举例
影响结果
结论
地衣
加速岩石
,形成土壤
植物的蒸腾作用
增大空气
,增加降水
生物不仅适应环境,而且改变环境
植物的光合作用
维持
一
平衡
细菌的分解作用
动植物尸体或遗体
三、自主检测
1.[2020·牡丹江、鸡西,3.2分]北极熊的体色与白雪皑皑的环境相似,体现了(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改变生物
2.(2018?聊城)现实中有许多实例能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
B.仙人掌的叶变成剌
C.部分宠物犬进入盛夏脱毛
D.城市绿化改变了空气质量
3.(2018?莱芜)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
B.密树繁叶,遗天蔽日
C.种豆南山,草盛苗稀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2020·临沂,2.2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春江水暖鸭先知
四、巩固训练
5.(2019黑龙江中考)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岩石中获得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6.[2019·江苏泰州]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下列生物的形态与干旱缺水环境相适应的是( )
A.枯叶蝶的叶状翅
B.猪笼草的捕虫囊
C.仙人掌的刺状叶
D.老虎身上的斑纹
7.[2019·湖北武汉]武汉市具有多处湿地生态公园,湿地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8.[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1.1分]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
B.北方多种树木入冬前会落叶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上表皮
D.荒漠中生长的仙人掌的茎具有储水功能
9.[2020?潍坊,1.2分]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能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叶形,这体现了生物基本特征的(
)
A.能够生长和发育
B.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C.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D.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10.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受到环境的影响。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生物受环境影响的是
(
)
A.北风吹,雁南飞
B.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C.森林中空气湿度较大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11.[2020?南允,1.4分]南充某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利用周末游玩或烧烤。由于部分游客乱扔垃圾、踩踏草坪、破坏植被,导致该景区被迫临时关闭整顿。以上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改变生物
12.[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1.1分]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
B.北方多种树木入冬前会落叶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上表皮
D.荒漠中生长的仙人掌的茎具有储水功能
13.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以下叙述能用这一观点解释的是
(
)
A.神经分布到全身各处,有利于对刺激作出反应
B.肾小管外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对血液的滤过作用
C.仙人掌具有肉质茎、刺状叶,有利于在沙漠地区吸收更多的水分
D.沙漠中的蝎子白天常藏在数厘米深的沙中,有利于躲避地表的高温
14.(2019·甘肃武威中考)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有大片的戈壁滩,此处生活的蜥蜴体色大都是黄褐色的,这体现了
(
)
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环境能够改变生物
D.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15.生物既能影响环境,又能适应环境。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C.森林可保持水土
D.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
16.(2019·四川乐山中考)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
)
A.雨露滋润禾苗壮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葵花朵朵向太阳
17.(2018·泰安中考)如图是生长在美洲沙漠中仙人掌科植物甲和生长在非洲沙漠中大戟科植物乙。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甲、乙都有绿色肉质主干,有利于储存水分和进行光合作用
B.甲、乙都没有宽大的叶,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保存水分
C.甲、乙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同种植物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的结果
D.环境中影响甲、乙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
18.下图是四种不同动物体形的简图,各部分的比例是依据动物原型确定的。你认为单从体形来看,哪一种动物最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
)
19.请运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名词或生物学原理填空。
(1)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儿缺少生物生长所需要的
______
。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引起草地季节性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______
,“枯草”在草地上不能长久留存,是因为
______
把它们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
。
(4)向阳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弯向窗外生长,说明生物具有
______
。
(5)樟树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樟树通过蒸腾作用又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这一事例说明
______
。
(6)“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生物的
______
现象。
20.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另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5%,平均厚度从3米减少到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新低。这些都表明,地球气候在变暖。
(1)图
所示为北极狐,推测的理由是耳
、
。
(2)由两种狐头部的某些特征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狐的数量将会
。
(4)为了减缓地球持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回答一条即可)。
21.下图是一幅竹节虫的形态图,识图填写有关内容。
(1)竹节虫的形态像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拟态。
(2)影响竹节虫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
;竹子属于影响竹节虫的
因素。
(3)竹节虫静止不动时,可以使
不容易发现它,这有利于
。竹节虫的这种现象是竹节虫对
的适应。
22.(2018春?泌阳县期末)下图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的降雪天数,图乙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并完成问题。
(1)生活在雪地中的老鼠的毛色是白色的,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它的形成是
的结果。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数量
,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最高百分比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
(填“之前”或“之后”)。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渐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毛色起
作用。
23.
[2019·广西百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贺岁大片《流浪地球》,影片上映以来收获了非常高的评价和口碑。《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离现在
不太远的未来,那时科学家发现,太阳正在急剧老化,迅速膨胀,很快就要吞没地球。人们集结全球之力,建造了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轨道,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家园。
(1)《流浪地球》告诉人们地球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是
,保护它就是保护包
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
(2)地球为生物提供了阳光、
、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赖以生存的条件。
(3)“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光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
因素,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太阳光能。
(4)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答案合理即给分)。
(5)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列举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为:
(答案合理即给分)。(答两点即可)
24.[2020·泰安,18.7分]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依据一定的特征,可将生物分成不同类群。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不同类群的生物形成了与各自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请分析回答:
(1)植物多样性的进化中,蕨类植物比藻类、昔藓植物高等,主要表现在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的
,植株高大得多。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等主要表现在被子植物一般都能
,种子外面有起保护作用的果皮。
(2)动物多样性的进化中,与环节动物相比,节肢动物身体各部分有进一步的分工,运动能力增强,主要原因是节肢动物的
分节。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主要原因是爬行动物体内受精,在陆上产卵,
。哺乳动物是动物中的高等类群,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主要原因是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
。
(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通过自然选择,
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环境,不断出现适应各种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五、拓展探究
25.生物的生存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也对生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请根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
。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蒸腾作用也能增加空气的湿度,这一事实说明
______
。
(3)莲的根状茎和叶柄中都有发达的并相连的气腔,适于
______
环境生活;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达60毫米,该事例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
。
(4)图中的两种植物,一种是生活在干早的沙漠地区,一种生活热带地区,图
______
所示的为热带植物,其推测理由是
______
。两种植物的结构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______
相适应。
26.某班同学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后,决定选择黄粉虫作为实验材料开展探究,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常常成群聚集在粮食堆里。
(1)提出问题:
______
?
(2)作出假设: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
(3)制定并实施方案:取方形铁盘,在中央放入一定数量的大小基本相等、活性相同的黄粉虫,一侧盖上不透明的纸板,另一侧盖上
______
的玻璃板。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观察和记录5分钟内两侧黄粉虫的数量,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结果如表格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1
?0
?2
?0
?2
?阴暗
?9
?10
?8
?10
?8
若全班有10各小组开展探究,应取10组数据的
______
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
(5)如图哪条曲线能表示阴暗环境中这种数量变化?
27.为了探究“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请根据图1和图2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为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设计方案,图中的大圆代表圆形纸盘,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在甲、乙、丙、丁四组图中,对照组是
______
,实验组是
______
。
(2)图2表示在图1中的A区放入20只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钟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的鼠妇数量,共记6次。从第
______
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本探究实验的结论是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的分布(填“有”或“没有”)
______
影响。
(3)温度、湿度、光照三种生态因素均是(填“生物”或“非生物”)
______
因素。
(4)在图1中的A区放入4只鼠妇行吗?
______
,为什么?
______
。
(5)实验结束后,鼠妇应如何处理?
______
。
参考答案:
【自主检测】
1.B
解析: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食都是有利的。北极熊的体色往往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白雪的色彩非常相似。这样不易被敌害发现,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2.D解析: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寒冷的环境;仙人掌的叶变成剌,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部分宠物犬进入盛夏脱毛,是生物适应环境;城市绿化改变了空气质量,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B解析:“密树繁叶,遗天蔽日”的大体意思是密树繁叶能够遮蔽天空和太阳,体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4.A
【巩固训练】
5.D解析: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因此这一事实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6.C
7.A解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并降低气温,让当地的雨水充沛。
8.A
9.D
10.C解析:鸟类迁徙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体现了环境因素空气对生物的影响;森林中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11.A
12.A
13.A解析: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神经分布到全身各处,有利于接受刺激并传导兴奋刺激,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肾小管外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沙漠中的蝎子白天常藏在数厘米深的沙中,因为沙漠表面温度较高,但是数厘米深处的温度较低,比较凉爽,适合蝎子生存,这不能反映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
14.A解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食都是有利的。蜥蜴黄褐色的体色与其生活的环境色彩几乎一致,有利于躲避敌害和捕食,说明了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15.D解析:夏天,大树下比较凉快,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绿色植物能调节气候、更新空气,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森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仙人掌的叶片退化为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6.B解析:“雨露滋润禾苗壮”,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草原上牛羊成群的景象;“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周围氧气增多,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阳光对植物的影响。
17.C解析:不论是生长在美洲沙漠中的仙人掌科植物甲,还是生长在非洲沙漠中的大戟科植物乙,二者都有绿色肉质主干,都没有宽大的叶,叶片退化成刺,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影响甲、乙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因此两种生物均能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甲是仙人掌科植物,乙是大戟科植物,二者不是同种植物。
18.B解析:任何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动物往往耳朵较小,尾巴较短,体毛较多,这样有利于保持体温,抵御寒冷的环境。
19.(1)水分
(2)温度;细菌和真菌(或分解者)
(3)捕食
(4)应激性;
(5)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变异
解析:(1)生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基本条件,如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就是因为缺少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引起草地季节性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枯草”在草地上不能长久留存,是因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把枯草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是黄雀捕捉螳螂为食,螳螂以蝉为食,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4)向阳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弯向窗外生长,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即应激性。
(5)樟树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表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樟树通过蒸腾作用又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这表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一事例说明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子间的差异,属于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20.(1)B
小
短
(2)生活环境
(3)减少甚至灭绝
(4)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21.(1)竹节
(2)水分、光、空气、温度等
生物
(3)敌害
逃避敌害
环境
22.(1)适应
自然选择
(2)增多
之后
定向选择
解析:(1)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激烈的生存斗争过程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使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降雪推迟,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表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色老鼠是有利变异,能适应环境,因此白色老鼠的数量增加,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是不利变异,不能适应环境,因此白色老鼠的数量减少。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最高百分比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之后。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毛色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拓展延伸】
23.(1)生物圈
(2)空气
(3)非生物
(4)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5)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条、少用塑料袋等
24.(1)输导组织
开花结果(2)身体和附肢
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3)基因的多样性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25.(1)环境影响生物(或温度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水中(或缺氧);生物适应环境
(4)图乙;植株较高大叶子宽大;生活环境
解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山寺中的桃花由于受温度的影响而晚开放的现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在沙漠栽种植物,植物能够对于多风沙的地区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影响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适于在有水的地方生存.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
(4)观察如图两张图片,图中的两种植物,一种是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如图甲.一种是生活在热带、雨量多而充沛的地区.图乙所示为热带作物.其推测理由是植株较高大叶子宽大,蒸腾作用旺盛,因此由两种植物的结构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26.(1)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吗(2)光照(3)透明(4)平均值(5)D
解析:(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根据黄粉虫幼虫的生活环境,提出的问题是: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吗?(一定是问句“?”)
(2)、(3)作出假设:黄粉虫会选择阴暗的环境。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黄粉虫幼虫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黄粉虫幼虫10条,一侧盖上不透明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黄粉虫幼虫对环境的选择。如果阴暗环境中黄粉虫幼虫多,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明亮环境中黄粉虫幼虫多,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就是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5)由实验记录可知,黄粉虫幼虫大都趋向阴暗的环境,说明光会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阴暗环境中的黄粉虫幼虫分布较多,因此可用曲线D表示。
27.(1)丁;甲乙丙(2)8;有(3)非生物(4)不行;因为数量太少,偶然性大;
(5)放回大自然。
解析:(1)“在甲、乙、丙、丁四组图中”,丁与甲、乙、丙分别都只有一个变量温度、湿度、光照,因此能形成对照实验的组是甲组和丁组;乙组和丁组;丙组和丁组。其中对照组为丁组,实验组是甲组乙组和丙组。
(2)“图2表示在图1中的A区放入20中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值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的鼠妇数量,共记6次”,第2、4、6、8分钟都较上次增加鼠妇的数目,而第10、12分钟较上次的数目不在增加。因此,从第8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本探究实验的结论是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3)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温度、湿度、光照三种生态因素均是非生物因素。
(4)在图1中的A区放入4只鼠妇数量太少,偶然性太大,很可能会导致结论不正确。
(5)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