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复
习
课
一、本章知识结构:
空气
生命
活动
空气的成分和利用
氧气制取性质用途
CO2制取性质用途
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氧化反应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燃烧
灭火与自救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条件过程产物
人呼吸结构功能
植物动物呼吸
二、空气的成分和利用
稀有气体
(0.93%)
1、成分
氮气
(78%)
氧气
(21%)
其他
气体
(1%)
二氧化碳
(0.04%)
水蒸气等其他杂质
(0.03%)
冲入灯泡延长使用寿命,用于食品防腐、
保鲜,液态氮可作冷冻剂,是制作化肥、
炸药的原料。
供给生物呼吸,支持燃料的燃烧。
用作保护气,制成各种
用途的电光源
空气是一种重
要的天然资源
用于灭火,人工降雨,作气肥,工业和食品原料。
(按体积算)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A.
实验装置:
1、按图把装置连接,先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再
把剩余的容积用记号划成5等份。
B.
实验步骤:
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儿后熄灭。
3、火焰熄灭后,振荡广口瓶,打开导管上的夹子,
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瓶内
水位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被大气压压入广口瓶内
水位上升,水的体积约占瓶容积的1/5
1、空气是一种
物。法国科学家
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
和
组成。以后各种实验测定表明,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大约是:氮气
,氧气
,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余气体和杂质
。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保持相对
。
混合物
拉瓦锡
氮气
氧气
78%
21%
0.93%
0.04%
0.03%
稳定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B.少量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空气仍能保持洁净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
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
为“惰性气体”
C
三、氧气的制取、性质、用途
结构
性质
用途
1、制取原理
KMnO4
K2MnO4
O2
+
2
MnO2
+
方法①:
KClO3
KCl
O2
+
2
2
3
MnO2
方法②:
H2O
H2O2
O2
2
2
+
MnO2
方法③:
制取
2、催化剂
二氧化锰
(MnO2)只起改变反应速度的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
工业上又叫做触媒。
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3.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手捂(加热)法
将导管的出口浸入水中,手握试管等容器,如果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手后导管末端回流一段水柱,表明装置不漏气。
5、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不易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略大
④.低温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也可凝固成雪花状
蓝色固体
收集方法
气体性质
优
点
缺
点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不易溶于水
较纯净
含较多的水蒸气
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小
较干燥
不够纯净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气体的溶解性、密度。
6、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C
+
O2
CO2
点燃
S
+
O2
SO2
点燃
P
+
O2
P2O5
点燃
5
4
2
Fe
+
O2
点燃
Fe3O4
3
2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___,发出___光,放出_____。
旺
白
热量
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____
_____
火焰,反应____热。
生成_______气味的气体。
明亮的
刺激性
放
蓝紫色
磷在纯氧中燃烧放出
__________,发出耀
眼的___光,放出热量。
浓厚的白烟
白
铁丝在纯氧气中
_________________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7、氧气的用途
支持燃烧
支持燃烧
支持燃烧
供给呼吸
供给呼吸
供给呼吸
供给呼吸
四、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1、定义:
2、分类:
剧烈氧化
缓慢氧化
爆
炸
燃
烧
呼吸作用
金属生锈
自
燃
物质燃烧所需到达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3、着火点:
4、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三要素):
一是有可燃物;
三是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是要有助燃剂,常用的助燃剂为氧气;
5、灭火的措施
(1)隔离法:
移走(或隔离)可燃物。
(2)窒息法:
隔绝氧气(或空气)
(3)冷却法:
将外界的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6、火灾自救
(1)拨打“119”。
(2)设法离开现场。
(4)逃生走安全通道。
(5)浓烟密布时,
应俯伏爬行,用湿毛巾掩口鼻。
(3)关上防火门。
(6)被困室内时,用湿毛巾等物塞住缝隙。
(7)打开窗户,在窗前呼救。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请回答:
⑴指出编码仪器的名称:
A
,B
;
C
,E
。
⑵如果反应物是高锰酸钾,则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其作用是
。
⑶加热反应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刻是
,
收集满一瓶氧气的时刻是
。
⑷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应
放,原因是
。
⑸反应结束时,应先
,后
,其目的
是防止
。
⑹完全反应后,试管中的残留固体是
。
酒精灯
试管
铁架台
水槽
防止高锰酸钾晶体进入导管,引起堵塞
气泡冒出均匀时
正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撤去导管
熄灭酒精灯
水槽里的水倒吸进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气泡向集气瓶外冒出时
2、下列关于O2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
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B.硫在O2里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工业上将空气液化后再进行分离来制取O2
D.加热KClO3制O2,可用MnO2作催化剂
A
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供给的氧气减少
B.供给的空气增加
C.带走热量,使蜡烛的着火点降低
D.带走热量使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D
4、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右图所示的装置。关于
该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度
b
a
B
五、CO2的制取、性质、用途
1、制取原理
H2O
+
CO2
CaCO3
+
HCl
2
=
CaCl2
+
H2CO3
2、实验装置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或硫酸来代替稀盐酸?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与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将大理石包裹住。
大理石或石灰石
与稀盐酸反应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②.能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大。
通常
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
CO2
④.低温下可液化成无色液体,也可凝固成雪状固体。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CO2
+
Ca(OH)2
CaCO3
+
H2O
③.
CO2
+
H2O
H2CO3
②.
不能供给呼吸。
④.
5、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用于灭火
②作气肥,用于光合作用
③是一种工业和食品原料
④制冷剂,人工降雨。
1.某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该气体具备的性质是--------------------------------(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
2、下列分别是二氧化碳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
的装置图,错误的是----------------------------------(
)
B
3、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最简便且可行的
方法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内
B、分别加入石灰水并振荡
C、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D
4、冬季在我国北方用石灰浆刷墙后,常在房中放一盆
炭火,它起的作用是---------------------------------(
)
A、提高室内温度
B、增大室内CO2体积分数
C、降低室内潮气
D、提高室内温度,增大室内CO2体积分数
D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
+
Ca(OH)2
CaCO3
+
H2O
C
+
O2
CO2
点燃
六、化学反应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B.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C.原子质量没有改变
①内容:
②为什么质量守恒:
③应用:
A.解释化学反应现象
C.化学计算的依据
B.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2、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①定义
②书写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正确化学式。
(2)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
KClO3
KCl
O2
+
2
2
3
MnO2
③意义
(2)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
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1)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3)表示各物质间微粒的个数比。
(4)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A、先审题
题目已知什么?
求什么?
已知和求之间有什么联系?
B、规范解题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②写出正确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
分子质量和已知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写出简明答案
计算依据
②质量守恒定律
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
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
②.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KMnO4
K2MnO4
O2
+
2
MnO2
+
3、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①.化合反应
P
+
O2
P2O5
点燃
5
4
2
Fe
+
O2
点燃
Fe3O4
3
2
H2CO3
CO2
H2O
+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克)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克)
x(未知)
26
2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克
B.
乙是反应物
C.
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D.
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2、将10克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气体点燃并充分反应,
发现还剩余1克氧气,则原混合物中氢气和氧气的质
量比为----------------------------------------------------(
)
A.
2∶8
B.
8∶2
C.
1∶9
D.
9∶1
C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现将1.0克二氧化锰放入盛有20.0克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立即塞紧带导管的橡皮塞,反应结束,共收集到559毫升气体(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29克/升)。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1)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渣的质量为
克。
(2)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克。
(3)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百分数)。
1.0
0.8
【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克。
H2O
H2O2
O2
2
2
+
MnO2
68
32
0.8
x
68:32
=
X:0.8
X
=
1.7克
1.7克
20.0克
×
100%
=
8.5%
答: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8.5%
七、呼吸及呼吸作用
1、什么是呼吸
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称为呼吸。
2、呼吸系统组成
呼吸道
肺
鼻腔、
咽、
喉、
气管、支气管
3、肺泡的结构特点
①肺泡数目多
③肺泡外面布满毛细血管。
②肺泡壁很薄,一层上皮细胞。
④弹性纤维使肺具有良好的弹性。
有利于气体交换
4、人体的气体交换
①外界与肺(泡)的气体交换
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膈
肌
横
膈
肋间
外肌
肋间
内肌
肋
骨
胸腔
体积
肺内
气压
气
体
吸气
呼气
收
缩
收
缩
舒
张
舒
张
向上
向外
向下
向内
增
大
增
大
减
小
减
小
进
入
离
开
收
缩
舒
张
变得
扁平
恢复
拱形
气体交换原理是
。
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
②肺泡与血液中的气体交换
肺泡
血液
O2
CO2
气体交换原理是
。
扩散作用(高浓度向低浓度)
③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组织
细胞
血液
O2
CO2
气体交换原理是
。
扩散作用(高浓度向低浓度)
5、呼吸作用
①什么是呼吸作用
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C6H12O6
+
O2
CO2
H2O
+
酶
6
6
6
②呼吸作用的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③呼吸作用的意义
呼吸作用一旦停止,生物体就迅速死亡。
呼吸作用在活细胞中进行,
④呼吸作用能量转化
(贮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热能、生物能
八、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
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光
叶绿体
3、光合作用的实质
①
物质的转化
②
能量的转化
无机物
有机物
光能
化学能
4、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和人类的有机物来源。
②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和人类的能量来源。
③光合作用是生物和人类获得氧气的一个来源。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所
条件
过程
结果
只在含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在所有活细胞中进行
在光照下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丙装置可用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
。
1、认真分析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并回答有关问题:
(1)甲装置可用来验证:
。
此装置必须放在
的
环境中。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有光
(2)乙装置可用来验证:
。
实验前乙装置中的试管内盛放
。
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
2、萝卜、梨等多种蔬菜或水果放久了就会空心,不如
刚买回来的时候好吃,这是因为存放期间-----(
)
A.
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B.
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水分
C.
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
D.
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C
九、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自然界中氧循环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O2
CO2
生物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2、氧循环
4、碳循环的途径
CO2
光合作用
有
机
物
植物呼吸作用
动物吸收
动植物残体
体内
。
微生物分解
煤、石油
天然气
氧化
燃烧
3、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被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5、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
适于动植物生存。
利: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弊:
⑴海平面上升,直接淹没沿海城市和良田;
⑵破坏食物和淡水资源,以各种难以预测的
方式传播疾病;
⑶气候反常,病虫害增加,粮食大幅度减产;
⑷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十、空气污染与保护
1、什么是空气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危害人体舒适和健康或危害环境时,就构成了空气污染。
2、空气污染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如森林火灾、
火山爆发等
②.人为因素
如工业废气、
生活燃煤、
汽车尾气、
装修等
3、空气污染物及来源
目前,被人们注意到的空气污染物有100多种
,
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NO2)、一氧化碳(CO)及可吸入颗粒物(烟尘)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4、空气污染的危害
①.影响人的健康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②.破坏生态平衡,改变气象规律,造成灾害。
5、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②.改善环境状况,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⑤.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加强空气质量的预报。
6、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空气污染程度。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
7、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①.酸雨
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
降水过程中吸收并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形成硫酸(H2SO4
)
和硝酸(HNO3
)有害物质。
酸雨不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②.臭氧空洞
距地面
10
~
50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里,集中了地球上大约
90%
的臭氧,其中离地面
22
~
25千米处,臭氧浓度值达到最高,这一层大气称为“臭氧层”。
近年来,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观测发现,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正遭到破坏,地球南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明显下降,相继出现了臭氧薄层(俗称“臭氧空洞”)。
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为氯氟烃,“氟利昂”就是其中一种氯氟烃。
而臭氧层则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到保护的作用。
2、我国主要使用的燃料是煤和石油。含有硫的煤炭燃烧时排放出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主要是SO2,它遇到水成为酸雨,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请举出三个方面的危害实例:
;
;
。
危害渔业
损害植物生长
腐蚀建筑
1.氟利昂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
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有:O3
=
O2+O,
Cl+O3=
ClO+O2,ClO+O=Cl+O2。总反应为2O3=3O2
上述臭氧变氧气的过程中Cl原子是-----------------(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中间产物
D、催化剂
光
D
3、环境科学家的最新观点是“室内污染不比户外污染
轻”。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室内空气中甲醛
(CH2O)含量不得超过0.1mg∕m3,甲醛的含量可根据
下列反应测定:4KMnO4+5CH2O+6H2SO4=
2K2SO4+
4MnSO4+5CO2↑+11H2O
现取某装修后的居室内空气
500ml,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8×10-8(0.00000158﹪)
的高锰酸钾溶液40g,与其中的甲醛恰好完全反应。请回
答下列问题:
(1)KMnO4
中Mn的化合价为
。
(2)高锰酸钾溶液40g所含高锰酸钾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3)通过计算说明,该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含量是否符
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7
6.32×10-7克
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