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2 13: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富贵不能淫
人教版语文八上《孟子》三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它思想“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孟子
yǎn


ɡuàn
朗读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 诚 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难道
疏通文意:
孟子曰:“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父 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女家 ,必敬必 戒,无违 夫子!’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冠:行冠礼。
怎么,哪里。
教导、教诲。
告诫。
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谨慎。
这里指丈夫。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动词,去、往、到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威武不能 屈 ,此之谓大丈夫。”
准则,标准。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惑乱。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改变。惑乱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
译文: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顺从
实现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的?
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整体感知:
2、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的?(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立身处世态度)
合作探究:
2、孟子列举母亲告诫女儿“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为了批评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君主,不顾仁义,为达到目的而背信弃义,根本谈不上大丈夫,而是小人。
3.结合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谈谈对大丈夫的理解。
(1)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2)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3)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4、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放到最前面说;
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
“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本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课堂小结:
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文章首先用景春的观点(张仪、公孙衍是大丈夫)树立靶子,接着以妾妇之道进行类比直接批驳,最后提出真正的大丈夫要能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思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拓展延伸:
感受英雄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光辉形象,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示例:屈原。屈原是楚国贵族,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连齐抗秦。但是他遭到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秦国攻破楚国国都后,屈原投江自杀。屈原忧国忧民,坚持走自己的道义之路,不与其他贵族同流合污,最后以死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
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
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革命家、政治家是英雄。
面对疫情,迎难而上的逆行者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不管是伟大英雄(民族英雄),还是平民英雄,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恩,应该铭记他们,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反问。加强语气。孟子针锋相对,强调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既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语言赏析: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排比、比喻。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行为准则),增强语势。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排比。气势磅礴、有力地指出了大丈夫的内涵,增强语势。
1、“是焉得为大丈夫”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课堂检测: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指丈夫
指女子

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怎么

作为
富贵不能淫
树靶子
公孙衍
张仪
批驳
树标准
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道德操守
大丈夫
板书设计:
以顺为正 妾妇之道
合纵
连横
一怒诸侯惧
安居天下熄
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