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免疫调节
菁华生物组
高 考 要 求
具体内容标准 学 习 要 求
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简述免疫系统组成
概述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描述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结构基础
简述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功能
简述抗原和抗体
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出免疫学的应用
举例说明过敏反应
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 说出艾滋病的全称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及主要传播途径
简述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自主讨论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分子)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吞噬细胞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淋巴因子、
溶菌酶等
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第二道
第三道
皮肤和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非特异
性免疫
特异性
免疫
2.简述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 人体免疫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
自主讨论2:抗原和抗体
特性 表 现
抗原 异物性 ①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
②非正常组织: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既可来自体外,也可来自体内
大分子性 相对分子量大于1万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但当其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后,即丧失抗原性
特异性 ①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②特异性的基础:抗原决定簇
类型
项目
抗体 化学本质 免疫球蛋白(又称抗毒素或凝集素)
分布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其次是组织液和外分泌液
功能 能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淋巴细胞的分化
自主讨论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是怎样的?
1.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知识的应用
①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②破坏骨髓——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它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③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
自主讨论3: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
唯一没有抗原识别能力的是浆细胞;
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吞噬细胞。
细胞名称 来 源 功 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
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
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
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裂解靶细胞
记忆细胞 B细胞或
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自主讨论4:简述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怎样的 浆细胞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二次免疫特点:
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更快更强
自主讨论5:对于侵入细胞内的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机体如何通过细胞免疫来消灭 写出过程图解
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吞噬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物。
自主讨论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区别 主要作用细胞 B细胞 T细胞
作用物质
抗体 各类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淋巴毒素)
(增强免疫细胞活力)
作用对象 内环境中的抗原 靶细胞
作用方式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⑴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⑵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效应
实例 人体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 胞内寄生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肿瘤细胞、移植器官
联系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细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在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既相对独立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自主讨论7: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实质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反应过度 免疫不足或缺失
发病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艾滋病)
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自身组织或器官表面的某物质与某一特定抗原相似 免疫器官先天性发育不全或T细胞大量死亡
举例 花粉过敏引起的皮肤荨麻疹、海鲜过敏引起的呕吐、
过敏性鼻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艾滋病
项目
类型
⑴.含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
⑵.致病机理——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
⑶.病症——HIV潜伏期2~10年,患者一般发病后两年内死亡。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持续发热,精神疲乏,之后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终死亡
⑷.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
⑸.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自主讨论8:艾滋病(AIDS)
⑴.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1-3年)
⑵.HIV浓度增加,T细胞逐渐减少,伴随着淋巴结肿大等性状出现(4-6年)
⑶.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7-9年)
⑷.人体免疫能力全部丧失(第10年)
⑸.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遗传物质:RNA
信息表达:
此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在T细胞的核糖体内
变异类型多,突变频率高,因为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给研制疫苗带来困难
生活方式:寄生
艾滋病病毒
(HIV)
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毒性和抗原性强。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经人工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抗毒素: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故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干扰素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介素:也是T细胞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且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综上所述,外毒素和类毒素可以作为抗原;
抗毒素和凝集素属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则属于细胞免疫中的淋巴因子。
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并将他们及时清除。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
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
1.免疫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可引起细胞免疫,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供体器官短缺:将供体基因组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或设法除去抗原决定基因,再结合克隆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