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免疫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2-19 17: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体,
肺炎双球菌
猪流感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禽流感病毒
乙肝病毒
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
"泡泡男孩"
这个男孩名叫“大卫·威特” ,1971年9月21日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极其罕见的基因缺陷疾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SCID)”。他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大卫为什么只能生活在“泡泡”中 ?
莒南一中 王甲峰
1、神经系统能感受到病原体的存在吗? 机
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吗?
2、人体能靠激素来直接杀灭病原体吗?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稳态吗?
问题探讨
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异常细胞,要靠机体的免疫调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概念
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T细胞
B细胞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位于淋巴、血液和淋巴结中)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淋巴细胞
1、免疫器官
胸腺
淋巴结
骨髓
T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B淋巴细胞
2、免疫细胞
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T细胞
B细胞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位于淋巴、血液和淋巴结中)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淋巴细胞
起源及分化?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你知道你的手有多少细菌吗?
一双未洗过的手最多有80万个细菌
一克指甲垢内藏有38亿个细菌
将手洗干净后还有182种细菌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皮肤和黏膜组成)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 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特点: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能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第二道
第三道
皮肤和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非特异性
免疫
特异性
免疫
思考一:
成反比
重要作用
约9年
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
实验资料
(1)用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大鼠,杀死其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大鼠就失去了免疫的功能,因而很容易感染疾病。
(2)给上述大鼠分别输入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发现只有在注入了淋巴细胞之后,大鼠才能恢复免疫功能。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
结论:
思考二:
流感病毒
人体
抵抗流感病毒的物质
侵入
产生
消灭
(病原体)
(特殊蛋白质)
流感病毒
抗 原
抗 体
流感发生时,有些轻度感染者不使用药物也能自行恢复。
抗原和抗体
可刺激机体并使其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及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肿瘤细胞等。
抗原
抗体
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血清(主要)、组织液 、外分泌液(如乳汁)
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原和抗体
抗原:病原体、寄生虫、花粉、异型红细胞、异体组织、异种动物的血清等异物、自身衰老或病变的细胞
举例: 新生儿在一定时间(4~6月)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特异性免疫类型
抗原
进入人体
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
被相应的
免疫细胞消灭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请阅读教材37页,用流程图的形式将体液免疫的过程表示出来。
(一)体液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摄取、处理)
T细胞
B细胞
呈递
呈递
直接刺激(少量)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浆细胞
合成分泌
抗体
(特异性免疫反应)
二次应答
分泌淋巴因子
1)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摄取和处理)
T细胞
B细胞
(识别)
呈递抗原
呈递抗原
使抗原隐藏的抗原决定簇暴露
直接刺激
分泌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
增殖和分化
受抗原刺激
浆细胞(效应B细胞)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强更快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大部分
小部分
3)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
+ 抗原
浆细胞
合成和分泌
抗体
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其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抗体数量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效
时间
B细胞的二次免疫
例:在教室里,甲和乙分别是丙的邻座。有一天,丙患了感冒。两天后,甲也患了感冒,而乙则没有。乙说一星期前他患过了感冒,现在已经痊愈了。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乙没有象甲那样患感冒?
出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会终身免疫?
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1、当抗原已经侵入细胞,存在于细胞外液的抗体就无能为力了,这时怎么办呢?
2、这时采取的免疫方式与体液免疫有何不同?
1)感应阶段:
(二)细胞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识别和处理)
T细胞
(识别)
呈递抗原
使抗原隐藏的抗原决定簇暴露
记忆T细胞
2)反应阶段:
T细胞
增殖和分化
受抗原刺激
效应T细胞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产生更快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
释放
靶细胞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密切接触
淋巴因子
(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
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效应T细胞释放穿孔素等杀伤物质,使其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裂解或凋亡。
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如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增强其杀伤力等
细胞免疫
(一)体液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摄取、处理)
T细胞
B细胞
呈递
呈递
直接刺激(少量)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浆细胞
合成分泌
抗体
(特异性免疫反应)
二次应答
分泌淋巴因子
细胞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摄取、处理)
T细胞
呈递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靶细胞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密切接触
二次应答
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释放
抗原与抗体结合
(特异性免疫反应)
淋巴因子
产生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紧密接触后为什么会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紧密接触后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导致大量吸水,破裂死亡。
  
既各自有独特的作用,又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抗原类型 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方式
细菌外毒素
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
病毒感染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相互关系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并释放淋巴因子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产生效应
方式
效应T细胞
浆细胞
产生效应
细胞
靶细胞
抗原
作用对象
细胞免疫
项目
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哪些细胞可以识别抗原?
T细胞被破坏特异性免疫会有什么影响?
思考
三个阶段:
小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并形成记忆细胞
抗体、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三、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症状:
1.自身免疫病
2.过敏反应
风湿性心脏病:
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决定簇
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
相似
抗体
心脏受损
风湿性心脏病
进攻
进攻
1、自身免疫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举例:
1)风湿性心脏病
2)类风湿关节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红斑狼疮
2 、过敏反应
2.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的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 组织严重损伤。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致病机理:
艾滋病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致病机理:
艾滋病
HIV(蓝色)攻击T细胞
病毒分布: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爱滋病患者
预防措施:
1)洁身自爱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4)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5)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艾滋病
免疫系统只有防卫功能吗?通过前面有关艾滋病的介绍大家可以找到答案吗?
问题探讨:
对外,防卫功能:抗感染或防止其他抗原异物入侵
对内,监控功能:消灭突变细胞
清除功能:清除外界病原体和内部衰老、死亡或损伤细胞的功能。
四、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2.免疫治疗
3.器官移植
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
四 免疫学的应用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自然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患者患过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自然产生了免疫力。
:对机体进行菌苗、疫苗、类毒素的预防接种,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通过胎盘、初乳,将抗体传递给胎儿。
:对机体输入免疫血清(含特异性抗体)等,使其获得一定免疫力。
四 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预防:
预防接种:
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使个人和人群产生对疾病的特异性免疫。
免疫用的
生物制品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伤寒菌苗、卡介苗
乙脑疫苗、牛痘苗
白喉、破伤风类毒素
菌苗:
疫苗:
类毒素:
白喉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
免疫血清:
免疫球蛋白:
四 免疫学的应用
器官移植:
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做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的成败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进行移植,但为减轻排斥反应,病人还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疑难辨析
(l)溶酶体杀菌若在口腔内进行,属第一道防线(在外界环境中完成都属该防线);若在体液中进行,则属于第二道防线。二种情况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吞噬细胞在体液中吞噬病原微生物并将其杀灭,应为非特异性免疫;若仅仅暴露抗原决定族并呈递给T细胞或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应界定于特异性免疫。
(3)效应B细胞是唯一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该细胞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较多;也是免疫反应中唯一没有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
(4)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相对较短,而记忆细胞可长期存在或终生存在。解题时若感染或注射疫苗后短时间发挥作用为抗体,长时期应考虑记忆细胞。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
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胸腺
B细胞
T细胞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骨髓
造血干细胞
胸腺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转移至淋巴器官中
转移至淋巴器官中
效应T细胞
浆细胞(效应B细胞)
抗原刺激
不同的抗原所具有的抗原决定簇数目和分布不同。
它们是免疫细胞和抗体识别抗原的标志。
但只有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能为免疫系统识别。
抗原决定簇——即暴露在抗原表面的,决定抗原性质的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