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比较文学的立场。
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才能居高临远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1、史诗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
史诗(无)
异
第三部分(第3至7段)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原因: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
同
2.富于暗示性
意韵
外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
原因:一是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音调沉重,像乐队合奏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音调单薄,像吹芦管,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
异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内容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同
1.
篇幅短小;
中国诗的具体特点
2.富于暗示性;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四部分(8段):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深入文本
品味鉴赏
1.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围城》的妙喻
2.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围城》的妙喻
3.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4.
现代人有两个流行的信仰。第一:女子无貌便是德,所以漂亮的女人准比不上丑女人那样有思想,有品节;第二:男子无口才,就是表示有道德,所以哑巴是天下最诚朴的人。
钱老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请从文内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如何理解?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本体是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如何理解?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
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如何理解?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如何理解?
本句隐讽那些不懂西方文化却装懂的人。
如何理解?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总结
作者将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
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他山之石,学为我用
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英、法、德、意、希、俄、捷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哲、史、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更加繁复。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课文以说理为主,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充满了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借鉴本文的方法,请从意境、内容、形式、情感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下列两首诗歌进行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课堂操练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致大海》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观沧海》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作者通过写大海抒发自己政治家、军事家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内容
1.《致大海》是自由体诗。《观沧海》是古体诗。
形式
2.《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3、《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作业:
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作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