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课件27:群落(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专题课件27:群落(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3-23 10:4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讲 群落
高考生物专题课件
一、群落的结构
 ?????
必备知识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概念:群落中⑥????物种数目????的多少。
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⑦????目测估计????法。
3.种间关系(连一连)
?
⑧????A—c—Ⅲ B—b—Ⅳ C—d—Ⅰ D—a—Ⅱ????
?
(1)大鱼吃小鱼?均有利于种群
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
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名师点睛????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甲图为群落的⑨????垂直????结构。
A.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 ⑩????分层????现象。
B.分层决定因素?
C.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乙图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A.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B.决定因素?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A.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B.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
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
?
?????A—b、c B—a、d????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的方式与结果(将a~g对号入座)
a.封山育林 b.过度砍伐森林 c.治理沙漠 d.填湖造地 e.捕杀动物
f.建立人工群落 g.管理草原
?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
?
(2)目的: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
1.群落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 )
2.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
3.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 )
4.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
关系的是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 )
5.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 )
6.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
7.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
8.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
9.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 )
10.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
土壤和火等。?( ? )
11.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发生优势取代。?( √ )
?
突破1 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
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
深化突破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
一般形式为:
?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
?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
?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
?
?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续表
注意:同一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应叫种内斗争,属于种内
关系,因为捕食是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
?
1.生存斗争、竞争、种间斗争与种内斗争辨析方法
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
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
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
?
2.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
(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
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
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
图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考向 以基础判断或图示分析的形式,考查物种之间的关系
1.(2018北京人大附中一模)我国华北地区常见绿色开花植物丝兰,除了
丝兰蛾外没有其他传粉者。一种丝兰蛾只拜访一种丝兰的花朵,丝兰蛾
幼虫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生长。在授粉期间,雌蛾进入丝兰花朵中,
用产卵器切割子房壁并将卵产于其内,每产下一粒卵雌蛾都会爬到雌蕊
顶部在柱头上洒下一点花粉,又从花药上刮下一些花粉补充到所携带的
花粉球上。如此产下1~15粒卵后,再飞向另一朵花继续产卵。根据上述
资料分析,无法推断出?(  )
A.丝兰花的结构特点和丝兰蛾的生活习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丝兰蛾幼虫寄生在丝兰子房中导致丝兰种子无法形成
C.丝兰种群数量与丝兰蛾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
D.丝兰与丝兰蛾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受粉期间,丝兰蛾与丝兰花相互适应,共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丝兰蛾幼虫寄生在丝兰子房中,丝兰蛾在产卵的同时帮助丝兰传粉,有利于其种子的形成,B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丝兰蛾与丝兰存在种间互助的关系,所以它们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C、D不符合题意。
2.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解析 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至一定水
平,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点时暴
猎蝽数量达到最大,限制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是食物;由图中桑毛虫和暴
猎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突破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
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原因: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
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类型
?
易混辨析????(1)群落存在空间结构,而种群具有空间特征但不具有空间
结构。如竹林中的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各种群间具有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
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
(3)垂直结构的典型图例
2.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
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2)演替类型
 
   类型
内容 ????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演替方向
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图例(以农田演变为树林为例)
?
(3)群落演替的结果
?失分警示????(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
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
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
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无休无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发展的
顶点。
1.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
(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
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
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
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
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分布也有差别,它
们常常呈镶嵌分布。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
伏造成的。
2.“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
?
考向1 以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
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
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
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
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
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
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
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群落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
等相关知识。物质循环中C、N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
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
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
群落中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
确。
考向2 以基础判断、实例分析或曲线分析的形式,考查群落演替的类
型、特点及原因
3.(2018江苏单科)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解析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
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但已经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
阶段Ⅱ由阶段Ⅰ演替而来,两个阶段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部分相同,C
错误;和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结构复杂,对外界干扰的
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4.(2018北京东城一模)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
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
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
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
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该种群的种群
密度, A错误;群落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C正确;由图中信息知
B、D正确。
突破3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1.研究步骤
步骤
实施
提出问题
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制订计划
包括四个操作环节:准备及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准备及取样
用取样器取样(如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采集小动物
①诱虫器采集
②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
③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观察和分类
①可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
②可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名称,并进行分类
统计和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实验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
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
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
考向 以基础判断或分析解答的形式,考查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
丰富度
解析????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调
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一般来说,土壤小动
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
确;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
物丰富度,D正确。
2.某生物学习小组为了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来到一片被人弃管
的玉米田中进行考察。为了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进行了
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
(1)准备:①制作   ????。因为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
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   ????法或    ????法进行调查,常采用
   ????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②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   ????和   ????的主要情况。
(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地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
将其按入土中,按压罐底至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壤连罐
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   ????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  ????
????和   ????等。
(3)采集小动物。采集体型较大的动物:①用诱虫器;②放在瓷盆内,挑拣
动物。采集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以用  ????采集。
(4)观察和分类
①可借助有关的    ????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
②观察:体型大,直接识别;体型小,????????。
(5)统计和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分别是     ????和     ????。
答案 (1)①取样器 样方 标志重捕 取样器 ②地形 环境
(2)塑料袋 地点 时间
(3)吸虫器
(4)①动物图鉴 ②用镊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5)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解析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而标
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在
对土壤动物进行研究调查其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
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分别是记名计算法
和目测估计法。
网络构建
核心构建
填充:①????丰富度???? ②????捕食???? ③????垂直结构???? ④????水平结构????
⑤????次生演替???? ⑥????地衣阶段???? ⑦????苔藓阶段???? ⑧????森林阶段????
要语强记
1.一个概念
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两种群落结构
(1)垂直结构: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决定动物分层的
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水生群落分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光、氧气的垂
直分布。
(2)水平结构:特点是斑块性和镶嵌性。
3.两种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两个必清
(1)影响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影响东
西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