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一(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09 11:54: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如图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网络(反应条件部分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④⑤⑥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反应①③中MnO2的作用均为催化作用
C.反应①②③均属于分解反应
D.C、P、Fe均可在空气中燃烧
【答案】D
【解析】A、根据C、P、Fe燃烧的产物及氧化物的定义解答;B、根据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解答;C、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并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D、根据铁在空气中不燃烧解答。
【分析】本考点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制法,氧气有两个化学性质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的化学性质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应该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本题综合应用性比较强,要注意把握。
【详解】A、C、P、Fe燃烧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都属于氧化物,故正确;B、氯酸钾和过氧化氢的分解都需要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故正确;C、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并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D、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故错误。答案:D
2.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需要收集一瓶大约含四分之一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需要收集一瓶大约空气的氧气,即收集的氧气。
【分析】在收集气体时只要是想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应该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无法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
【详解】A.需要收集一瓶大约空气的氧气,即收集的氧气,所以集气瓶中应灌的水,故A错;B.需要收集一瓶大约空气的氧气,即收集的氧气,所以集气瓶中应灌的水,故B正确;C.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无法收集的氧气,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会聚集在下部,故C错;
D.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无法收集的氧气,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会聚集在下部,故D错;
故选:B.
3.如图表示人体胸廓容积的变化,到b点时,肺泡内气压、呼吸道气压、外界气压的关系是



A.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B.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C.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D.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答案】C
【解析】呼吸运动是指胸廓的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呼吸肌的舒缩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相交替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引起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减小,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呼气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呼吸运动的过程及胸廓、肺和肺内气压的变化,注意理解和掌握,不能死记硬背。
【详解】由图可知,到b点时,胸廓容积在扩大,此时,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吸气运动;因此,到b点时,肺泡内、呼吸道、外界气压的关系是肺泡内<呼吸道<外界。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4.取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甲、乙,装满水后分别放入等量金鱼藻,测出瓶内的含氧量后密封。将甲瓶放在黑暗处,乙瓶放在阳光下,其他条件相同,n小时后再次测出瓶内的含氧量,两次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于n小时内甲、乙两瓶内的含氧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cg
B.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a-b)g
C.乙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a-c)g
D.乙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b-c)g
【答案】D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和运输需要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释放的。
【分析】正确识图是做好该题的关键。在原有含氧量相同的情况下,乙瓶由于进行了光合作用,氧气含量增加,甲瓶由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了呼吸作用,氧气含量减少。
【详解】解答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实验中甲瓶包上黑胶布,则瓶内的金鱼藻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分析图示可知,在n小时内甲瓶金鱼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瓶内原有的氧气量b减去n小时后剩余的氧气量c,即消耗的氧气里是(b-c)g;乙瓶内的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大于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的量,因此乙瓶内氧气的含量增加,增加的量为n小时后瓶内的氧气量a减去瓶内原有的氧气量b,即(a-b)g;同时,瓶内的金鱼藻在n小时内又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b-c)g氧气。故选:D
5.下列化学反应可用下图表示的是



A.H2CO3CO2↑+H2O
B.2H2SO3+O2=2H2SO4
C.2HCIO2HCI+O2↑
D.CaCO3CaO+CO2↑
【答案】C
【解析】根据反应的微观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分子由三种元素的各1个原子构成;分解生成一种化合物的2个分子和一种单质的1个分子,化合物的分子由两种元素的各1个原子构成,单质分子由同种元素的2个原子构成。
【分析】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只有1个分子分解,与图示不符,故A不正确;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化合反应,与图示的分解反应不符,故B不正确;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个数及分子构成与图示反应都相符,故C正确;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个数及分子构成与图示反应都不相符,故D不正确。故选:C
6.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C
【解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使用时用固体酒精引燃,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使机制炭熄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使用时用固体酒精引燃,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而不是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D、机制炭做成空心,增大了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炭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7.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旭敏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人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B
【解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药品消耗消耗了瓶内的氧气,生成的是固体,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进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原来氧气的体积。保证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装置气密性好;②药品要足量;③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等,本题结合红磷测定氧气的原理分析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结合红磷测定的原理进行分析,要注意测定原理、实验关键、现象和结论、装置的评价和改进等,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
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铁生锈消耗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是(250-20)mL=230ml,进入水的体积是45mL,即氧气的体积是45mL,因此氧气的体积分数45mL=X100%≈19.6%,故错误;230mL;
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正确;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使结果准确,故正确;故选:B
8.常温下,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氨气溶于水显弱碱性,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B.氨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多余的氨气可排放到大气中
D.实验室制氨气的发生装置与双氧水制氧气相同
【答案】A
【解析】根据反应物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考虑收集装置,并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分析】本题主要对装置的选取方法和氨气的性质进行了考查,明确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才能正确解答,同时渗透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考查。
【详解】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正确;B.氨气溶于水显弱碱性,碱性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错误;C.氨气有刺激性恶臭气味,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应净化处理,故错误;D.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属于“固体加热型”,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二者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不同;故选:A.
9.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下列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产生大量的白烟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发白光
【答案】
B
【解析】A、根据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详解】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0.CO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的有毒气体。有科学家利用一种复杂的金属复合物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它能通过颜色变化来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CO。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
B.CO探测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C.CO有毒,是因为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D.发现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
【答案】A
【解析】A、根据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判断。B、根据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判断。C、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原理判断。D、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护措施判断。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详解】A.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无色、无味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所以错误;B.一氧化碳有毒,为了保护空气,要加大监测力度,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可用CO探测器监测空气质量,所以正确;C.CO有毒,它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且结合后难以分离,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所以正确;D.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为病人提供充足的氧气,所以正确。故选:A.
11.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相似点有



①都具有氧化性
②都具有还原性
③都易溶于水
④都能和碳反应
⑤都是气体
⑥都是氧化物
⑦都可以灭火
⑧通常状况下密度都比空气大
A.②④⑤⑧
B.①③④⑤⑥⑧
C.①④⑤⑦⑧
D.①④⑤⑧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物理性质上的相似点是;通常条件下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都比空气的密度大。化学性质中都能与碳反应,在此反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提供了氧元素,因此都具有氧化性。
【分析】本题在性质的基础上,又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氧化性,这是初中学生感觉有点难度的地方,因为以前学过的二氧化碳的三个化学性质中,没有氧化性这一性质,因此需要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分析①的正误时,需要④作为理论的依据,在④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提供氧元素,因此都具有氧化性,因此①④正确;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属于易溶于水,因此不正确;⑥中氧化物应该是两种元素,因此氧气不是;⑦通常状况下密度都比空气大,因此正确。故选:D.
1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洁净的空气属于纯净物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C.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
D.空气中稀有气体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答案】B
【解析】【分析】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空气的污染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A、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属于纯净物错误;故选项错误;
B、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
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故选项正确;C、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错误,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酸雨;故选项错误;D、空气中稀有气体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它物质反应错误,一定条件下也会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B
13.人体内氧气扩散的方向是



A.血液→组织细胞→肺泡
B.组织细胞→血液→肺泡
C.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D.肺泡→组织细胞→血液
【答案】C
【解析】人体内肺泡处氧气最高,组织细胞含氧最少,根据气体的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血液循环的途径。
【详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在人体内肺泡内氧气浓度最高的地方是肺泡,血液由肺动脉流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里的氧气扩散到肺泡周围的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心脏,然后经主动脉流到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再扩散进入组织细胞。故选:C。
14.为判断某化合物是否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取一定质量该化合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接下来还需进行的实验有



①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有水生成
②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③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④测定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再根据该气体燃烧产物的检验结果、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来判断。
【分析】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检验水的存在用硫酸铜,能够变蓝即可,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
【详解】硫酸铜是白色粉末遇到水会生成五水硫酸铜,变成蓝色,说明有水生成,即化合物中含有氢元素,通过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就有二氧化碳存在了,即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的判断要根据质量来计算才能判断。测定出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水的质量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即化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算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即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把碳元素的质量加上氢元素的质量,再与化合物的质量比较,如果相等,则化合物中没有氧元素,如果小于化合物的质量,则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故选B。
15.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说:“它(绿色植物)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天神),它所获取的光和热,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生辉。”你认为对这段话最准确的诠释是



A.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
C.绿色植物能进行吸收作用
D.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所有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据此答题。
【分析】只要熟练掌握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结合题意,即可正确答题。
【详解】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可见光合作用完成了两个转化,①完成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同时释放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呼吸利用。②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由上可知,1、这段文字中的“它”是指(绿色植物),“它”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生产者)。2、“它”是通过(光合作用)“窃取天火”,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3、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和氧气。4、“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故选:D
16.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物质的组成是混合物
B.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C.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
B
【解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分析:通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本质。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充分理解“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详解】A、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B、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故B错误;C、由图中可知,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组成其他新的分子,故C正确;D、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有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正确。故选:B.
17.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超临界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②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③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④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因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水相似,所以在考虑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时,应结合着水的相关性质来考虑。
【分析】我们在做信息给予题时,应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所给信息,来完成题目。同时,在做题是不能想当然,应和我们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详解】因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所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能做溶剂。且不燃烧。超临界二氧化碳只是二氧化碳的一种形态,所以它和干冰的化学性质一样。故选B.
18.“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要求从根本上杜绝污染。它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产品绿色化”等内容。其中“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人期望的产物中。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的是



A.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B.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C.制取碳酸氢铵:CO2+H2O+NH3=NH4HCO3
D.制取氨气:(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
【答案】
C
【解析】“化学反应绿色化”就是要求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物中。当反应的产物只有一种时就符合绿色化学的原理,产物有多种时就有可能不符合绿色化学的原理了。
【分析】绿色化学实质是反应物全部反应生成所需的产物,不造成浪费、污染,从源头上做起。
【详解】根据化学反应绿色化”就是要求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物中。A、反应后有两种产物,并没有达到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利用,全部转入期望产物,故A错误;B、反应后有三种产物,并没有达到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利用,全部转入期望产物,故B错误;C、反应后只有一种产物,原料物质完全被利用,故C正确;D、反应后有三种产物,并没有达到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利用,全部转入期望产物,故D错误;故选C.
19.用新鲜大豆绿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若将该装置放在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气体成分,最有可能的是



A.O2的量多于B处
B.O2的量与B处相等
C.没有CO2和O2
D.CO2的量多于B处
【答案】
D
【解析】CO2和NaOH会发生2NaOH+CO2=Na2CO3+H2O或者Na2CO3+H2O+CO2=2NaHCO3,所以B处几乎没有CO2;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表达式为:光能6CO2+6H20叶绿体C6H1206+602;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光能6C02+6H20叶绿体C6H1206+602;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C6H1206+6026CO2+6H20能量,据此答题。
【分析】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重点开解两个生理过程的条件和原料以及产物,是考查的重点。
【详解】由于CO2被NaOH吸收,所以在B处没有CO2,植物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B处有氧气,叶片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经才处排出.故选:D.
20.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的人为原因是



A.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B.氟利昂的排放量增加
C.含硫化合物的排放量增加
D.海洋营养元素中的增多
【答案】
B
【解析】【分析】【详解】人类大量使用的氟里昂等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会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C、D都错误,故B正确;
21.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盆裁天竺葵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A.黎明前,将处同一环境中的甲株用黑网罩上,乙株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B.黎明前,将甲株放在南面阳台,乙株放在北面阳台,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C.黎明前,选取同株天竺葵上的两片叶,甲叶用黑网罩上,乙叶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叶片蓝色的深浅
D.黎明前,选取天竺葵上的一片叶,部分区域双面夹上黑纱布条,其余区域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类区域蓝色的深浅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实验中的对照组的设置问题。
【分析】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了惟一变量外,应尽可能地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详解】我们在设置对照组时,要遵循变量惟一的原则,既要探究的条件为实验中的惟一变量,同时保证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A、由于取的叶片不是同一植株上的,所以两株植物由于生长状况的不同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故不符合题意。B、取的叶片既不是同一植株,且两植株也不在同一环境中,虽然光照条件不同,但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存在不同而影响实验结果,故不符合题意。C、用的是同植株的两片叶,两片叶在生长的过程中,发育情况也不一定相同,有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故不符合题意。D、取的是同一叶片来进行设置对照实验,这样就尽可能地排除其他因素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准确。故D符合题意。
22.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中受CO污染的程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I2O5+5CO=I2+5CO2,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等于生成I2的质量
B反应物所含元素的种类与生成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氧原子总数比生成的CO2中氧原子总数多
D.参加反应的I2O5与CO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I2与CO2的质量比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的能力,要熟记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详解】A、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不等于生成的I2的质量,应该是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质量和,故A错;B、由于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所以氧原子总数不变,即生成的CO2中氧原子总数等于参加反应的I2O5和CO中氧原子总数,故B正确;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反应物中所含元素种类与生成物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故C错误;D、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质量比,只能说明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质量和,故D错;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23.①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②在放电条件下,N2跟O2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NO气体;③NO气体不溶于水,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O2化合,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④NO2气体有毒,易溶于水,溶于水后生成HNO3和NO;⑤生成的HNO3随雨水淋洒在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质相作用,形成可溶性硝酸盐。试填写下列空白:
(1)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氮气的物理性质是

(2)实验室制取NO气体宜用
法收集。
(3)写出NO2跟水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无色、无味的气体、(2)排水法;(3)3NO2+H2O=2HNO3+NO
【解析】(1)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分析回答;(2)根据NO的性质分析收集方法;(3)根据NO2跟水的作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详解】(1)由题意可知,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2)由于NO气体不溶于水,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O2化合,生成红棕色NO2气体,所以,实验室制取NO气体宜用排水法收集;(3)由于NO2跟水作用后生成HNO3和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NO2+H2O=2HNO3+NO.故答为:(1)无色、无味的气体、(2)排水法;(3)3NO2+H2O=2HNO3+NO
24.小明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空气中的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2)写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气体中的CO2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人体内的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
交换。
【答案】(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2)Ca(OH)2+CO2=CaCO3↓+H2O;(3)气体。
【解析】(1)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变浑浊速度快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2)根据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可生成碳酸钙和水写出化学反应式;(3)呼吸作用是人体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称,是一个组织内进入氧气,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进入肺泡的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了二氧化碳鉴定方法,学习了实验方法验证二氧化碳的含量差异,知道了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要高。
【详解】(1)实验现象说明吹出的气体更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故答案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2)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可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反应式是Ca(OH)2+CO2=CaCO3↓+H2O;(3)此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故答案为:(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2)Ca(OH)2+CO2=CaCO3↓+H2O;(3)气体。
25.根据表中五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和溶解性,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
NH3
CH4
HCL
O2
密度/(g·L-1)
1.293
0.771
0.717
1.629
1.43
溶解性
极易溶
难溶
极易溶
难溶
(1)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2)用如图所示盛满水的集气瓶收集CH4,气体应从
端进入。
【答案】
(1)O2;(2)b.
【解析】本题考查气体的收集方法,常用的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若密度比空气的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若密度比空气的小,采用向下排空气法。
【分析】应熟悉常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排空气法要根据气体的密度来确定,但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不是很纯;气体用排水法收集的较纯。
【详解】(1)既能用排水法说明该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说明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所以所给气体中只有氧气;(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由于甲烷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得多,所以进入水中气体会聚集在上面,所以气体不能从a端,如果从a端进入,甲烷会上升从B端跑掉,将收集不到气体,所以甲烷必须从b端进入。
故答案为:(1)O2;(2)b.
26.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后,某科学小组同学对于“含氧化合物制氧气”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I.只有含氧化合物才能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
Π.任意一种含氧化合物都可作为制取氧气的反应物。
【已知】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如下:
①2H2O22H2O+O2↑
②2KClO32KCl+302↑
③2KMnO4K2MnO4+MnO2+O2↑
对于以上观点,该小组同学决定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加以证明。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一】针对观点I,大家一致认为不需要设计验证实验就可直接判定该观点是正确的。
(1)他们判定观点I正确的理论依据是

(2)除上述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反应物以外,请你再列举一种能分解生成氧气的非金属氧化物
(填化学式)。
【探究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三种物质以及试管(主要成分是SiO2)、酒精灯、铁架台等必要的仪器。请从中选择合适的药品及仪器,从含氧化合物加热能否产生氧气的角度,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证明观点Π错误。
(3)上述对照实验的方案是
(要求写出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
【交流评价】比较①、②反应原理可知,两者都需要MnO2做催化剂,但KCIO3需要加热;比较②③反应原理可知,两者都需要加热,但KClO3还需要催化剂。根据上述分析,对含氧化合物制氧气,归纳概括出一个新的观点(观点Ш)。
(4)观点Ш:含氧化合物若能作为反应物制氧气,

【答案】(1)质量守恒定律;(2)H2O;操作方法:分别取5g氯酸钾、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三只试管口;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盛放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处的木条复燃,证明加热高锰酸钾产生了氧气;又过一段时间后,加热氯酸钾的试管口处的木条复燃,证明加热氯酸钾也会释放出氧气;而加热二氧化锰的试管口处的木条始终没有复燃,证明加热二氧化锰没有产生氧气。结论:观点Ⅱ是错误的;(4)含氧化合物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2)根据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进行解答;(3)根据实验要求来设计实验;(4)通过比较来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了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难度较大。
【详解】(1)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制取氧气的物质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故填:质量守恒定律;(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故填:H2O;(3)要想验证观点Ⅱ错误,可以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观察是否能产生氧气;故填:操作方法:分别取5g氯酸钾、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三只试管口;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盛放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处的木条复燃,证明加热高锰酸钾产生了氧气;又过一段时间后,加热氯酸钾的试管口处的木条复燃,证明加热氯酸钾也会释放出氧气;而加热二氧化锰的试管口处的木条始终没有复燃,证明加热二氧化锰没有产生氧气。结论:观点
Ⅱ是错误的。(4)由实验比较可知,含氧化合物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故填:含氧化合物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
27.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一待旅游开发的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假设洞内空气中不含除二氧化碳外的其他酸性气体)。进行了如下图实验:
(1)取样。他们准备从岩洞的底部取样,请你设计用广口瓶从洞中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

(2)测定用150ml的注射器从广口瓶中抽取100mL气样,按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若乙装置中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且实验结束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99
mL,此数据是
(填字母)的体积数。
A.二氧化碳
B.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C.空气中除二氧化碳外的所有气体
(3)计算:洞底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4)为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让岩洞向游客开放,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该岩洞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答案】(1)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带进洞中,将水倒掉,擦干瓶内,盖上玻璃片即可;(2)C(3)1%(4)用通风管鼓入洞外的空气(合理就行)。
【解析】(1)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考虑;(2)根据氢氧化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剩余的气体就是除去二氧化碳剩余空气中的成分;(3)根据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除去二氧化碳剩余空气的体积,用总体积减去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再进行计算;(4)为了降低洞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洞内外空气流通,来达到目的。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排水法测气体体积的方法,能从题干中提取有用信息。
【详解】(1)为了防止把洞外的气体带到洞中,必须先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后带进洞中,将水倒掉,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必须要将广口瓶内残留的水分擦干,然后再盖上玻璃片,即可;(2)氢氧化钠是为了吸收气体中的CO2剩下的气体进入装置丙中,排水法收集,排开的水进入量筒内,所以量筒内的水相当于是空气中除CO2外的所有气体体积;(3)洞底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x100%=1%;(4)为了降低洞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洞内外空气流通,来达到目的。例如可以用通风管鼓入洞外的空气。故答案是:(1)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带进洞中,将水倒掉,擦干瓶内,盖上玻璃片即可;(2)C;(3)1%;(4)用通风管鼓入洞外的空气(合理就行)。
28.某校初一学生选取生长正常的某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进行了如图1所示处理。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将甲、乙两片叶取下,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用清水漂洗后放人培养皿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叶片变色情况,来检验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人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2)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

(3)若实验成功,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看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变蓝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比较叶片甲①②部分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片乙
(填“③”或“④”)处不变蓝的原因是切断叶脉,导致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原料
(填写物质名称)而无法进行。
(5)除了上述装置验证的光合作用条件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需要
,所以,光合作用对维持空气的碳一氧平衡意义重大。
【答案】(1)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2)B;(3)C;(4)光;④;
水;(5)二氧化碳
【解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详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故选: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B,故选:B。(
3)①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②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③处叶片有水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④切断主叶脉导致④处叶片缺乏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若实验成功,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看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变蓝的是①③,故选C。(4)①见光部分与②遮光部分唯一的变量是光,①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②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比较叶片甲①②部分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片乙④处(填写③或④)不变蓝的原因是切断叶脉,导致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原料水(填写物质名称)而无法进行。故选:光;④;
水。(5)“除了上述装置验证的光合作用条件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需要二氧化碳,“所以,光合作用对维持空气的碳一氧平衡意义重大”。故选:二氧化碳。
29.冬天,某省的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在温室中,蔬菜可直接在土壤中栽培,也可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菜农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在于增加光照可使
增强,降低温度可使
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2)菜农常常对温室内的土栽蔬菜施用有机肥,这不但培育了绿色蔬菜,而且温室内的CO2浓度也大大增加。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3)无土栽培也称为溶液栽培。在配制培养液时,除了考虑到溶液的酸碱度、含氧量外,还应该考虑到无机盐的

(4)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h,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曲线c~d的成因是
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内的蔬菜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每天通风的时间最好选在曲线
区段相对应的时间内进行。
【答案】(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产生二氧化碳;(3)比例和种类;(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CO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02;(5)b~c或d~e。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和运输需要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释放的。
【分析】此题考查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详解】(1)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因此增加光照可以使光合作用增强;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环境温度越低,呼吸作用就越弱;因此降低温度可以使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2)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使用有机肥,不仅提高了蔬菜的品质,而且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会产生二氧化碳,为温室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3)无土栽培是以草炭或森林腐叶土、蛭石等轻质材料做育苗基质固定植株,让植物根系接接触营养液,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一次成苗的现代化育苗技术;不同植物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在配制培养液时除了考虑到溶液的酸碱度、含氧量外,还应该考虑到无机盐的比例和种类。(4)由图示可知,温室密封后于第二天的凌晨4点开始,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大幅下降,这是因为此时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曲线c~d的成因是到了夜间,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只进行呼吸作用,因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又逐渐增加.(5)曲线的b~c或d~e是每天的凌晨4点到下午的16点,此时段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此时通风可以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强度。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产生二氧化碳;(3)比例和种类;(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CO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02;(5)b~c或d~e。
三、分析计算题(共31分)
30.(5分)“民以食为天”。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是科研工作者长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材料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喜高温、多湿环境。
材料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水的比热比沙土大。
材料三:西北某地农民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多种“稻田怪招”,不施农药与化肥,还能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元素)。其主要“怪招”有:
①针对种植地土壤是颗粒细小、透气性差的黏土这一状况,种植水稻之前在土壤中掺入一定量的沙子。
②水稻种植一段时间后,将灌溉后通常保持20厘米的稻田水位改为2.5厘米。
③每隔7~10天,给稻田断水一段时间,形成缺水环境,以杀死稻田中的小动物及寄生虫(对水稻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没有明显影响),而后对稻田进行补水。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多种“稻田怪招”能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做出解释。
【答案】
答题要点:能结合植物物质和能量转换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作出解释。①水稻根的呼吸作用;②水稻的光合作用;③水稻的呼吸作用;④有机物的积累;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⑥水稻的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示例: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水位既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又可快速降低夜晚稻田水温,减弱水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短暂的缺水期,能杀死稻田寄生虫及其它小动物,其尸体被分解者分解后被根吸收,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元素,避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解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2)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①针对种植地土壤是颗粒细小、透气性差的黏土这一状况,种植水稻之前在土壤中掺入一定量的沙子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根的吸收能力。②稻种植一段时间后,将灌溉后通常保护20厘米的稻田水位改为2.5厘米。降低水位即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又可快速降低夜晚稻田水温,减弱水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③每隔7-10天,给稻田断水一段时间,形成缺水环境,以杀死稻田中的小动物及寄生虫(对水稻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没有明显影响),而后对稻田进行补水。短暂的缺水期,能杀死稻田寄生虫以及其他小动物,其尸体被分解者分解后被根吸收,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元素,避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
【详解】
答题要点:能结合植物物质和能量转换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作出解释。①水稻根的呼吸作用;②水稻的光合作用;③水稻的呼吸作用;④有机物的积累;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⑥水稻的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答题示例:高水平的回答完整答出6点且逻辑关系合理。示例: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水位既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又可快速降低夜晚稻田水温,减弱水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短暂的缺水期,能杀死稻田寄生虫及其它小动物,其尸体被分解者分解后被根吸收,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元素,避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Www-2-1-cnjy-com中上水平的回答答出4点且逻辑关系合理。示例: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降低水位既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又可快速降低夜晚稻田水温,减弱水稻的呼吸作用。短暂的缺水期,能杀死稻田寄生虫及其它小动物,其尸体被分解者分解,提高了水稻品质。21·世纪教育网中下水平的回答:答出2点且逻辑关系合理。示例: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降低水位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2-1-c-n-j-y低水平的回答:没有答出答题要点或同义反复示例:不施农药与化肥;水稻能进行光合作用。
31.(15分)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填字母)。
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漏斗、玻璃棒、烧杯
C.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2)小华取10g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4.6g,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3)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0g稀盐酸加入到1.25g样品中,生成的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8g/L,求该石灰石样品中
CaCO3的质量分数。
(4)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79%
B;(2)B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带出的水蒸气或HCI气体;(3)生成CO2的m=ρV=1.8g/L×0.244L0.44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x,则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0.44g
解得x=1g
CaCO3×100%=80%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
(4)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y,则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73
5g
50gy
100;73=5g:50gy
y=7.3g
答: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解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详解】(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79%,他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故填:79%;
B;
(2)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
的氯化氢气体被碱石灰吸收。故填: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被碱石灰吸收。
(3)设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0.44g
解得x=1g
CaCO3×100%=80%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
(4)小敏的方法中,50g稀盐酸恰好和5g碳酸钙反应,设50g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73
5g
50gy
100;73=5g:50gy
y=7.3g
答: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7.3%.
32.(9分)碳酸氢钠片是一种常用药,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这是因为人体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为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科认为,要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实验中需要采集两个数据:一是测出碳酸氢钠片样品的质量;二是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测出反应生成的
质量。
(2)小科按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来采集实验数据。同学们认为,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原因是

(3)为减小实验误差,小科又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了三次实验,采集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碳酸氢钠片样品质量/g
3.0
3.0
3.0
反应前总质量/g
193.8
194.6
193.6
反应后总质量/g
192.6
193.6
192.5
二氧化碳质量/g
请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1)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逸出时带走了水蒸气;(3)解;由题意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平均值)
[(193.8g-192.6g)+(194.6g-193.6g)+(193.6g-192.5g)]÷3=1.1g,
设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x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X
1.1g
=
解得:x=2.1g.
NaHCO3的质量分数=
答:该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70%.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求算平均值后结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详解】(1)小科认为,要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实验中需要采集两个数据:一是测出碳酸氢钠片样品的质量;二是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测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量。(2)小科按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来采集实验数据,同学们认为,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原因是二氧化碳逸出时带走部分水蒸气。
(3)解;由题意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平均值)
[(193.8g-192.6g)+(194.6g-193.6g)+(193.6g-192.5g)]÷3=1.1g,
设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x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X
1.1g
=
解得:x=2.1g.
NaHCO3的质量分数=
答:该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7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如图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网络(反应条件部分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④⑤⑥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反应①③中MnO2的作用均为催化作用
C.反应①②③均属于分解反应
D.C、P、Fe均可在空气中燃烧
2.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需要收集一瓶大约含四分之一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3.如图表示人体胸廓容积的变化,到b点时,肺泡内气压、呼吸道气压、外界气压的关系是


A.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B.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C.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D.肺泡内>呼吸道>外界
4.取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甲、乙,装满水后分别放入等量金鱼藻,测出瓶内的含氧量后密封。将甲瓶放在黑暗处,乙瓶放在阳光下,其他条件相同,n小时后再次测出瓶内的含氧量,两次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于n小时内甲、乙两瓶内的含氧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cg
B.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a-b)g
C.乙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a-c)g
D.乙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b-c)g
5.下列化学反应可用下图表示的是


A.H2CO3CO2↑+H2O
B.2H2SO3+O2=2H2SO4
C.2HCIO2HCI+O2↑
D.CaCO3CaO+CO2↑
6.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旭敏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人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8.常温下,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氨气溶于水显弱碱性,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B.氨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多余的氨气可排放到大气中
D.实验室制氨气的发生装置与双氧水制氧气相同
9.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下列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产生大量的白烟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发白光
10.CO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的有毒气体。有科学家利用一种复杂的金属复合物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它能通过颜色变化来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CO。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
B.CO探测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C.CO有毒,是因为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D.发现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
11.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相似点有


①都具有氧化性
②都具有还原性
③都易溶于水
④都能和碳反应
⑤都是气体
⑥都是氧化物
⑦都可以灭火
⑧通常状况下密度都比空气大
A.②④⑤⑧
B.①③④⑤⑥⑧
C.①④⑤⑦⑧
D.①④⑤⑧
1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洁净的空气属于纯净物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C.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
D.空气中稀有气体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13.人体内氧气扩散的方向是


A.血液→组织细胞→肺泡
B.组织细胞→血液→肺泡
C.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D.肺泡→组织细胞→血液
14.为判断某化合物是否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取一定质量该化合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接下来还需进行的实验有


①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有水生成
②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③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④测定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说:“它(绿色植物)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天神),它所获取的光和热,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生辉。”你认为对这段话最准确的诠释是


A.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
C.绿色植物能进行吸收作用
D.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6.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物质的组成是混合物
B.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C.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7.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超临界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②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③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④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8.“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要求从根本上杜绝污染。它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产品绿色化”等内容。其中“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人期望的产物中。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的是


A.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B.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C.制取碳酸氢铵:CO2+H2O+NH3=NH4HCO3
D.制取氨气:(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
19.用新鲜大豆绿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若将该装置放在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气体成分,最有可能的是


A.O2的量多于B处
B.O2的量与B处相等
C.没有CO2和O2
D.CO2的量多于B处
20.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的人为原因是


A.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B.氟利昂的排放量增加
C.含硫化合物的排放量增加
D.海洋营养元素中的增多
21.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盆裁天竺葵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A.黎明前,将处同一环境中的甲株用黑网罩上,乙株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B.黎明前,将甲株放在南面阳台,乙株放在北面阳台,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C.黎明前,选取同株天竺葵上的两片叶,甲叶用黑网罩上,乙叶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叶片蓝色的深浅
D.黎明前,选取天竺葵上的一片叶,部分区域双面夹上黑纱布条,其余区域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类区域蓝色的深浅
22.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中受CO污染的程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I2O5+5CO=I2+5CO2,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等于生成I2的质量
B反应物所含元素的种类与生成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氧原子总数比生成的CO2中氧原子总数多
D.参加反应的I2O5与CO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I2与CO2的质量比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23.①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②在放电条件下,N2跟O2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NO气体;③NO气体不溶于水,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O2化合,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④NO2气体有毒,易溶于水,溶于水后生成HNO3和NO;⑤生成的HNO3随雨水淋洒在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质相作用,形成可溶性硝酸盐。试填写下列空白:
(1)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氮气的物理性质是

(2)实验室制取NO气体宜用
法收集。
(3)写出NO2跟水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24.小明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空气中的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2)写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气体中的CO2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人体内的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
交换。
25.根据表中五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和溶解性,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
NH3
CH4
HCL
O2
密度/(g·L-1)
1.293
0.771
0.717
1.629
1.43
溶解性
极易溶
难溶
极易溶
难溶
(1)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2)用如图所示盛满水的集气瓶收集CH4,气体应从
端进入。
26.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后,某科学小组同学对于“含氧化合物制氧气”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I.只有含氧化合物才能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
Π.任意一种含氧化合物都可作为制取氧气的反应物。
【已知】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如下:
①2H2O22H2O+O2↑
②2KClO32KCl+302↑
③2KMnO4K2MnO4+MnO2+O2↑
对于以上观点,该小组同学决定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加以证明。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一】针对观点I,大家一致认为不需要设计验证实验就可直接判定该观点是正确的。
(1)他们判定观点I正确的理论依据是

(2)除上述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反应物以外,请你再列举一种能分解生成氧气的非金属氧化物
(填化学式)。
【探究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三种物质以及试管(主要成分是SiO2)、酒精灯、铁架台等必要的仪器。请从中选择合适的药品及仪器,从含氧化合物加热能否产生氧气的角度,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证明观点Π错误。
(3)上述对照实验的方案是
(要求写出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
【交流评价】比较①、②反应原理可知,两者都需要MnO2做催化剂,但KCIO3需要加热;比较②③反应原理可知,两者都需要加热,但KClO3还需要催化剂。根据上述分析,对含氧化合物制氧气,归纳概括出一个新的观点(观点Ш)。
(4)观点Ш:含氧化合物若能作为反应物制氧气,

27.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一待旅游开发的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假设洞内空气中不含除二氧化碳外的其他酸性气体)。进行了如下图实验:
(1)取样。他们准备从岩洞的底部取样,请你设计用广口瓶从洞中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

(2)测定用150ml的注射器从广口瓶中抽取100mL气样,按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若乙装置中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且实验结束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99
mL,此数据是
(填字母)的体积数。
A.二氧化碳
B.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C.空气中除二氧化碳外的所有气体
(3)计算:洞底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4)为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让岩洞向游客开放,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该岩洞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28.某校初一学生选取生长正常的某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进行了如图1所示处理。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将甲、乙两片叶取下,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用清水漂洗后放人培养皿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叶片变色情况,来检验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人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2)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

(3)若实验成功,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看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变蓝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比较叶片甲①②部分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片乙
(填“③”或“④”)处不变蓝的原因是切断叶脉,导致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原料
(填写物质名称)而无法进行。
(5)除了上述装置验证的光合作用条件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需要
,所以,光合作用对维持空气的碳一氧平衡意义重大。
29.冬天,某省的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在温室中,蔬菜可直接在土壤中栽培,也可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菜农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在于增加光照可使
增强,降低温度可使
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2)菜农常常对温室内的土栽蔬菜施用有机肥,这不但培育了绿色蔬菜,而且温室内的CO2浓度也大大增加。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3)无土栽培也称为溶液栽培。在配制培养液时,除了考虑到溶液的酸碱度、含氧量外,还应该考虑到无机盐的

(4)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h,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曲线c~d的成因是
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内的蔬菜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每天通风的时间最好选在曲线
区段相对应的时间内进行。
三、分析计算题(共31分)
30.(5分)“民以食为天”。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是科研工作者长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材料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喜高温、多湿环境。
材料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水的比热比沙土大。
材料三:西北某地农民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多种“稻田怪招”,不施农药与化肥,还能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元素)。其主要“怪招”有:
①针对种植地土壤是颗粒细小、透气性差的黏土这一状况,种植水稻之前在土壤中掺入一定量的沙子。
②水稻种植一段时间后,将灌溉后通常保持20厘米的稻田水位改为2.5厘米。
③每隔7~10天,给稻田断水一段时间,形成缺水环境,以杀死稻田中的小动物及寄生虫(对水稻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没有明显影响),而后对稻田进行补水。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多种“稻田怪招”能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做出解释。
31.(15分)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填字母)。
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漏斗、玻璃棒、烧杯
C.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2)小华取10g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4.6g,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3)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0g稀盐酸加入到1.25g样品中,生成的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8g/L,求该石灰石样品中
CaCO3的质量分数。
(4)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32.(9分)碳酸氢钠片是一种常用药,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这是因为人体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为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科认为,要测定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实验中需要采集两个数据:一是测出碳酸氢钠片样品的质量;二是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测出反应生成的
质量。
(2)小科按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来采集实验数据。同学们认为,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原因是

(3)为减小实验误差,小科又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了三次实验,采集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碳酸氢钠片样品质量/g
3.0
3.0
3.0
反应前总质量/g
193.8
194.6
193.6
反应后总质量/g
192.6
193.6
192.5
二氧化碳质量/g
请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