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第9课 说“木叶”
【我预习我达标】
一、词语积累
1.易混辨析
(1)流传·留传
流传
PK
台
留传
既可以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可以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的由此及彼。对象多为抽象事物,比如思想、消息等
只能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搭配对象多为具体事物,比如家具、器皿、秘方等
(2)钟爱·喜爱
钟爱
喜爱
特别疼爱(父母长辈对晚辈);非常喜爱
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钟爱”多表示长辈疼爱,且语气要重于“喜爱”
(3)不落言筌·不落窠臼
不落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形容语言自然而又有创新。
不落窠臼:指文章或艺术等有独特风格,不落俗套。侧重于形式或风格。
2.易错识记
(1)熟能生巧: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2)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好的事)。
(3)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4)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远,很明显不一样。
【近义联想】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侧重于界限分明。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二、词语运用
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在横线处。
(1)相传,_____于世的绣中珍品大部分出自男工巧匠之手,这正是“宫廷绣”
与“闺阁绣”的明显区别:“宫廷绣”的制作目的是为宫廷贵爵服务,生产御
用制品,而“闺阁绣”则是个人生活日用品,它们工艺制作的要求和标准截然
不同。(流传·留传)
留传
(2)看图选词(钟爱·喜爱)
(3)格非新书“月落荒寺”的书名或许指出了这个故事_________的某种空灵
感,每个人都怀抱着秘密,庸常的人际交往填塞着生活,究竟什么才是真?(不落
言筌·不落窠臼)
(4)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非_________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状态。
(迥然不同·泾渭分明)
不落言筌
泾渭分明
2.判断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的正误。
(1)大略有识之士,自然知道史书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书上所载诸般洪荒逸事,
读来与稗官野史也相去无几。(
)
(2)工匠们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做活儿,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中熟能生巧,进而匠
心独运、追求极致。(
)
(3)王六婶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在我们这个巷子中她乐于助人的事迹是一言难
尽的。(
)
﹒
﹒
﹒
﹒
﹒
﹒
﹒
﹒
﹒
﹒
﹒
﹒
√
√
×。“一言难尽”多指不好的事情,此处应用“有口皆碑”。
三、语基训练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袅(niǎo)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pǔ)云歇山。
C.亭皋(gāo)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D.九月寒砧(zhān)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
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留传人口的名句。
B.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
它的存在。……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C.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飘泊。
D.“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眺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
﹒
﹒
﹒
﹒
﹒
﹒
﹒
﹒
﹒
﹒
﹒
﹒
﹒
﹒
﹒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
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
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
然。
﹒
﹒
﹒
﹒
﹒
﹒
﹒
﹒
﹒
﹒
﹒
﹒
﹒
﹒
﹒
﹒
5.把下列语句重新排序,使之成为一段连贯的话。
①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
②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③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⑤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⑥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⑦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⑤①⑦④⑥②
四、内容感知
1.题目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文章是围绕一个什么文学现象展开的?
2.阅读课文,依据自己的理解,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 )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D.“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我博览我掌握】
一、魅力作家
少年精神,布衣情怀——林庚
生平: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作为
学者,他的研究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点。在唐诗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提出了“盛唐气象”的著名论点。
代表作品: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学术著作《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等。
箴言隽语
1.快乐是这样的时候,当我醒来天如水一般的清,那像你的眼睛!——林庚
《五月》
2.舍不得放弃一些于前,之后更忐忑于因此所失掉的,不能断然撒手的人,乃张皇于咫尺的路上。——林庚
3.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4.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我要寻问那星星之火所以燃烧,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二、文学知识
古诗中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不如昔)。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
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三、脉络梳理
说“木叶”
提出问题
(1~3)
“木叶”是古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语言富有暗示性
分析问题
(4~6)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得出结论
(7)
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四、内容概览
《说“木叶”》是一篇随笔,“说”表明文章属于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主要是就古诗中的“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全文对比论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说理形象透彻,便于读者接受。
【我理解我鉴赏】
目标一:概括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1.作者在文中谈到了哪些“木”的艺术特征?
2.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等意象的区别。
词语
区 别
“树叶”与“木叶”
“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落叶”与“落木”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与“落木”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目标二:把握文章的逻辑顺序及结构特色
3.文章是按怎样的逻辑顺序安排结构层次的?
4.分析第5段在全文结构方面的作用。
目标三:赏析论证的方法
5.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这些诗句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6.文章第6段先后引用、解说了屈原《九歌》、曹植《美女篇》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诗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中屈原诗中的“木叶”,曹植诗中的“落叶”,司空曙诗中的“黄叶”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我思悟我提高】
1.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回答。
2.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
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备选要点】
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色?
(2)逐层剥笋探究。古代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者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不但十分科学,也契合了读者的心理。
(3)富有文化内涵。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
【我实践我飞跃】
1.
《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一致。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众多诗歌意象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在王安石笔下,
梅花
“凌寒独自开”,表现的是一种高贵圣洁的美好品格。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出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虽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题,但意境却截然不同,他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它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2.体味下列诗句中加点意象的潜在意义,并将意象与所表达的情感一一对应起
来。
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④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
﹒
﹒
﹒
﹒
﹒
﹒
﹒
﹒
﹒
﹒
﹒
﹒
﹒
﹒
A.离别之情 B.怨恨之情
C.思念之情
D.忧愁情绪
E.脱俗之境
F.圣洁坚贞
答案:①D ②A ③F ④B ⑤C ⑥E
青 与 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出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
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命运。“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
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
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
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
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
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
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
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
识”。春天叫作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
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作青阳,春神名曰
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
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
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
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有删改)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
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培优训练】
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与绿》首段大量引用关于“草”与“柳”的古诗词名句,既引出论题,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
B.《青与绿》中作者比较了“青”与“绿”这两种色彩,认为“青”这种色彩更能代表春天。
C.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包括复色搭配之美、单一色调的变化之美、景物组合形成的色调之美等。
D.两篇文章都有大量古诗词名句的引用,都有较为深入的解析,富有诗意与美感而且耐人寻味。
2.(思维发展与提升)林庚主张一字之差,在艺术领域就可能相隔千里,就如本文的“青”和“绿”,作者认为“青”“更为单纯、清醒、永久”,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绿”是活生生客观世界“掺杂”其他事情的带有一定综合性的色彩,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仅仅是诗人从“万紫千红”的客观世界中抽象出其中特别喜爱的一种色彩。②“青”倾注并沉淀了诗人的感情,包含诗人对春天与青春的热爱与留恋。③“青”这种色彩是诗人思想升华的结果,况且这种色彩不随自然界的转换而变换。
3.(思维发展与提升)《古诗词中的色彩美》第④、⑤两段都是介绍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前者明显、直观,后者需稍加玩味。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意思对即可)
4.(审美鉴赏与创造)根据两篇文章的文意,从色彩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进行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意思对即可)
九 说“木叶”
(45分钟,45分)
一、语言应用(28分)
(2020·武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①、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的,( )。我们应该下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锻炼,怡情理性②,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补短, 。这三层功夫就是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或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是由于在③“知”上有欠缺。有些人根
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弹琴,不起作用,这是精
神上的残缺;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 ,取恶劣作品疗饥
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
免窄狭,囿于某派别的传统习尚, ,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
要诊治这流行的三种毛病,唯一的方剂是加深眼界,扩大知解。“登东山而
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
得准确,你必须游历过、测量过所有的世界名山。研究文学 ,你
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
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轻易不能摆脱,也不必完全摆脱
B.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
C.轻易不能摆脱,也不必完全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D.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所以不必完全摆脱,也不能轻易摆脱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触类旁通 鉴别力 井底之蛙 千篇一律
B.触类旁通 审美力 井底之蛙 如出一辙
C.融会贯通 鉴别力 坐井观天 如出一辙
D.融会贯通 审美力 坐井观天 千篇一律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加深眼界,扩大知解。
B.要诊治这流行的三种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C.要诊治这流行的三种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知解,加深眼界。
D.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5.
“落英”“落红”都有“落花”之意,但诗人们在当用“落花”时却弃之不用,而钟情于“落英”“落红”,试联系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落英”尽显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既能勾画事物形象,又透露出别样的情味,富有诗意,而“落花”则略显通俗。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① ?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② ,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考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8
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③ 。?
参考答案:①汉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②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 ③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名师点拨】
补
句
技
巧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文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7.“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国学新青年”成为此次论坛上的热门话题,请根据以下调查信息图为“国学新青年”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8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国学新青年是指既热衷于儒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又关注新兴科技等现代文化,并且强调从儒释道三家获取人生智慧的以80后以及90后男性为主体的青年。
二、阅读鉴赏(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年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9.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②他对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③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每点2分,三条都答对得5分)
10.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林庚致力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②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③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每点1分)
11.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观点一:其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理由:①林先生自幼心里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③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观点二: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理由:①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从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②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又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③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学生,教学出色;离去时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诗意。(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