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一、阅读材料
6350110490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00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300355046990植物的光合作用
00植物的光合作用
4051300209550光
叶绿体
020000光
叶绿体
3213100101600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的意义: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020000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的意义: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1240155358140酶
020000酶
203200266700文字表达式: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020000文字表达式: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102100736600
、11049002197100
二、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活动一 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认为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和产生氧气的途径有哪些?
40727382550O2
020000O2
消耗:
产生:
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活动二 1.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认为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哪些?
4768853810CO2
020000CO2
产生:
消耗:
2.读图3-85,了解自然界中碳具体通过怎么样的途径循环,完成填空?
3.观察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有怎么样的联系?
四、温室效应
演示实验:仔细观察两个锥形瓶中温度计示数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三 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导致地球上的气温升高,你认为“温室效应”会对自然界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2.面对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课堂练习
1.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X处表示的过程不包括( )
34226502921000A.动植物的呼吸
B.煤的燃烧
C.使用氢气作燃料
D.生物遗体的腐烂
330835017780002.如图描述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物质X是O2
B.光合作用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C.C6H12O6是有机物
D.自然界中的物质是不会变化的
3. “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结合你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看,三大循环中有一种变化与另外两种变化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循环是 ,这种循环主要是由 的运动引起的。
(2)从微观角度看,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 组成的。
(3)如图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171005513716000
图中a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其名称为 ,除此以外,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另一主要途径为海水吸收,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请各举一例实现图中所示的物质变化,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变化b化学方程式: ;变化c化学方程式: ;变化d化学方程式: 。
一、选择题
1?.?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室内,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气清新的是
A.开窗 B.在阳台上种花 C.在屋内多种点花 D.装上空气清新装置
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O2 B.CO2C.水蒸气D.N2
3?.?某村民承包了一个鱼塘,清理鱼塘时深挖出许多黏土,想要用这些黏土整理成一块菜地,要使蔬菜生长良好,他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多浇水B.参入适量的砂石C.施化肥D.进行曝晒
4?.?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二、填空题5?.?(1)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
从①~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______,产生氧气的有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标号)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d.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
e.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6?.?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
(填标号)。
?A蔗糖和水
??A.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B.铁和氧化铜溶液?
(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 ?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___________.?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___________.?
7?.?兴趣小组某同学在做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当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出现?时,发现试管内溶液未显蓝色,与所学知识不符。组内同学即展开讨论,?认为溶液未显蓝色是因为铜离子的浓度太小,?于是对铜离子浓度太小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硝酸银溶液浓度不够大。?
猜想二:?铜丝中含有比铜活泼的金属。?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1)验证猜想一:?你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猜想二:?取上述相同的铜丝,选择一种酸或盐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请你在矩形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标出所选物质。?
(3)验证猜想三:?进一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