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郑集高级中学
菁华生物组
高考要求
内容 等级要求
种群的特征 A
种群的数量变动 B
群落的结构特征 A
群落的演替 B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物种——能够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研讨一、种群、群落、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比较
实例分析:
一个山坡上所有的马尾松
一个山坡上所有的松树
地球上所有的马尾松
一个山坡上所有的生物
一个山坡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
一个群落
多个种群
一个物种
一个种群
一个生态系统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研讨二:种群的特征
数量特征
空间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迁入率和迁出率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或布局
种群的特征
遗传特征
实例:水稻的均匀分布,杂草的随机分布
蚜虫的集群分布
种群在 或 中的个体数量。
不同生物种群的种群密度 ;
同一种群在不同时期的种群密度 ;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 。
种群密度
1.定义:
2,特点:
3.调查方法:
单位面积 单位空间
不同
不同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不同
样方法
样方(1m2) 1 2 3 4 5
株数(株)
密度
7
7
7
5
9
7
(一般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注意事项:
①样方的大小要适宜
②样方的选取要随机
③取多个样方求平均值
④每个样方在计数时,对压在边缘上的个体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⑤动物的虫卵、蚯蚓、跳蝻及蚜虫等也可使用样方法
株/m2
标记重捕法(一般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 范围大的动物)
种群数量∶首次捕获数=二次捕获数∶二次捕获被标志数
注意事项: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的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
③标志物不能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正常生活
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首次捕获数量 X 二次捕获数量
二次捕获时被标志数
种群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讨论:从种群的特征及生态
因素等方面思考影响种群密
度的因素有哪些?
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出率
迁入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内因
生存空间
气候条件
食物
传染病
人类
活动
天敌
外因
研讨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增长速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可用曲线的斜率表示
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条件
种群增长
速率
K值
举例
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
先增大后减小
无K值
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①实验室条件下
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一般自然状态下
逐渐增大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常绿针叶林
研讨问题四:群落的研究
指标: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捕食、寄生、竞争、互利共生
常绿阔叶林
关系 数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同生共死”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细菌
竞 争 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当,如图b。 牛与羊;
农作物与杂草
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捕 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羊与草;
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1、垂直结构:
㈢、群落的空间结构
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这种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是受水分制约的,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制约。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水域生态系统中也会因水体的物理条件(光照、温度、溶氧量等)及生物条件(天敌、食物等)的差异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 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变化;或者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代替的过程
(4)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研讨问题五:群落演替
3.群落演替类型比较
类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地面或曾经有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时间长 时间短
速度 缓 慢 较 快
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上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过程
⑴、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⑶、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
⑷、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也常成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
⑸、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
例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也可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湖还田
4、影响演替的因素讨论: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