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绿草、牛羊勾画出一幅令人充满遐想的画卷。但是近些年来,诗歌中描绘的美景正在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这是由于人们过度放牧,使牛羊数量猛增,超出了草原的承载能力,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1、通过分析驼鹿与狼的数量关系,解释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2、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认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认同人与自然能够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1、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即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在通常情况下,适度地改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并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
2、分析讨论:
罗亚岛上驼鹿与狼的数量关系
(1)存在的食物链:
(2)驼鹿与狼的数量关系:
草→驼鹿→狼
狼与驼鹿之间是捕食关系;狼的数量增多,导致驼鹿的数量减少;驼鹿数量减少造成狼的食物缺乏,从而狼的数量也随之减少;狼的数量减少,又会是驼鹿的数量增加。
狼与驼鹿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使它们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教材第
73
页"分析讨论"
1.20世纪
50~
90年代,驼鹿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狼的数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当驼鹿数量增加时,因为食物丰富,狼的数量相应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又致使驼鹿的数量下降,因猎物减少,狼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狼数量的减少减轻了驼鹿的生存压力,驼鹿的数量又会增加,狼的数量随后也会增加。狼和驼鹿的数量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两者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若狼大量死亡,在随后的一年中,鹿群的数量将会因捕食者的减少而迅速上升。然后,则会导致食物(草)的数量迅速减少,最后鹿群数量又会因食物不足而下降。
3、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自我调节
(1)概念:
(2)作用:
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种调节机制叫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1、生态平衡的实质是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鱼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井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种平衡可以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波浪线表示。生态平衡不是指各种生物的数盘保持不变,不能用直线表示。
2某种生物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变动的影响
(1)如图甲:短时间内,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则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减少,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数盘会增多;反之,数昼变化情况相反。
(2)如图乙:较长时间内。若某种生物的数盘减少,则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多,上一曹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先增多后诚少;反之,数显变化情况相反。
1(2020泰安)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生物在进化上一定比较高等
B.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C.
引入外来物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
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增强温室效应,会提高光合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2(2020巴中)关于生态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B.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在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C.
生态平衡是一个绝对平衡,因为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总是不变的
D.
三北防护林是个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它比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更稳定
B
B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①规律:
②举例: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稳定性越高;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稳定性越低。
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和苔藓,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它们来维持生存。假如地衣受到
(1)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大小:
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崩溃。而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即使某种生物大量减少,同一营养级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生物可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2)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生态危机。
2、调查活动:
调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实例
3、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雷击、水灾、旱灾、台风、山崩、海啸等,可在瞬间使一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2)人为因素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排放有毒物质、引进或毁灭某些生物种类、大量使用农药或化肥等,也会使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4、保持生态平衡的相对稳定:
(1)原因:
(2)现状:
(3)举措:
生态平衡失调的初期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如果恶化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
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正在影响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以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营养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2、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三个标志性特征:
(1)植被遭到破坏;
(2)食物链被破坏;
(3)环境污染。
1(2020东营)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为树→虫→鸟→细菌和真菌
B.
树、虫、鸟、细菌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
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D.
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D
2(2020娄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智慧,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
A.
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B.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C.
各国应将本国资源无条件地分享给世界
D.
一个国家过量的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3(2020河南)麻雀因啄食农作物曾被列为害鸟,开展过“消灭麻雀”的运动。这种做法最主要的危害是(
)
A.
影响生物之间协调发展
B.
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C.
影响农作物的传粉
D.
影响农作物种子的传播
C
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
方式
原因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