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专题分层作业
第26讲 种群
A组 基础题组
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调查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答案 C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
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 D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A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C错误;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D正确。
3.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 C 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B错误;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正确;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田鼠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D错误。
题组二 种群数量变化
4.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是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B.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C.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增长不受自身密度制约
D.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近于零
答案 B 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当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当大于K/2时,增长速率逐步降低,B错误。
5.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答案 D 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正确。
6.Nt表示该种群第t代的种群密度,N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如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Nt+1/ Nt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b和e都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c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
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 B 据图分析可知,纵坐标表示Nt+1/Nt,若纵坐标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下降,若纵坐标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当种群密度为a时,纵坐标小于1,则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b点和e点时,Nt+1/Nt都等于1,但是b点之后,Nt+1/Nt>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即b点不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e点之后,Nt+1/Nt<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不能维持相对稳定,即e点也不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c点时Nt+1/ Nt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即此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C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Nt+1/Nt>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所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7.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答案 D 环境容纳量随温度、气候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图示三种温度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相比,19.8 ℃条件下最小;24.8 ℃条件下,在第5天时,曲线的斜率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33.6 ℃条件下,种群发展到第4天时,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题组三 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8.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有人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清水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 D 应将干酵母放入有一定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不能放入清水中,否则酵母菌不会繁殖,A错误;从锥形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对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B错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C错误;计数时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等到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D正确。
9.(2017江苏单科)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 B 本题考查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其数量及代谢等相关知识。在培养初期,酵母种群密度较小,其种内竞争较弱,生长缓慢是其为适应环境而调整的结果,A错误;由于是在摇瓶中培养,其环境资源条件有限,转速150 r/min时,种群增长曲线应呈“S”型,B正确;酵母计数应采用显微计数法,C错误;酵母的呼吸场所只在胞内,D错误。
B组 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一种群居的狐猴,只有少数个体可以繁殖,不能繁殖的个体当年可以帮助照顾新生的幼崽。将不能繁殖的个体分成幼年、少年、青年和成年4个年龄组,记录它们在种群内帮助照顾幼崽的时间比例。据图分析,对帮助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雄性比雌性花费更多的时间
B.整体趋势上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花费更多的时间
C.成年组提供照顾的时长显著高于青年组
D.4个年龄组中幼年组提供更多帮助
答案 B 根据柱形图提供的信息,在照顾幼崽时间方面,帮助者中雄性比雌性花费的时间要少;整体趋势上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幼崽;成年组提供照顾的时长雌性显著高于青年组,而雄性则低于青年组;4个年龄组中幼年组提供的帮助最少。
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 C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错误;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错误;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3.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
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 D 由题图可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了K值,A错误;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更少了,说明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是互利共生的关系,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有生物乙时和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一直在上升,所以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4.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 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种群密度/个·mL-1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
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
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
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答案 B 依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密度,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应控制其相同且适宜,A正确;表中数据显示,pH为3.0和4.0的两组,草履虫的种群密度为0,据此说明不是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B错误;增加培养液的量,草履虫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C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5.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歌带鹀的种群数量与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
B.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歌带鹀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该岛上的歌带鹀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K值约为80只
答案 D 根据题图可知,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A正确;根据题图可知,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正确;歌带鹀种群数量的增长受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资源的影响,也受自身领域行为的影响,C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从题干和曲线图中不能判断出该种群的K值,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白桦是一种喜阳、耐寒的乔木,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山区。为研究白桦的生长状况,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
(1)研究者采用 法进行调查,并对乔木进行尺检,测定 等特征,据此对乔木的树龄进行划分,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过熟林(4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
(2)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
由图1分析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上层林冠茂密,林下 ,导致 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 。由图2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 型。?
综合上述分析, 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答案 (1)样方 胸径(或“株高”)
(2)光照不足 幼龄林 逐渐减少 增长 水曲柳
解析 (1) 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小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胸径(或“株高”)与树龄有一定的关系。
(2)由图1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数量逐渐减少,原因是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由图2可以看出,水曲柳10~20年生的数目较多,而40~50年生的数目其次,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综合上述分析,水曲柳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