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专题分层作业
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A组 基础题组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 C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2.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答案 B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分解者、生产者或消费者,但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但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能被绿色植物利用,B正确,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例如蚯蚓、蜣螂等,D错误。
3.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答案 A 生物群落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蛇是四级消费者;细菌为分解者,与蝉不是竞争关系。
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
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 B 从图中甲、乙和分解者的关系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异养生物中一部分是消费者,如大部分动物,一部分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B错误。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C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
题组二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5.(2018北京昌平期末)海洋生物学家发现一个奇怪的行为:相比没吞噬猎物的水螅,海蛞蝓(一种动物)更愿意选择猎捕刚刚吞噬猎物的水螅,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海蛞蝓与水螅具有捕食关系
B.海蛞蝓可以获得猎物体内的能量
C.该行为不利于整个水螅种群的生存
D.该食物网海蛞蝓至少占据两个营养级
答案 C 捕食行为对于被捕食的动物个体来讲是不利的,但是对于种群来讲是有利的,C选项错误。据题干信息直接判定A、B、D选项正确。
6.切叶蚁寻找植物的花和叶,将它们切割成小片,用来培养供其食用的真菌。菌圃通过特定的方式建立:首先,切叶蚁清除花朵和叶上的污垢和异物并移走外来的杂菌;其次,咀嚼植物以破坏掉叶表面的蜡质层;第三,进行真菌菌丝移植;第四,分泌特殊的酶以分解含氮的蛋白质。而真菌能把叶中的纤维素转化为切叶蚁能消化吸收的其他糖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切叶蚁以真菌为食而间接从植物获取能量
B.真菌与外来的杂菌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切叶蚁能够选择性地养殖真菌
D.真菌是初级消费者,切叶蚁是次级消费者
答案 D 据题干“切叶蚁寻找植物的花和叶,将它们切割成小片,用来培养供其食用的真菌”判定该真菌是分解者,D选项错误。
7.a、b、c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答案 C 从图中只能判断出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a捕食b,b捕食c)。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
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甲种群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D.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答案 C 从图中可以发现,乙种群数量上升导致甲种群数量下降,乙种群数量随着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故乙捕食甲;M时后乙的数量在上升,说明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在减小,趋向于K值,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B组 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2018北京延庆一模)豌豆蚜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和豌豆蚜。研究人员施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检测两种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
分组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实验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实验组
2.00
8.70
22.90
A.用样方法对利马豆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B.施蔬果剂后豌豆蚜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C.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D.据表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豌豆蚜
答案 D 据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D选项错误。施蔬果剂后豌豆蚜种群生长的环境阻力仍然存在,不会呈现“J”型增长,为“S”型增长,B选项正确。
2.如下图表示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主要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
B.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
D.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 A 地球上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能,A正确;太阳能被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之外,还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生物,组分1、组分2、组分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B、D项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部分能量被固定在植物的有机物中,因此,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不相等,C错误。
3.图示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不会引起( )
A.水华现象
B.a和b的数量增长
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D.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答案 D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水华现象发生;a和b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增加,a、b的食物增加,数量增长;若发生水华,水体缺氧,会导致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数量减少;c和d摄取食物不同,不会在食物上形成竞争关系。故选择D选项。
4.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可能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D 根据图中a、b、c三个种群个体数的关系,可确定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a的增加和c的减少;b和a均为消费者,它们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a、b、c三个种群中不包含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
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答案 C 此食物网中共含有8条食物链,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6个营养级,如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C正确;甲虫的营养级虽比桉树高,但体型小,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 ;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 ;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 。?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 (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 (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答案 (1)4 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小于 增强
(3)分解者 不能
解析 (1)以植物为起点,鹰为终点的食物链共有4条,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2)寄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小于寄主天敌对其的影响,由于大量捕杀鼬,导致鼠种群暴发,所以鼠群的种内斗争增强。(3)蘑菇属于分解者,植物体内的能量只能来自光能,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是不能传递给植物的。
7.图1表示一群人工白杨树中层的食物网图。苔类和种群C、G、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种群A、E、F则在白杨树的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 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 ,A和D的种间关系是 。?
(2)如果该地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将在各自的 上下波动。?
(3)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种群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 。?
(4)如果要调查A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 法进行。?
(5)种群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种群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 将成为优势种,而E和F数量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答案 (1)7 I、D、A 捕食和竞争
(2)K值(环境容纳量)
(3)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标志重捕
(5)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解析 (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能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据此可得出该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即图中的I、D、A,A捕食D,且A、D又有共同的食物C,因此A和D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说明该地区生物的种群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3)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种群E突然大量减少时,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所以较长时间内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4)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5)根据图2中种群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可知,若除去全部种群A,则C将成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优势种,由于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因此E和F会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大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