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3 22:2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
⑵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⑶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⑷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还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题目解析
1、“咬文嚼字”这个成语通常意义上都是贬义的。那在本文中,这个成语应该怎么理解呢?(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也就是说,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将其贬词褒用了,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合作探究
1、
我们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1-5段,找出所举的例子,细细揣摩,谈谈自己的体会。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有什么差别?后面又举了一系列类似的例子,思考“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区别。你从此例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前为判断,后为感叹。从后面的几个例子可见,在特定的语境中“你这……”会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时不适宜。
?????
由此例看来,我们一定要慎用字词,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这个例子说明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见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行文简洁本身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文风,但作者却认为简笔不如繁笔,为什么?此例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很多,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射中的,这种情境造成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李广发现“虎”时紧张、害怕的情绪加上他勇悍的性格,才会有集全力于一箭的“中石没镞”的情形。而后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先前见“虎”后知为“石”方能形成一个较为强烈的反差。“终不能复入石也”有失望而斩钉截铁地放弃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使索然无味了。
由此可见,文章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的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推”和“敲”的故事
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分析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评一评“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同意他的分析吗?你有什么感想?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抓住了万籁俱寂中,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中的“幽居”二字。
??????
作者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推”写的是独自步月归寺的冷寂场合,而“敲”写的是月夜访友的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字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还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由此可见,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们锤炼文字也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情感。
2、朱光潜先生举以上三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现在你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了吗?(找出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明确: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
3、我们之所以“咬文嚼字”除了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同学们找出6、7两段里面所举例子,品味分析。
(1)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进行了剖析。作者想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来说明什么?
明确:对这两句诗的分析是为了说明善用联想意义,会使文章增色。联想的意义又比直指的意义更意蕴丰富,更适合文章的语言。“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系起来。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就显得很平庸,不会有这样的想象了。
(2)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例子,想说明什么?
明确: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的最大流弊在于它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感情的鲜活表现,是文学创新的最大仇敌,是一切文学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4、现在同学们明确“咬文嚼字”的另一个原因了吗?
明确:因为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字的直指意义平淡无奇,联想意义意蕴更丰富但又容易陷入“套板反应”。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述,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力求文学创作有所创新。
5、?齐读最后一段,明确怎样咬文嚼字?
明确:?咬文嚼字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翻新。
拓展探究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逐步达到“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略读。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扣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能力提升
交流“咬文嚼字”的例子。
练习1: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看下面这首诗的空缺中应该填“数”还是“一”。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明确:齐己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郑谷日:“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同时“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一字之异,寓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格,所以后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练习2:
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练习3:洪承畴的故事
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课堂小结
?
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他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不但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收益匪浅。
板书设计
?
咬文嚼字
是什么?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字和思想感情
为什么?
直指意义,联系意义
怎么样?
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而蕴藉
滥用导致套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