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6《逍遥游》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6《逍遥游》课件(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18:4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净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国。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只做过漆圆吏(小职员),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相传楚威王曾经用千金聘请他为相,被他拒绝。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他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道”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共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撰,外、杂中个别篇目可能出自庄子之手,余者是庄子的门人及后学所写。
《庄子》的特点: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3、形象、诙诡的论辩;4、富有诗意的语言。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追求精神自由.
善用寓言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h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
译文:至人神妙极了!山林焚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冻结而不能使他感到冷,雷霆撼山岳而不能使他受到伤害,狂风激起海浪而不能使他感到惊恐.这样的至人,驾着云气,骑着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
译文: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人,肌肤有若冰雪一般洁白,容态有如女子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遨游于四海之外.
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逍遥游)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它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濠梁观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译文:庄周家里很穷,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说:“好!我就要收租税了,等我收到以后,借给您三百斤,好吗?”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译文: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里,半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辙里有一条鲋鱼。我问它说:‘鲋鱼啊!您为什么这样喊呢?’它答道:‘我是东海神的臣子,今天不幸陷落在这干车辙里,您可有一斗半升的水救救我吗?’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译文:我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上来营救你,好吗?’鲋鱼气愤地变了脸色说:‘我失掉了赖以生活的水,已经没法生存,我只求你给我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你竟然说这些话。你还不如到干鱼摊上找我呢?
神龟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鸢雏,子知之乎?夫鸢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鸢雏,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鸢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关于《逍遥游》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文章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北冥
鲲鹏

迁徙
坳堂
草芥
夭阏

míng)

kūn


tuán


x?


ào


jiè


è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蜩蝉
舂粮
蟪蛄
大椿
斥鴳
泠然
万仞
蓬蒿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疏通课文意思(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这样(人在地面上看天)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着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阻塞)它的,然后才打算(计划)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快速)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落下)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食不果腹)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归纳第一段段意: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万物都有
所待;
都没有
绝对自由。
疏通课文意思(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未有知其修者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旋风
绝云气
直上穿过
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大小之辩
疏通课文意思(3)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的样子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誉之而不加沮
沮丧
定乎内外之分
分际
辩乎荣辱之境
界限
归纳第三段段意:
?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什么才是“逍遥游”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
迁移,迁往
而后乃今培风:
乘着,趁着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快速的样子;触,碰
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相比
绝云气,负青天:
穿过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胜任;
顺合;
满意
未数数然:
拼命追求
翻译下列语句: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翻译下列语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翻译下面文段: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翻译下面文段: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需要凭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