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3 22: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大语文课件


归纳
研讨
感知
扩展
导入
沉重问题
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
  因为中国教育“毁人不倦”
我国教育历来强调传授知识,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强调“双基”训练,并由此形成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成了以记忆和做题为主要特征的接受式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想象力不但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而且被销蚀得越来越少,乃至被完全扼杀。
什么是探究学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合理假设
查阅资料
表达交流
……
向你介绍
一个作家——
沈从文
一生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
台湾学者金介甫: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是军人。母亲能读书,懂医方,会照相。沈从文的启蒙教育得益于这位富有“胆气与常识”的母亲。
  参读链接:《从文自传
·
我的家庭》
凤凰古城
  图:沈从文书房
  沈从文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
  于是挨打、罚跪,抽鞭子……没人能治。但背书却从来难不住,即便是全生的课文,临时背上十遍八遍,也能顺利过关。
  参读链接:
《从文自传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图:沈从文于1922年
  根据当地传统,家长和他本人都希望他成为将军,所以不到14岁就去当兵,是一支“半匪半军”的地方军阀队伍。由于写得一手好字,担任“司书”

  这支队伍最常做的事是“清乡剿匪”,其实就是杀人、筹集军饷。六年时间他眼见有上万人被杀。
  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
  参读链接:
《从文自传
·清乡所见》
  图:北京大学老照片
  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他连标点符号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
  他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图: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小说
  不懂标点符号的沈从文,竟成了著名作家——1924年12月在《晨报》副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当时中国最多产的作家。他长于写湘西风情,内容奇特引人。有人评轮:他用悲悯的洞箫吹着幽美的牧歌。
  图: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
  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还竟当了大学教授——1928年他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新文学研究”
。后来他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
  他还编辑过《京报》
《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大红大紫之时,忽成“反动作家”
  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斥责沈从文是“桃红色作家”,“专写颓废色情”,“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还有“左翼”作家攻击他“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粉饰地主阶级恶贯满盈的血腥统治”……
  参读链接:于继增《艰难的抉择——沈从文退出文坛的前前后后》
  图:沈从文于1956
  北大教授不能当了,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曾用刮脸刀片割颈动脉自杀,未遂。
“反右”时坚决不提意见,偶然逃过“反右”大劫。
  “文化大革命”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批斗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劳改”。
  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著名作家转变成著名文物学家。
  参读链接: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但他倒霉时,香港、日本、美国等海外的沈从文研究一直薪火不断,给他以极高评价,被尊称为“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在世作家”。
  晚年的沈从文又“火”了起来:1981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香港精印出版,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赠送外国元首的礼物;1978年调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1980年赴美国讲学;大量著作重新出版。社会出现“沈从文热”。
  1985年中组部发文件给以部长级待遇:涨工资,换房子,配汽车、司机、秘书……
  参读链接: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润华文章:沈从文:一只不断上涨的股票》
  图:沈从文晚年
  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半身瘫痪。
  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这年86岁。
  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参读链接:
瑞典专家披露中国作家屡屡错过诺贝尔文学奖原因
图:沈从文全集
点击进入:
沈从文有关著作
沈从文出版作品目录
  图:各种版本的《边城》(初版为1934年)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
  评论家司马长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边城》
电影剧照
  《边城》写的是一个青春少女的爱情经历:兄弟两个共同爱上一个姑娘,他们二人为此而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决斗”……
图:凤凰风光
  由于《边城》和沈从文一系列湘西风情的作品,他的故乡湖南凤凰成了世界名城。
大语文课件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
茶洞风光
  小说所写的茶洞现在改名“边城”,也成了旅游胜地。
大语文课件
图:沈从文故居
去凤凰的人,多半是冲着沈从文而去
他的故居和墓地现在成了旅游景点之一
沈从文墓
墓地十分奇特:一块五色大石
碑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大语文课件
沈从文

 

沈从文及其《边城》太有魅力了!
朗读第一段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探究1:对第一段该怎样理解?
反动文人说
世外桃源说
淳朴民风说
浪漫现实说
反动文人说
  《边城》所写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我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9·18事变已经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我国东北。小说中“主持地方军事的”,其实是反动军阀或土匪;顺顺作为“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其实是地主恶霸。沈从文出身于反动军人家庭,他这样写,其实是美化反动统治,为恶贯满盈的地主阶级歌功颂德。因此,他是地地道道的反动文人。
浪漫现实说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沈从文写作时已经不复存在。《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既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了的,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以便于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正如沈从文自己说,他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汪曾祺《读<边城>》)
参读资料
(点击进入)
这篇文章有助于你解读课文:
读《边城》
作者:汪曾祺
老师意见
反动文人说
一派胡言
贻害甚深
世外桃源说
确有道理
失之绝对
淳朴民风说
基本正确
略有瑕疵
浪漫现实说
最为正确
主流观点
探究2:下面一段是否真实?
  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到了“君子国”?
老师切身体会
恩格斯: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道德的沦丧作为代价的。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提高了,但道德素质降低了,丑恶现象增多了。平日看到最多的是腐败,是官商勾结警匪勾结,是利益集团的肆意欺压与掠夺……
然而同时,高尚、正义、善良、传统美德、淳朴民风也确实存在,尤其是在偏僻地区。
有一次进山游玩……
探究3
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
可围绕下边几个问题(亦可自选)
作者写这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但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探讨一下本文的写作风格。
作者写这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在摹写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作者推重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2.
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但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教师用书》的答案: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
可以从相关人物和相关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
①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有着无比深沉的孤独,虽然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觉得“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当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时,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用不切实际的话来哄她。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保闯难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囚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引什么时候。
②外公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③天保兄弟
天保喜欢翠翠,托人作媒却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以上意见你赞同吗?
  评论家林分份却有不同见解——这悲剧是由于
“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参读资料:
  林分份《
“隐伏的悲痛”
》节选
  (点击进入)
      探究4:主人论坛
  以上你只是完成了课本和老师安排的任务。此外,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还有什么不同的认识与见解?请你在这个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与文采。
  无疑之疑:顺顺询问翠翠婚事,老船工为什么“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兄弟二人“唱歌决斗”,他为什么不告诉翠翠?与其后来为翠翠婚事忧愁而死,又何必当初如此?……
大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