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2-18 12:3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认识有机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开发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发展过程以及对科研、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利用已有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多样性的原因。认识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环境与化学的关系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从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新教材较旧教材更符合知识的逻
辑关系,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掌握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简单的命名规律
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用模型组装有机分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性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
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有机化合物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一部分(60页---62页);
要求提前准备一种有机材料了解它的性质、用途并向同学做介绍。
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
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活动“联想……质疑”
问题: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
这个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物
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
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电离性等五个方面比较无机物有哪些区别?
3、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实验:
归纳:有机物性质特征
大多数有机物: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易燃烧。
3、大多数是非电解质,难电离。
4、熔点低,易熔化。
5、反应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二) 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思考”(能进行学生探究实验更好)
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完成书中实验1、实验2;
按小组讨论、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甲烷的性质。(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甲烷的结构特点:阅读63页知识点击
第二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二部分(63页---65页);
用球棍模型组合丁烷分子,体会有机物的样性。
教师: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阅读63页工具栏,由学生写出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结构简式。
进行“活动与探究”
动手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模型,写出它们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给烷烃的概念,找烷烃的通式。
阅读64页知识支持,让学生发现问题,当碳原子数较多时组合方式不只一种,碳原子数越多,可能的结构越多;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讨论。
有机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
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控制深度。
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原子之间共价键相连。
(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成链状或环状。
(3)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可以是单键、双键、三键。
(4)分子式相同时,可以出现多种结构。
第三课时 概括与整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书上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
教师准备:课件(命名练习题、同分异构体书写规律)
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对石油和煤炭的用途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了一些认识;本节进一步从化学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介绍石油和煤炭的加工过程、主要产品及其用途。重点学习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乙烯、苯的性质,了解不饱和烃、芳香烃的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同时认识有机化学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重要性,初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知识框架
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与旧教材恰好相反,新教材从石油和煤的加工引入重要的烃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加突出了化学科学与社会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识知与技能目标
重点掌握乙烯、苯的性质,了解不饱和烃、芳香烃的通性,认识有机化学
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存在--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重要性,初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乙烯、苯的性质、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交流研讨法、
六、课时安排
4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石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二节第一部分(68页---69页);
结合“珍惜资源”要求学生提前准备有关材料并向同学做介绍。
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
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联想……质疑”
主题发言:珍惜资源,为了人类的生存
教师介绍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我国的石油资源》
讨论“联想……质疑”中的问题,引出新课。
师生活动:提问--阅读—讨论—归纳
利用课本学习1、石油的成分
按元素来看:碳、氢含量为97%--98%
按物质来看: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2、石油的炼制
过程 原理 产品及用途
脱水、脱盐 除去原油中的盐和水,减少对设备的腐蚀。
分馏 利用加热和冷凝,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产物。 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油、润滑油、重油。
裂化 在一定条件下加热,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 轻质液体燃料(裂化汽油)
催化裂化 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并加热,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 轻质液体燃料(裂化汽油)
裂解 以石油分馏产品为原料,采用更高的温度,使其中的长链烃断裂成乙烯、丙烯等小分子 乙烯(有机化工的原料)
第二课时 乙烯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二节第二部分(70页---71页);
用球棍模型组合乙烯分子,体会与烷烃结构上的差别。
教师: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石油的炼制的过程及其产品的用途,引入新课。
(二)观察乙烯分子结构的特征。1、碳碳双键
2、平面分子
3、键角1200
观察*思考
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发生了什么反应?
与甲烷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
实验完成后通过“交流·研讨”,师生共同总结出乙烯的性质
(相应的板书)氧化反应
加成反应
迁移·应用
比较乙烯和乙醇的结构差别,若用乙烯制乙醇要利用什么反应?
制备一氯乙烷的较好的方法
找寻烯烃的通式、通性。
认识官能团及官能团异构。
第三课时 煤的干馏 苯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二节第三部分(72页---74页);
准备有关环保的材料进行“联想 ...质疑”的讨论
用球棍模型组合苯分子,体会与烷烃、烯烃上的差别。
教师:教学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煤的干馏
1、联想 ...质疑
学生提前准备有关环保的材料,讨论:煤的用途有哪些?煤的使用中采取那些措施
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煤的干馏及其产品
阅读讨论为主,见教材P73页表3-2-1煤干馏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比较干馏、蒸馏、分馏的差别
蒸馏 馏 分馏 干馏
加热和冷凝 加热和冷凝 隔绝空气加强热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分离 精炼 加工煤
分析煤的干馏产品及其用途,引入下一课题
(二)苯的结构与性质
从实验入手首先认识物理性质
冷凝结晶
溶解于酒精
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易燃有黑烟
出示分子模型介绍苯的分子结构;
有那些化学键?是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
提出问题:预测苯可能的性质
学生讨论交流后,进入实验
观察思考
演示实验,做好记录,确定苯的化学性质;
(1)书P74观察思考的实验,
(2)归纳出苯的特殊性质:易取代、难加成、不与KMnO4反应
第四课时 芳香烃
迁移·应用
芳香烃的性质
比较芳香烃与苯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似与差别
相似性:易取代、难加成
差别:能与KMnO4反应
芳香环上的支链引起性质的变化
概括...整合
总结烷烃、烯烃、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
烷烃 烯烃 芳香烃
结构
性质
(突出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巩固有机反应类型)
处理习题
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饮用食品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调节口味、满足人体营养需要,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还是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御疾病发生、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本节教材从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为饮品、调味品的乙醇、乙酸这两种有机化合物入手将学生逐步带入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即由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编写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及迁移应用。
知识框架
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单一的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而是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这样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上重点、难点
1.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对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本质的辨证认识。
方法上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 收集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
2.预习
教师准备
1. 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探究”实验用品。
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六、课时安排
5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
【质疑】你能从中得到酒精的哪些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
【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
【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
【点评】通过接触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他们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作用。
用问题激发学生对乙醇分子结构探究的兴趣。
【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演示或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
【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C2H6中存在-C2H5,在H2O分子中存在-OH。
【讲述、板书】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C2H5)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机物相似的性质。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化学式:C2H6O 结构式:略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点评】加深对乙醇分子结构中既有有机碳链结构(-C2H5)又有-OH原子团的认识。
通过引导使学生关注到CH3CH2OH与CH3CH3和H2O在结构上的相似与不同。
【过渡】分析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推测发生化学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些化学键可能发生断裂?
【讨论、交流】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O键、O-H键、C-H键。
【活动、探究】实验1: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前,请学生预测实验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再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检验生成的气体、解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讨论、交流】学生根据水与乙醇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原理,预测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验分析、讨论】1:你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哪儿?
2: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现象?
3:上述现象与你的预测是否一致?你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4: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断键的位置不是C-H、C-C键呢?(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媒体播放】播放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录像。与水对比,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要缓慢得多,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通过与水结构的比较,使学生注意到烃基对羟基的影响。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类型。
【板书】2.化学性质
⑴与Na反应(置换反应或取代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钠
【媒体播放】播放动画,模拟金属钠与乙醇反应本质的微观过程。
【质疑】1:实验1说明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C-H、C-C键能否断裂呢?如果可以,请你举例。2:燃烧属于什么反应?
【交流、板书】⑵氧化反应
①燃烧 方程式略
【过渡】现在我们改变实验条件,布置学生完成教材实验2,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
【活动、探究】实验2
【讨论、交流】铜丝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后变黑,伸入乙醇中变成亮红色,乙醇液体保持沸腾,在试管口闻到刺激性气味。
【质疑】1:铜丝变黑是什么变化?又变红是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铜丝的作用?2: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什么?3:CuO被还原,乙醇被氧化成什么物质呢?
【讨论、交流】学生回答:铜丝在外焰上加热后变成黑色的CuO;伸入乙醇后又变成Cu,说明铜丝在反应中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
【讲述、板书】在这个反应中,CH3CH2OH中与-OH相连的C-H键发生断裂,插入O原子,这样在同一个C 原子上就连接了两个-OH,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脱去一个水分子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原子团-HC=O,称之为醛基,生成的有机物含有两个碳原子,故称之为乙醛。乙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我们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这个反应的过程:
②催化氧化
Cu+1/2O2=CuO
CuO+CH3CH2OH→Cu+CH3CHO+H2O
总反应为:略
【质疑】在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反应中,从乙醇到乙醛消去了H原子,碳元素的化合价有何变化?此反应与乙醇的燃烧反应有何异同?
【讨论、交流】乙醇催化氧化反应与燃烧反应的共同点: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在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了,故都称为氧化反应。不同点:不同的反应条件使得前者是部分氧化,后者是完全氧化。
【点评】将乙醇的燃烧与催化氧化反应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反应的异同点,关注在有机反应中,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质疑】1:除了做调味品和饮料,你知道乙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吗?2:你了解工业酒精吗?
【讨论、交流】学生根据乙醇能够燃烧的性质和已有的关于工业酒精的知识,展开讨论。
【作业】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1.结合近期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案例,谈谈饮酒的利弊。
2.查阅工业酒精中毒事件的相关资料,谈谈工业酒精对人体的危害。
【点评】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健康保健及商业道德教育,同时培养他们对事物辨证认识的观点。
第二课时
【引入】 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它。食醋是3%~5%乙酸的水溶液,所以乙酸又叫醋酸。下面我们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板书】 二、乙酸
1、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起盛有乙酸的试剂瓶,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然后说给大家听。
【讨论、投影】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讲述】我这里也有一瓶乙酸(冷冻过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冰状晶体)。为什么跟你们实验台上的乙酸状态不同?因为课前我把它放在冰箱里了。乙酸在温度低于它的熔点(16.6℃)时会变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叫冰醋酸。乙酸的沸点是117.9℃。当乙酸和高沸点物质混合在一起时,要想将乙酸分离出来,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质疑】如何从结冰的冰醋酸中取出乙酸?
【点评】此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实验实际操作能力。
【展示】乙酸的比例模型
【导引、板书】2.分子结构
羧基
【质疑】乙酸分子是由甲基和羧基构成的,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那么,乙酸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能在哪些部位断键呢?
【思考、交流并讲述】断羟基中的氢氧键,因此,羧基在水溶液中有一部分电离产生H+。CH3COOHCH3COO-+H+而具有一定的酸性,请你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设计几个小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讨论、交流】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经过讨论确定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在纸上投影。
【归纳、投影】①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入乙酸溶液
②往镁粉中加入乙酸溶液
③向CuO中加入乙酸溶液
④向Cu(OH)2悬浊液中加入乙酸溶液
⑤向Na2CO3粉末中加入乙酸溶液
【活动、探究】根据以上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实验。强调注意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学生根据酸的通性设计出实验方案,可进一步巩固酸的通性,同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导引、板书】2.化学性质
⑴酸性(断O-H键) (化学方程式略)
酸性强弱比较:乙酸>碳酸
【迁移、应用】用醋可除去水壶内壁上的水垢,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2CH3COOH+CaCO3=(CH3COO)2Ca+CO2↑+H2O
2CH3COOH+Mg(OH)2=(CH3COO)2Mg+2H2O
【过渡】一般的食品和饮料,超过保鲜期就会变质,而用粮食酿造的酒却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醇香,这是为什么呢?
【观察、思考】教师演示乙酸和乙醇的反应,边操作边讲解,同时投影下列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①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②为什么反应物都必须是无水液体?③反应混合液的混合顺序如何?为什么?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体积不超过多少?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什么?④为什么要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产物?⑤为什么导气管不能伸入饱和Na2CO3溶液? ⑥实验完成后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一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将所得产物充分振荡,并注意前后液层厚度及气味。
【观察、描述】Na2CO3液面上有一层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讲述、板书】这种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了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向这种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在此条件下,生成的乙酸乙酯和水又能部分地发生水解反应,所以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⑵酯化反应:(断C-OH键)
CH3C-OH+HO-CH2CH3 CH3 O-CH2-CH3 +H2O
【质疑】酯化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媒体演示】酯化反应机理
【导引、板书】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提问、讨论、归纳】结合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引导学生分析酯化反应的特点:
1.酯化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得很慢,为了使反应加快,使用了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
2.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它会达到平衡状态,如何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呢?
学生答: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为了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我们加入的乙醇、乙酸是无水的,且乙醇是过量的,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同时将生成的产物乙酸乙酯蒸出,水可以被浓硫酸吸收,由此使生成物的浓度减少,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所以浓硫酸在反应中既是催化剂又是吸水剂.
为了使蒸发出的乙酸乙酯蒸气迅速冷凝,加长了导气管,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碳酸钠溶液倒吸,所以导管口位于接近液面的上方。
3.为什么必须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呢?因为:
①碳酸钠能跟蒸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所以反应完毕后振荡试管酚酞的红色变浅,液层变薄;它还能溶解蒸发出的乙醇,由此可以提纯乙酸乙酯。
②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
4.反应混合液的混合顺序:先加无水乙醇,再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边加边振荡。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体积不超过1/3。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小结】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是这两个方面:一是有酸性,二是能发生酯化反应.乙酸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化学性质,正是因为它具有羧基这个原子团。
【点评】本节课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乙酸的重要性质,然后上升到从结构理论去认识,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精心设问,师生共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的科学态度。
【作业】1.思考:为什么酒存放时间越久越香?
2.常规训练3.、拓展延伸(略)
第三课
【联想、质疑】很多水果和花草具有芳香气味,如草莓、香蕉等,这些芳香气味是什么物质产生的?
【交流并回答】这种物质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乙酸乙酯。
【联想、质疑】很多食物中富含油脂。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能向人体提供能量,这是为什么?什么是酯?油脂和酯之间有什么关系?
【过渡】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板书】三、酯和油脂
【复习、迁移】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将乙醇换成甲醇(CH3OH)呢?
【讲述、板书】像这种有机酸和醇起反应所生成的像乙酸乙酯那样一类有机化合物叫做酯。1.酯的结构式:R—C—O—R,(其中两个烃基R和R,可不一样,左边的烃基还可以是H)
【提问】根据在乙酸乙酯的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测乙酸乙酯具有哪些性质?
【讨论、板书】2.酯的物理性质
⑴低级酯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 ⑵密度比水小 ⑶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讲述】酯可做溶剂,并用于制备食品工业的香味添加剂。
【过渡、练习】酯化反应是可逆的。根据酯化反应,写出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质疑】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该实验发生了?浓H2SO4 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探究】学生做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中所用试管最好用标签贴上1、2、3,便于识别。组织交流讨论时不仅汇报最后结果即香味浓淡,还要说明酯的用量是否一致、所闻气味的顺序,然后引导现象不明显或异常的小组按加碱、加酸、水的顺序闻气味,以便获得正确结论。根据酯的水解产物分析酯在酸性、碱性、中性哪种条件易水解呢?
【交流、讨论、板书】由实验得出在有酸、碱存在和加热条件下,酯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对应的有机酸和醇。浓H2SO4 的作用是催化剂,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考虑,在酯的水解反应中,用稀硫酸和NaOH溶液哪种做催化剂更好?
3.酯的水解 酸或碱
CH3COOCH2CH3+H2O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NaOH→CH3COONa+ CH3CH2OH
【分析】在该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什么?水浴加热受热均匀,且易控制温度,防止高温下乙酸乙酯挥发。
【讲述】酯化和水解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向哪个方向进行的程度大小决定于外因,是用浓硫酸还是用NaOH作催化剂,体现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
【过渡】酯化和水解是可逆的,不同的羧酸与醇作用得到不同的酯,比如高级脂肪酸硬脂酸(C17H35COOH)和甘油[C3H5(OH)3]在浓硫酸作用下也可以生成酯。
【交流、讨论、板书】请同学们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讲述生成的硬脂酸甘油酯也成为油脂,像这种高级脂肪酸与丙三醇经酯化反应生成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称为油脂。
4.油脂
油(液态) 油脂(混合物)
脂肪(固态)
【讲述】油脂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工业上根据这一反应原理,来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制造肥皂。
【交流、讨论、板书】讨论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以及油脂的生理功能和用途。结合油脂的生理功能教育学生注意膳食平衡,既要避免过多食用洋快餐导致脂肪堆积,也要避免单纯最求减肥、体形,导致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
板书:油脂水解
【迁移、应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热的纯碱水溶液(显碱性)洗涤炊具上的油污,请你分析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作业】
第四课时
【引入】食物中有很多营养物质,在这些营养物质中,糖类、油脂、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组成,对于维持生命和健康是相当重要的。接下来继续讨论糖类。
【板书】四、糖类
【讲述】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其组成大多可以用通式Cn(H2O)m表示,因此过去曾把它们成为碳水化合物。随着对糖类结构的研究,人们发现碳水化合物这个名称并不能反映糖类的结构特点,其原因有三:⑴在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⑵在有些分子中,H和O原子个数比并不等于2:1,例如鼠李糖C6H12O5;⑶许多符合Cn(H2O)m通式的物质并不属于糖类,例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
【质疑、联想】在生物课中已学习了蔗糖、淀粉、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请同学们完成化学方程式。
【交流、讨论、板书】
C12H22O11+H2O C6H12O6+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纤维素) 葡萄糖
【过渡】根据糖类是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可以把糖分成单糖、二糖和多糖。
【媒体展示、讲述】教材表3-3-1
【导引】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化学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淀粉和纤维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其分子是由一定的结构单元C6H10O5重复连接而成的,因此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可用(C6H10O5)n表示,由于n值不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
【过渡】葡萄糖是一种重要的单糖,它存在于葡萄和其它有甜味的水果里;正常人的血液里约含0.1%的葡萄糖。它的结构和性质如何呢?
【讲述、板书】1. 葡萄糖
⑴分子结构
分子式:C6H12O6 结构式:略 结构简式:CH2OH(CHOH)4CHO
从葡萄糖的结构式可以看出,其分子中除-OH外还含有一个特殊的原子团 ,这个原子团称为醛基,醛基能被弱氧化剂氧化成羧基。
【活动、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mLNaOH溶液,滴加5%CuSO4溶液4~5滴,混匀,立即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板书】砖红色沉淀是Cu2O,可见Cu(OH)2被还原了,葡萄糖被氧化了,分子中的醛基被氧化成羧基,所以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⑵化学性质
①还原性
【思考】葡萄糖的这一性质有什么实际用途?
【讨论】在医学上的应用——尿糖、血糖的检测。
【点评】因为是试管操作,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一方面增强了实验现象的直观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质疑】分析葡萄糖的结构式,推测它还有什么性质?
【讨论、板书】具有与乙醇相似的性质,请学生写出葡萄糖与乙酸的酯化反应方程式。
②具有与乙醇相似的性质
【小结】可见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
【过渡】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而食物中的绝大部分是多糖,接下来继续讨论淀粉和纤维素,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板书】2.淀粉
【阅读、讨论】阅读教材,分析图3-3-12,并思考我们长时间咀嚼馒头、米饭为什么会感到甜味?然后总结淀粉的化学性质。
【板书】⑴淀粉在催化剂作用下能发生水解反应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⑵淀粉溶液遇碘变蓝
【展示】棉花、滤纸、胶卷、珂罗玎、赛璐珞、人造丝、玻璃纸等实物标本等含纤维素的物品及其制品。
【讲述】棉花、滤纸虽然外观不同,但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胶卷、珂罗玎等都是由纤维素加工成的制品。
【阅读】3. 纤维素
【讨论】纤维素能不能像淀粉一样,被人体消化吸收呢?为什么我们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呢?
【小结】由此可以看出纤维素在结构上不同于淀粉,因此在用途上也要多于淀粉。造纸是纤维素的重要用途之一。可简要指出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业】
第五课时
【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油脂、葡萄糖、淀粉这些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营养物质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将接着来研究在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而且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都离不开的物质?
【板书】五、蛋白质
【设问】说到蛋白质,使我想起了一位同学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蛋白质存在于生物体内,这一说法对不对呢,为什么?
【板书】1.蛋白质的存在
【讲述】蛋白质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第一”, 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毛、发、蹄、角等中、植物的种子中,以及酶、某些激素、血红蛋白、细菌、病毒、抗体等。在人体中,蛋白质约占人体除水分外剩余质量的一半,是一种对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可以调节水与电解质平衡,是抗体生成所必须的物质,还是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的物质之一,可见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生命的存在形式。
【设问】既然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那么,你知道蛋白质是由那些元素所组成的?是由什么物质构建而成的呢?
【板书】2.、蛋白质的组成
蛋白质是一类非常复杂的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C、H、O、N、S等元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从几万到几千万,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1965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科学史上的一大成就,可以说是科学史上又一“丰碑”。在认识生命现象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讲述】蛋白质在酸、碱、酶的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水解得到最终产物为α-氨基酸。
蛋白质+水 α—氨基酸
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各种α-氨基酸;各种α-氨基酸在人体内重新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由此可见α-氨基酸是构建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的基石。
【设问】什么叫氨基酸?
概念: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叫氨基酸。
你能写出下面氨基酸的结构简式:
⑴α-氨基乙酸(甘氨酸)
⑵α-氨基丙酸(丙氨酸)
⑶α-氨基戊二酸
【讲述】与羧基相连的碳原子叫α碳原子,与α碳原子相连的碳原子叫β碳原子。羧酸分子里的α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生成物叫α-氨基酸。
【过渡】蛋白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活动、探究1】学生分组实验:①取5支编号(1~5)试管,各加入2mL鸡蛋清溶液,向1号试管加入2mL蒸馏水振荡后留作对比。②向2~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 的饱和(NH4)2SO4溶液、醋酸铅(或硫酸铜)溶液、甲醛(或75%医用酒精)溶液,第5支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振荡试管并观察现象。③向2~5号试管中各加入2mL蒸馏水,振荡后再次与1号试管对照观察,填写实验记录。思考2号试管现象为什么和3、4、5不同,其实质是什么?
【活动、探究2】向盛有3mL 鸡蛋清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浓硝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活动、探究3】把洗净的鸡蛋壳晾干后,取少量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闻气味。
【交流、讨论】2号试管有蛋白质析出,加蒸馏水后蛋白质又溶解在水里;2~4号试管有蛋白质凝结,加水后不溶解;鸡蛋清溶液遇浓硝酸变黄;灼烧鸡蛋壳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讲述】少量的盐(如硫酸铵、硫酸钠)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盐溶液,反而会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使其从溶液中析出,这个过程叫盐析,这样析出的蛋白质在继续加水时仍能溶解,并不影响原来蛋白质的生理活性,可见盐析是可逆的。但在紫外线照射、加热或加入有机化合物、酸、碱、重金属盐(如铜盐、铅盐、汞盐等)的情况下,蛋白质会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而聚沉,,这种聚沉是不可逆的,这个过程叫变性。
【板书】3.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⑴盐析—可逆过程—可分离提纯蛋白质
⑵变性—可逆过程
⑶颜色反应—可鉴别蛋白质
⑷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鉴别蛋白质
【点评】蛋白质的性质是教学重点,其盐析、变性、颜色反应所涉及的仪器、操作都比较简单,而实验现象又适宜在近处仔细观察,因此建议采用边讲学生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进行。
【过渡】由于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变性,丧失生理活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一性质的运用也是很多的。
【迁移、应用】1.误服重金属盐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
2.教材p87的迁移应用
【阅读总结】阅读蛋白质的用途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蛋白质的用途。
【作业】
第四节 塑料 橡胶 纤维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在学生学习了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首先介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然后初浅地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例介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和在不同温度时的性能变化等性质是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加工密切相关的;最后简单介绍了常见高分子塑料、橡胶、纤维中某些有代表性的品种。
知识框架
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依然保持紧密联系实际和新的化学知识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切入的风格,也注意了紧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如烯烃的加成反应、羧酸的酯化反应等,以帮助他们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正确书写重要高聚物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复习巩固已学的有机化学知识,也为他们选择后续的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奠定必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学会书写重要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在生产、生活、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2.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自主检索、收集、分类比较、展示等)使学生了解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以及它们的原料来源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的密切联系,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图片、实物,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有机合成材料的组成、性能的兴趣。。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 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要高聚物的加聚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方法上重点、难点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图片、实物。
收集有关废弃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害及其防治方法的资料。
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探究”实验用品。
五、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类。
【点评】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图片、实物,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
【交流、投影】
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晶体硅、硅酸盐材料等)
无机材料
无机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
材料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有机材料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涂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如:高分子分离膜等)
【联想、质疑】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接触过许多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制品。你能举例说明吗?它们是什么原料制造的?它们具有哪些优于天然材料的性能?
【点评】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常识激发学生探究有机合成材料的组成、性能的兴趣。
【练习】计算葡萄糖和硬脂酸甘油酯的相对分子质量。
【质疑】经计算,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0和890。数值已经不小,但是,我们仍称它们为低分子化合物,简称小分子;那么,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呢?
【讲述】如果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达到几万到几百万,我们就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或聚合物。像以前所学过的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物质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有哪些特点呢?
【引题、板书】一、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1.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讲述】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虽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但是它们的结构并不复杂,通常是由简单的结构单元连接而成的,例如,聚乙烯 是由结构单元
重复连接而成的,聚氯乙烯 是由结构单元 重复连接
而成的,其中的n表示结构单元重复的次数。
【投影讲述】高分子中的结构单元连接成长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分子的线型结构。具有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可以不带支链,也可以带支链。高分子链上如果有能起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当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发生反应时,高分子链之间将形成化学键,产生一定的交联形成网状结构,这就是高分子的体型结构。
线型结构 体型(网状)结构
I不带支链的 II带支链的 III交联的
【过渡】由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及其结构的特点,因而使它们具有与小分子不同的一些性质。
【活动、探究】将教材的“观察·思考”涉及的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2~4人一组)。
1. 从废旧轮胎上刮下的一些橡胶粉末约0.5g放入试管中,加入5mL汽油,观察粉末能否溶解。
2.取内径比实验室用导气胶管外径稍大的试管,胶管与试管等长。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汽油后,将胶管插入试管,再用滴管向胶管内孔中滴满汽油,稍侯,可见胶管伸长。
3.取一小块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加热直至熔化时停止加热,等冷却后再加热,反复几次后点燃,观察变化的全过程。
【交流、讨论、板书】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⑴溶解性:难溶于水,在有机溶剂中也只能溶胀并极缓慢。
⑵热塑性和热固性
⑶电绝缘性
⑷不耐高温易燃烧
【讲述】聚乙烯塑料受热到一定温度范围时,开始变软,直到熔化成流动的液体。冷却后又变为固体。加热后又熔化,这种现象就是线型高分子的热塑性。有些体型高分子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因而具有热固性,如酚醛树脂。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因此它们一般不导电。
【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正因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以上的主要性质,决定了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作业:探究活动: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探究以下问题:
1.我们身边有哪些高分子化合物;
  2.高分子化合物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
  3.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新发展,例如可导电的高分子材料、可降解塑料等。
并动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聚乙烯塑料凉鞋破裂可以热补,而电木插座不能热修补。
  2.装苯的试剂瓶不能用普通的胶塞的原因。
  3.家贸市场上出售的香油的胶塞为什么要用玻璃纸包起来,如果不包起来会出现什么后果。
第二课时
【联想、质疑】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塑料打交道,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也大量使用塑料。那么,究竟什么是塑料?它们是怎样制成的?
【讲述】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被称为合成树脂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聚乙烯就是生产聚乙烯塑料的合成树脂。聚乙烯是以石油化工产品乙烯为原料,在适宜的温度、压强和引发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而制得的。反应时,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断裂,然后相互两两加成而聚成含n个 结构单元的相对分子质量达几万以上的聚乙烯树脂。
【板书】二、塑料
【讲述】讲述聚合反应和加聚反应的概念。
【讲述、投影】塑料与合成树脂
⑴塑料是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色料、防老剂等添加剂组成的。
⑵树脂是指还没有跟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聚物。
⑶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树脂所组成的,不含或少含其它添加剂,如有机玻璃等。
【迁移、应用】氯乙烯、苯乙烯、四氟乙烯在引发剂作用下经过聚合反应所得聚合物都是重要的合成树脂。⑴它们为什么和乙烯一样,也能发生加聚反应?⑵写出化学反应式。
【交流、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聚合反应的书写技巧,尤其苯乙烯的聚合反应,可以适当点拨:将苯基(—C6H5)当作支链,使双键碳原子作为端点碳原子,以便于两两加成聚合。
【阅读】塑料王与工程塑料ABS的用途。
【过渡】聚乙烯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塑料产品,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阅读、讨论】聚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讲述】塑料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这些结构稳定、难以分解的塑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全世界每年产生数千万吨的废旧塑料,比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它们聚集在海洋里、地面上、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已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减少与消除白色污染既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我做起,少用并及时回收、再生,也要依靠科技,生产可降解的塑料。
【指导阅读】塑料的回收利用与可降解塑料。
作业: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废弃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在各社区进行宣传或提出倡议。
2.课外实验,参照教材第97页动手实践的方法进行废旧塑料裂解得燃气与燃油的实验。
3.收集橡胶制品的图片
第三课时
【引题】今天我们讨论第二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胶。
三、合成橡胶
【展示】展示课前同学们收集的橡胶制品的图片。
【交流、研讨】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思考:
1.橡胶的特性是什么?由此决定着它有哪些用途?
2.根据来源和组成不同,常用的橡胶有哪几种?
【讲述】构成橡胶的高分子链在无外力作用时呈卷曲状,而且有柔性,受外力时可伸直,但取消外力后又可恢复原状,因此橡胶是具有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根据来源和组成不同,橡胶可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往往具有高弹性、绝缘性以及耐油、耐酸碱、耐高温或低温等特性,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
【讲述】顺丁橡胶是化学家们最早模拟天然橡胶制得的合成橡胶,它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广泛用于制造轮胎、耐寒制品及胶鞋、胶布、海绵胶等。利用工具栏讲解顺丁橡胶的合成,并以顺丁橡胶的高分子链的卷曲认识橡胶的高弹性。
【质疑】为什么实验室的橡胶管在空气中易老化?为什么盛酸的试剂瓶要用玻璃塞?
【过渡】常用的橡胶除天然橡胶、顺丁橡胶外还有其它的通用橡胶。
【阅读、讲述】阅读表3-4-1几种常用橡胶的性能和用途,以说明当今合成橡胶的广泛应用,以及“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的悲惨事件就是由于橡胶密封圈失灵造成的。
【过渡】接下来讨论第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
【交流、研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是纤维制品呢?棉花、羊毛、蚕丝与锦纶、涤纶有何区别?纤维素是如何分类的?
【投影、讲述】1.纤维素分类
纤维素:棉、麻
天然纤维 蛋白质:丝、毛
纤维 人造纤维:人造棉、人造丝
化学纤维 合成纤维:锦纶、腈纶
【讲述】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棉花、羊毛、蚕丝等天然纤维在质量、品种和数量上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是合成纤维大丰收的时期。以腈纶为例讲解生产工艺及性能。以教材“身边的化学”介绍琳琅满目的涤纶、锦纶、腈纶、维尼纶等合成纤维的性能和广泛用途。
【小结】除了通用合成纤维外,还有一些特种合成纤维,如芳纶纤维、碳纤维、耐辐射纤维、光导纤维、防火纤维等。
有机化合物(几千万种)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多样
有机化合物大结构多样
甲烷
甲烷的性质
甲烷的分子结构
氧化反应
取代反应
碳的原子结构
碳的成键特征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石油的分馏
石油
化石燃料

煤的干馏

乙烯

存在
来源
各类烃
烃的衍生物
单官能团
多官能团
乙醇
乙酸

油脂
简单低分子
天然有机高分子
葡萄糖
氨基酸
淀粉
纤维素
蛋白质
O
O
C
浓H2SO4
O
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剂
酸、碱或酶
基本性质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结构特点
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塑料
橡胶
纤维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