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体会用多元化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
概念
指1915年后,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 、“科学”为旗帜发起的一场反对封建文化,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添加标题内容
添加标题内容
添加标题内容
添加标题内容
ONTENTS
C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放之四海而皆准者。?
——1913《大总统发布尊崇孔圣令》
袁世凯为什么要尊崇孔子?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北洋政府(1912——1928)
袁世凯时期
1912——1916
袁世凯由大总统到皇帝
皖系军阀
1916——1920
段祺瑞
直系军阀
1920——1924
吴佩孚
直系军阀
1924——1928
张作霖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探究一】
材料:由辛亥革命唤起的希望与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结合所学,回答“希望”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表现?“社会的黑暗”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表现?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国内:政治:
经济:
思想:
国际: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进一步传播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希望”
国内: 政治:
经济:
思想:
国际: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进一步传播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民族危机加剧
袁世凯专制独裁,试图复辟帝制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社会的黑暗”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帝德乾坤大
百姓雨露深
“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
——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一九一六》,载《新青年》第1卷第5号
gg
思考:陈独秀回顾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历程,认识到了什么?
一个制度变了,思想没变,没有改变的思想会将已经改变的制度再次拉回到传统路上来。
——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1915 上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
新文化运动 内容
新文化运动内容
材料一 民主是叫人去投票,叫人知道对于政治有很大责任,然后自然养成一种政治人才。
——高一涵《实行民治的基础》
材料二 科学者何?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
——陈独秀《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
据材料 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核及其含义,与以前的学西方相比有何进步?
民主:民主政治;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科学: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进步:由技术、制度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新文化运动内容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狂人日记》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内容
白话文运动: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鲁迅
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内容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
新文化运动内容
探究: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1、使文学更加通俗易懂,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向西方的学习以及文学的创新。
2、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白话文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思想、新观念走向民间的历史使命,有利于改造国民性
新文化运动内容
1、前期(1915——1917)
提倡 ,反对 。
提倡 ,反对 。
提倡 ,反对 (白话文运动)
实质:改造国民封建旧思想以实现民族救亡,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后期(1917年之后)
宣传马克思主义
科学与民主
愚昧与专制
新道德
旧道德
新文学
旧文学
3
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内容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材料二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孙文?? 473???陈独秀??173?? 蔡元培??153?? 段祺瑞? 45??? 胡适?? 45??? 梁启超??29
吴佩孚??27?? 李大钊?? 25?? 章太炎 10??? 冯玉祥?? 7???? 袁世凯 ??5?? 康有为?? 3
黎元洪??1?? 孔子???? 1??? ?庄周???? 1??? 诸葛亮?? 1??? 曾国藩??1???? 汉武帝?? 1
想一想: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青年人的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评价新文化运动
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看,可以说,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结果。新文化运动经过数年发展,宣传了爱国、科学、民主等思想,营造了广泛的舆论环境,启发了民众的觉悟,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史涅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精神 》
评价新文化运动
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徐志摩爱上了才貌俱佳的林徽因,与发妻张幼仪解除婚姻,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中国近代第一桩西式离婚。
离婚后张幼仪和徐志摩仍旧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张幼仪在海外不断学习进修,事业很成功。
林徽因
张幼仪与徐志摩
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 文化运动 反孔批儒 的偏激 ,一言 以 蔽之 , 就是 主张矫枉 必须 过正 : “夫 矫枉必 稍 过 正 , 而 其结 果仅乃 得正 。 ” (胡 哲 谋 : 《 偏 激 与 中 庸 》 , 《 新 青 年 》 第 3 卷 第 3 号 , 1 9 1 7 年 5 月 1 曰 ) 陈独 秀 、 鲁迅 、 胡 适都表达过同样 的 思想 。 这虽 然无 疑 容易 导 致片 面性 , 但也 具有历 史正 当 性 。
——陈卫平《新文化运动反 传统 之析》
评价新文化运动
1、批判旧文化:
打破了封建旧文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启迪了民智。
2、宣传新思想:
(1)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西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形成短暂的百家争鸣局面。
(2)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3、实现了文化的全面转型
4、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