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第一课时
开宗不了逍遥字,
枉读南华三十篇。
------ 马叙伦
《逍遥游》 居《庄子·内篇》之首,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纲领是庄子哲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全文分为三部分,本文节选第一部分。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判断句:
……也;
……者,……也
志——① 动词,记载;记住;
做标志、标记。
② 名词,标志;
古代的一种文体。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其:用在选择句中,表选择,是……还是……
其: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③而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⑤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它的;他们
自己,我
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而后乃今:然后才开始
南:动词,向南飞
有待: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
小结: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凭借强风力奋飞
水雾尘埃靠气息相吹
积水不深则大舟无力
水浅舟大则杯水胶地
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的着……呢”
反:通“返”
果然:然,形容词词尾,很饱的样子。
虫:泛称动物。
何知:何,什么。何知,宾语前置,知何。
有:通“又”
有待: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
无待: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地限制。
至人: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
神人:精神世界完全超脱于物外的人。
圣人: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根本特征是“无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待逍遥。
顺应天地万物自然规律
驾驭大自然的变化
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生存
未逍遥游
宋荣子修养还不够
列子要凭借风逍遥
逍遥游
“效、比、合、征” 四种人,被世俗所累
本文的通假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三餐而反
(4)小知不及大知
(5)此大小之辩也
(6)知效一官
(7)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8)而御六气之辩
(9)旬有五日而后反
(10)而征一国者
(垂,同“陲”,边际)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反,同“返”)
(知,同“智”)
(辩,同“辨”,分辨,分别)
(知,同“智”)
(犹,同“繇”,喜)
(辩,同“变”)
(有,同“又”)
(而,通“能”)
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两个词,即使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
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南冥者,天池也。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判断句,“……者……也”。
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
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
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
介宾后置,“于……上”后置。
“其……其……”表选择,意为“是……还是……”
“不亦……乎”表反问,意为“不是……吗?”
“奚以……为”表反问,意为“哪里用得着……呢?”
“莫之夭阏” ?
宾语前置,莫夭阏之
多义词
之
[1]汤之问棘也是已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之二虫又何知
[4]举世而誉之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
[1]化而为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助词,用在主谓间]
[助词,“的”]
[代词,“这”]
[代词,“他”]
[动词,“到”]
[成为]
[叫、称]
[作为]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斯已矣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下
[1]则风斯在下矣
[2]不过数仞而下
上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上古有大椿者
斯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
[代词;“这”、“此”]
[副词,“就”]
[名词,“下面”]
[动词,“下落”]
[名词,“上面”]
[动词,“上升”]
[形容词,时间、次第在前]
,以千岁为春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周
战国
宋国
道家学派
“老庄”
思想家
知人论世
《庄子》
《庄子》一书,今存 篇,分为 ,是庄子所作, 和 ,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想象 ,气势 。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3
内篇7
波澜壮阔
杂篇11
外篇15
奇特丰富
汪洋恣肆
背 景 介 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腐败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归纳第一段 :
世上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归纳第二段:
大小之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祖 —— 众人
鹏鸟 —— 斥鴳
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小
大
小
大
大
小
归纳第三段: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思考:什么是无功、无名和无己?
真正的逍遥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
宋荣子
列子
至人
神人
圣人
真逍遥
非逍遥
衬 托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即,逍遥游
艺术特色:
论证方法:驳论,先破后立。
艺术风格:浪漫主义。
修辞手法:想象、夸张、对比、比喻等。
艺术特色:
运用了“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以寓言为广” 为了说明“有所待”的思想将其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
“以卮言为曼衍”抽象论说,层层推进。
《逍遥游》中的典故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曳尾涂中
《庄子》,原文: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 、 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