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内环境稳态和神经调节
郑集高级中学
菁华生物组
高 考 要 求
内 容 等级要求
稳态的生理意义 B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B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B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B
人脑的高级功能 A
⑴体液:人体内的全部液体,统称为体液,其组成如下:
自主讨论1、内环境的含义?关系?
研讨问题一:内环境稳态
⑵内环境: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其各成分的关系如图:
①血浆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组织液,组织液成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渗入血浆。
②组织液成分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盲端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浆。
③淋巴循环有回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的作用,可以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平衡。
①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
④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⑤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血浆。
⑴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水(90%)、无机盐(1%)、蛋白质(7-9%)」
①气体成分:O2、CO2
②营养成分: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③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④代谢废物:尿素等。
⑵内环境中不应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各种胞内酶(H2O2酶、细胞呼吸有关酶、复制转录翻译有关酶、转氨酶等)。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是
温度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36.5~37.5℃左右)
血浆pH(7.35~7.45),缓冲物质对的存在,可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
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决定的。
渗透压(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自主讨论2: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能够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哪些?
例如:
(1)过敏反应:
(2)淋巴回流受阻:
(3)营养不良:
(4)肾小球肾炎:
(5)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人体的渗透压平衡被破坏。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水肿现象。
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
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
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
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血浆蛋白通过尿液流失,而使
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
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浓度升高。
自主讨论3: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⑴含义:
⑵调节机制:
⑸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⑷意义:
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
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⑶调节方式:
反馈调节
自主讨论3: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及反射弧的构成?
研讨问题二、人和动物的神经调节:
⑴.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①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
②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③突起的意义:不同神经元之间便于建立起相关的联系。
⑵.神经元的功能
自主讨论4.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反射弧结构 结构实质 功 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
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
脑和脊髓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只有感觉
无效应
只有感觉
无效应
最简单的反射(膝跳反射)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自主讨论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①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静息状态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电位名称:
电位表现:
细胞状态:
离子机制:
K+外流所致
电位名称:
电位表现:
细胞状态:
离子机制:
兴奋状态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Na+内流所致
局部电流方向:
外侧:由未兴奋部位
流向兴奋部位
内侧:由兴奋部位流
向未兴奋部位
与兴奋传
导方向一致
与兴奋传
导方向相反
1、静息电位变动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的过程)
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进入细胞。不耗能 2、动作电位变静息电位(由外负内正变回外正内负的过程)
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流出细胞。不耗能 3、然后靠Na-K泵重新分配细胞内外的离子
(出3个钠离子,进2个钾离子)。耗能
总结:需要钠-钾泵参与的钠外流和钾内流是主动运输
由通道蛋白参与的钠内流和钾外流是被动运输
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 )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
D
⑵、兴奋在神经元间(突触)的传递
①突触类型:
②传递过程
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A.轴突—胞体型,表示为:
B.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Ⅰ.突触小泡含有,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等物质。
Ⅱ.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Ⅲ.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Ⅳ.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Ⅴ.如阻断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将导致兴奋或抑制的传递不能完成。
Ⅵ.如阻止递质的分解,将会导致下一神经元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特别提醒:
①以上两种突触类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是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但在效应器中,还可以形成轴突-肌肉型或轴突-腺体型。
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利用膜的结构特性——生物膜的流动性,此过程消耗ATP。
③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④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③、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名称 主要神经中枢 功 能
脑 大脑
小脑
脑干
下丘脑
脊髓
自主讨论6: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机制?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
听觉中枢等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具有感知、控制机体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
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体温调节中枢、
渗透压调节中枢
血糖平衡调节中枢
和激素分泌调节中枢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如缩手反射中枢、
排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
调节体温、渗透压平衡、
血糖平衡、激素分泌等
受大脑的控制
⑵大脑皮层的语言区
中枢名称 代表字母 受损后的病症 病症的症状
书写性语言中枢 失写症
运动性语言中枢 运动性失语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失语症
视觉性语
言中枢 失读症
W区
S区
H区
V区
不能书写文字
不能口头表达意思
不能听懂语言
不能看懂文字含义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 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