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第六单元第一、二章综合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第六单元第一、二章综合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3-16 22:4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第一、二章
综合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50
一、选择题
1.[2020·遂宁,10.2分]下列有关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B.食物网是生物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C.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物质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D.食物网中任意食物链均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通道
2.[2019·湖南长沙]小芳某天的生物作业是自制生态瓶,她准备了小鱼、石头、容器和池塘水,如果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  )
A.分解者
B.生产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
3.杜甫的《春夜喜雨》脍炙人口,这首诗的意境能充分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4.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
(
)
A.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
B.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简单
C.动植物种类和营养结构单一
D.动植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复杂
5.[2020?陕西,4.1分]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
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6.(2019·甘肃天水]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乙←丙←丁
B.四种生物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甲
C.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甲
D.四种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丁
7.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生态系统中三种不同的生物成分,它们依次是
(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8.[2019·广东]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护区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题图是与其有关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包含高原鼠兔的食物链共有3条
B.太阳能是图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
C.重金属污染物在该食物网中草的体内积累最多
D.该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不变
9.[2020·巴中,22.1分]下列做法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不利的是( 
 )
①在稻田中放养益虫
②利用剧毒农药治虫
③多施农家肥料
④大量捕杀蛇
⑤大面积种植单一植物
⑥严禁捕捉青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10.一堆干草放久了,会被分解者分解,如果被羊吃了,会在羊体内分解,这能说明
(
)
A.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B.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无法进行
C.动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
D.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2020?德州,6.2分]在“农作物→田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

A.只有田鼠是消费奍
B.蛇属于第二营养级
C.只有农作物是生产者
D.鹰属于四级消费者
12.武当山和汉江河是十堰旅游的两张名片,它们分别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
B.“鼠→蛇→鹰”是武当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C.消灭森林中所有害虫,会更有益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D.上述两个生态系统彼此独立,互不关联
13.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在流动过程中(
)
A.获得的能量全部流向下一营养级
B.能获得上一营养级的能量的10%~20%
C.营养级越多,积聚的能量越多
D.分解者得不到食物链中流动的能量
14.[2020·湖南株洲,4.2分]草原上存在草→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蛇和鹰的生殖发育特点都为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但是鹰可以通过孵卵等行为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B.对鼠、蛇、鹰进行生物分类的依据就是生活环境的不同
C.为了减轻虫害,草原上进行了大面积喷药,有毒物质在鹰体内积累最多
D.草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15.为了食用“野味”,人们大肆捕杀猫头鹰和蛇,致使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一事实说明了
(
)
A.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C.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16.某市生态旅游区是国家SA级景区,其中生活着多种生物,其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
A.丙的数量减少
B.丙、丁数量增加
C.甲的数量增加
D.丁的数量减少
17.[2019·湖北仙桃,5.1.5分]若淡水生态系统中存在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就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在戊的体内最少
C.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戊是消费者
D.丙捕食丁后,只有物质流入丁体内
18.(2019·江西中考)关于用模式图解释生物学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对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含的食物链,则甲代表蝉
B.若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则模型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
C.若表示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的过程,则氧从丙进入丁通过扩散作用实现
D.若甲、乙、丙、丁代表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则模型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19.初中语文课文中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提到“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鸳鸯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下列有关上述资料中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胡杨林所在的罗布泊湖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看,野骆驼比骆驼刺多了系统
C.题中的文字描述的生物包含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
D.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0.[2019·德州]如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高级消费者是鹰
B.昆虫与兔存在竞争关系
C.食物网中有7条食物链
D.鹰和食虫鸟的存在,有利于农田作物产量
二、非选择题
21.[2020?荆门,8.4分]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有: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请分析下列事例,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中,草与豆苗的关系是

(4)荒漠中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十多倍,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和荷叶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上述事例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2.[2020?内蒙古赤峰,26.5分]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补充的成分是 
 。
(2)与兔相比,草的结构层次中没有 
 。
(3)图二中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兔构成 
 关系。
(4)与鹰用喙啄取食物不同的是,鼠和兔都用 
 切断和咀嚼食物,既提高了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23.[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呼伦贝尔草原广袤辽阔,夏季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牛羊成群。
(l)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2)有人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儿,把一片草原用网罩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这个实例说明

(3)如果由于过度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该草原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相伴随而发生的,没有单纯的物质循环,也没有单纯的能景流动,这是因为能量总是以
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
24.(6分)如图一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的关系示意图,图二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该生态系统通过
______
(填字母)来固定的太阳能,
______
(填字母)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图一中的D对应图二中的
______
营养级。
(2)
______
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图二中X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______
,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方框逐渐减小,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

(4)若该生态系统被难以分解的农药污染,则图一
______
(填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25.[2020?成都,31.10分]建设“美丽中国”是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制定保护草原的措施。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它能进行① 
 作用,把从非生物环境中获得的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进而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 
 。
(2)该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 
 。
(3)在该生态系统中,鼠与蛇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由于附近的居民兴起了吃蛇肉的不良风气,该生态系统中的蛇被大量捕杀,这会导致鼠的数量在短期内 
 (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变”)。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蛇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逐渐恢复了平衡,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A表示的生物成分是 
 ,它可以通过②这一过程将动植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 
 ,供给生产者再利用。
26.[2020·日照1,34.6分]在一个以种植玉米为主,兼养猪、家禽和鱼的小型简单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间存在如甲图所示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参与玉米光合作用的水、二氧化碳和阳光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
(2)依照 
 的分类标准,可将图中四种生物分成两类。
(3)谚语“有收无收在于水”,说明了水分对农作物的重要性。假设农作物长期被水淹,会导致烂根。甚至死亡。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是 
 。
(4)农田玉米中偶然出现了白化苗,这种现象是由 
 的改变引起的,白化玉米苗死亡的缘故是 
 。
(5)农技人员进行了不同株距对某品种玉米单位面积产量阻碍的试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结果。请从光合作用的角度讲明其缘故。 
 。
参考答案:
1.C
2.B
3.A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映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4.A解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草本植物为主,缺少高大的乔木,动植物种类比较少:而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有种类繁多的植被,还有多种多样的动物。所以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
5.C
6.C
7.D解析: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大气中的箭头应是双向的,因此①是生产者。①③都有箭头指向②,表示①③的遗体等都能被②利用,因此②是分解者,则③是消费者。所以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8.B
9.C
10.D解析: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C
12.A解析:食物链始于生产者,止于最高级消费者,分解者不写入食物链,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即箭头指向捕食者,“鼠→蛇→鹰”的起始部分不是生产者,因此不是一条食物链,B错误;若消灭所有的害虫,将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被破坏,C错误;生物圈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D错误。
13.B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一般有10%~20%
进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营养级生
物呼吸作用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外),③流入分解者。
14.B
15.B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为了食用“野味”,人们大肆捕杀猫头鹰和蛇。致使某生态系
统遭到破坏。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6.B解析: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生产者,故题图中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丁以乙为食,丁的数量会增多;而乙以甲为食,甲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因甲的数量减少而增多。
17.C
18.C解析: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若对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含的食物链,则甲代表植物,乙代表蝉,丙代表螳螂,丁代表黄雀,故A错误:蝗虫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若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则模型不能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故B错误;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鱼类→两栖类→,若甲、乙、丙、丁代表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则模型不能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故D错误。
19.C解析:题中的文字描述的生物胡杨以及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属于生产者,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鸳鸯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属于消费者,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0.C
21.(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竞争
(4)生物适应环境
22.(1)非生物成分(2)系统(3)鹰
捕食(4)牙齿
23.(1)温度和水分
(2)生物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生物影响环境
(4)有机物
24.(1)A
B
第三
(2)食物链和食物网(3)呼吸作用
逐级递减
(4)D
24.解析:(1)图一中,该生态系统通过A光合作用来固定的太阳能,B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图一中的D对应图二中的第三营养级。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图二中X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方框逐渐减小,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4)若该生态系统被难以分解的农药污染,则图一D最高营养级,代表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25.(1)草
光合
能量(2)5
草→鼠→蛇→鹰(3)捕食
增加
自动调节(4)分解者
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26.(1)非生物成分(2)形态结构(3)及时排涝(4)遗传物质
白化苗的体内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5)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植物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是利用提高光合作用,以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