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 世界卫生组织(WHO)
生理健康的标准:是由身体的功能决定,即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没有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健康下个定义吗?
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的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与家庭和亲属的关系;
(2)工作、学习中与同事、同学的关系;
(3)亲密的朋友和熟人的关系;
(4)社团活动,如参加俱乐部、协会等组织;
(5)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如到动物园、美术馆 去的情况。
社会关系健康:
社会关系
是指你能与他人和谐地相处。
人体皮肤上布满细菌,这是一个汗腺,巨大洞穴似的汗腺里隐藏着洗都洗不掉的细菌
牙齿上的细菌。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见牙齿上的杆菌和球菌
细菌: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是利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生物。
1.个体微小,单细胞
2.类型:球菌、杆菌、螺旋菌
3.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形成的细胞核
4.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孢
——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细菌 主要感染途径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 粪—口传播
青春期肺结核 结核杆菌 飞沬传播
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 接触(伤口)传播
霍乱 霍乱杆菌 水、食物传播
淋病 淋病双球菌 性接触
炭疽病 炭疽杆菌 主要是皮肤体表
二、病毒
1、无细胞结构;
2、病毒极小(电子显微镜) ,大小一般在 10~300纳米;
3、化学组成:蛋白质和核酸。
4、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在细胞内过寄生生活。
人类的流感、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病原体都是病毒。
——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病毒 主要感染途径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甲肝:粪—口传播
乙肝:血液、性、母婴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 粪—口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飞沬传播
生殖器疱疹 疱疹病毒Ⅱ型 性接触
天花(水痘) 天花病毒 体表接触传播
流感 流感病毒 空气、飞沫等传播
AIDS HIV 血液、性、母婴
SARS 冠状病毒 飞沬等传播
一、传染病:由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并可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
寄生虫
微生物
寄生在人体内或体表的一些小型动物(蛔虫、疟原虫)
病毒
真菌
细菌
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分为寄生虫和微生物两大类。
二、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经过一定的途径,从病人、其他动物或带有病原体的物体传给健康人。
流行性——由于传染病的病原体在适宜条件下可广泛传播,使一定地域内同时出现较多的病人。
免疫性——人体在患过某种传染病痊愈后,常对该病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流行性指的是一种状况,往往指的是“同一地区同一时间有较多人得了同一传染病”的状况;
传染性更多的是体现一个过程,即某人(或动物)得了传染病后另一人也得了相同传染病的过程。
流行性与传染性的区别
总结: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
携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病的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受感染的动物都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
容易受传染病传染的人群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有病治病是控制
消毒杀菌是切断
没病防病是保护
1.控制传染源:
“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三早”
2.切断传播途径:
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者:
远离传染源;锻炼身体;预防接种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组成,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的功能。
第二道防线,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组成,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产生抗体,
消灭病原体(抗原),叫特异性免疫。
2.人体的三道防线:
〈二〉特异性免疫:只能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1、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再由抗体来完成的免疫反应。
细胞外的体液中出现病原体
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抗体消灭抗原
B淋巴细胞加以识别和记忆
病原体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
免疫反应
(2)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病原体或大分子异物)
(1)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所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
①化学成分:一类蛋白质,称“免疫球蛋白”
②作用:使病原菌凝集;中和毒素。
抗原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原因
(3)B淋巴细胞对抗原有识别和记忆功能。
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内
T淋巴细胞
消灭和清除异物
调节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释放淋巴因子
2、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直接或间接(释放淋巴因子)参与的免疫反应。
直接
特异性免疫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人工免疫
是指人体经过预防接种后所获得的免疫。免疫期可持续几个月至几年,对传染病的预防起很大作用;或者人体经注射抗体以获得对抗传染病的能力,均称“人工免疫”。后者有效期短,一般2~3个星期。多用于治疗或暂时预防某些传染病。
自然免疫
是通过自然的方法,如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疾病而获得了对该疾病的免疫力。此种免疫可以保持很久,甚至终身。又如,胎儿经母体胎盘、初生婴儿经初乳获得的抗体,可使其在出生后的短时期内(一般六个月)不容易得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等,这也属自然免疫。
人工免疫一般分为:
人工自动免疫
是指给人体接种抗原物质,使人体自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人工被动免疫
是指给人体注入现成的抗体或淋巴因子而使人体具有免疫力的方法。一般用血清注射。
人体的免疫功能
第一个方面,抗感染免疫的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护人体的健康)
第二个方面,免疫监视的功能.(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第三个方面,自我稳定的功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及损伤的细胞)
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
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思考:肿瘤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它与前面所学的传染病引起的原因是否一样?其特点是什么?
1、肿瘤是一种细胞性疾病;
3、肿瘤细胞特点: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产生许多与自己相同的肿瘤细胞;
2、引起的原因:肿瘤细胞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
4、肿瘤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细胞只在原发部位不间断地进行分裂
细胞不仅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而且
能转移并侵犯新的组织
(并在病人体内广泛播散。)
思考:癌是如何形成的?癌致死的原因是什么呢?
5、癌是由上皮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就叫癌细胞
6、癌致死的原因:能逃避人体的免疫监视,不断恶性增殖,广泛转移播散,最终破坏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或者耗尽患者的营养而导致患者死亡。
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类物质过高
低密度脂蛋白积聚于血管壁
使动脉管壁失去弹性而变硬,同时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而不能正常运作
2、常见的心血管病
动脉硬化
冠心病
脑血管意外(中风)
供应心脏营养的冠状动脉硬化。
脑部动脉硬化、高血压所致
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已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之敌
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
1/4
心绞痛:心肌发生暂时缺血。
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栓塞或发生痉挛,
血液循环不能流通。
脑血栓;脑血管痉挛;脑溢血
第六节 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
一、肿瘤
是一种细胞性疾病
1、肿瘤细胞特点:不间断地进行分裂
2、肿瘤
恶性肿瘤:
细胞只在原发部位不间断地进行分裂
细胞不仅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而且
能转移并侵犯新的组织
3、癌是由上皮细胞所形成的恶性肿瘤
癌细胞能逃避人体的免疫监视,不断恶性增殖。
良性肿瘤:
二、心血管病
1、动脉硬化是由于胆固醇和其他脂肪类物质在动脉管腔内堆积,使动脉管壁失去弹性而变硬,同时引起管腔狭窄。心血管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硬化
脑血管意外:
脑动脉硬化
3、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之敌
2、心血管病
问题:1、什么是环境毒物?什么是中毒?食物中毒有几种?这几种的中毒有什么不同?
特点:
一、环境毒物和中毒
1、环境毒物
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引起病变。
①污染物:工业“三废”、农药、化学武器毒剂及食物中的有毒物质。
②自然界:氟化物、硝酸盐
2、中毒:由于毒物作用而引起的病变。
来源:
食物中毒
种类
原因
后果
预防
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物被病原菌污染,含活菌或毒素
死亡率低
保管好食物,不吃霉变食品
非
细
菌
性
食
物
中
毒
化学物质中毒
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食物,如砷、锌、亚硝酸盐等
死亡率高
要妥善保存食品
农药中毒
农药污染食物
死亡率高
安全使用农药,加强家庭对
农药的保管
动、植物 本身有毒
有毒植物:毒蕈、木薯、苦杏仁、马铃薯芽有毒动物:河豚鱼、酸败脂肪、动物甲状腺
死亡率高
注意识别有毒的动、植物
三、远离毒品
1.毒品的种类:
九大类
危害最大的是鸦片类、可卡因类(百毒之王)、大麻类。
2、吸毒的危害
(1)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2)毒品有成瘾性
(3)昂贵的毒品使吸毒者倾家荡产,走上犯罪道路。
(4)吸毒、贩毒破坏国家的安宁和经济发
展已成为国际公害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四、吸烟危害健康
烟气主要成分
烟碱
(尼古丁)
焦油
CO
(1)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之暂时兴 奋,但随后便抑制,甚至麻痹。
(2)促使动脉硬化、诱发心脏病。
(3)改变胃液酸碱度,使溃疡病发病率增加。
致癌物(苯并芘)诱发肺癌。
毒害作用。
5 月31日定为
“世界无烟日”
五、酗酒的危害
1、少量饮酒有利于健康
(提高食欲、消除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2、过量饮酒(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
酒精中毒
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
表现
酒醉状态
损害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胃 肝
诱发胃炎 脂肪肝
肝硬化
引起动脉硬化 心肌梗塞
损害脑细胞并发展成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酒精中毒量70-80克
酒精致死量250-500克
抗A和抗B
无
O型
无
A 和 B
AB 型
抗A
B
B型
抗B
A
A型
血清中的凝集素
红细胞的凝集原
血型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3、输血的原则: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异型输血主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A
O
AB
B
O
AB
B
A
万能供血者
万能受血者
O
A
AB
B
O
A
AB
B
2.输血原则:
输同型血
3.异型间输血只在一定血型 间可以进行,且在紧急情况下才采用
要输得少输得慢
万能供血者
万能受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