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K-39
Ca-40
Mn-5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科学家们研制了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约占70%,氧气的含量约占20%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非常接近空气的比例。飞船能根据仪器实时检测各种气体的含量并自动调节各种气体成分,同时将有毒的气体过滤掉,始终保证飞船内的空气适合航天员呼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在自然界中是必不可少的
B.在航天飞船上,应把空气中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下氧气,会更有益于航天员的呼吸
C.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不变的,不随地域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空气中的氮气对人类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中可以没有这种气体
【答案】
A
【解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作用考虑;B、纯净的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C、由空气的成分分析判断;D、由空气中氮气的作用分析。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氮气的作用、纯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的原因、二氧化碳的作用等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少,但是自然界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所以A说法正确;B、人体吸入氧气后,在体内进行缓慢氧化,放出能量供给体内各个器官的需要。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度过快,放出的热量过多,正常的生理机制发生紊乱,使体温升高,出现疾病。故B说法错误;C、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季节空气的成分也有所不同,故C说法错误;D、由于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主要用来调节氧气含量,纯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故D说法错误。故选:A.
2.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固体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
B
【解析】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物应为四氧化三铁,且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故选项说法正确。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3.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答案】
A
【解析】A、根据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收集氧气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详解】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故A正确;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均匀连续地放出时,才开始收集氧气,不能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故B错误;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后,用玻璃片将瓶盖好后,移出水面正放在桌子上,故C错误;D、氧气收集完毕,如果先将酒精灯熄灭,则试管内压强变小,水会沿导管倒流进试管,故D错误。答案:A.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B.臭氧层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
C.含碳燃料大量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之一
D.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情况,以及臭氧的作用,“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酸雨形成的原因等知识;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掌握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污染等知识。1、根据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分析判断;2、根据臭氧能够吸收大量紫外线分析判断;3、根据含碳燃料燃烧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以及“温室效应”的原因分析判断;4、根据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以及酸雨形成的原因分析判断。
【分析】【详解】A.根据空气的组成以及含量可知,氮气占空气组成的78%,氧气占空气组成的21%,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不是氧气(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身边的化学物质】)B.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量紫外线,使照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大大降低(空气污染及其防治【空气-身边的化学物质】)C.含碳燃料的使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的危害及二氧化碳的来源【碳单质及其化合物-身边的化学物质】)D.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能够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酸性物质,随雨水落到地面就是酸雨(空气污染及其防治【空气-身边的化学物质】)答案:A
5.下图表示一昼夜中,植物叶片上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的情况,发生在夜间的是
(▲)
【答案】
C
【解析】在白天有光,植物体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夜晚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据此答题
【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一对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两个生理过程。
【详解】叶片白天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消耗的氧气,因此放出氧气,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部位
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在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故选C
6.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向类型都正确的是
(▲)
A.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2H2O2
2H2O+O2↑
分解反应
B.用天然气作燃料
CH4+202CO2+2H2O
氧化反应
C.用铁制容器盛放稀盐酸
Fe+2HCl=FeCl2+H2↑
置换反应
D.用熟石灰制生石灰
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答案】
A
【解析】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B、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
【详解】A.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为:2H2O2
2H2O+02↑,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正确;B.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02CO2+2H2O,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属基本反应类型,该选项反应类型判断不正确;C.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属于置换反应,由于铁与稀盐酸反应,因此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稀盐酸,该选项不正确;D.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属于化合反应,是利用生石灰制取熟石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7.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
(▲)
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C.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答案】
B
【解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燃烧的条件,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可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A.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属于可燃物;B、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若火点,所以灯罩却没被点燃;C、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是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D、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故选:B
8.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了
【答案】
B
【解析】A、根据物质充分燃烧时需要足够的氧气,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达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等因素来分析燃烧是否充分;B、燃烧的条件是: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C、根据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分析回答。D、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及灭火的现象,明确常见的做法是否有利于充分燃烧,并注意在生活中做到燃烧充分及合理利用能源。
【详解】A、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在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A说法正确;B、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B说法错误;C、由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说法正确;D、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故D说法正确。故选B
9.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的,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下列有关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①肺泡数量很多
②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肺泡壁和缠绕肺泡的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肺泡分布广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分析】【详解】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肺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肺泡。①肺泡数量很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②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和使肺具有良好的弹性;③肺泡壁和缠绕肺泡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
10.如图所示是光合作用示意图,其中B和D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A.产物水和产物氧气
B.原料二氧化碳和原料水
C.产物氧气和产物有机物
D.原料二氧化碳和产物氧气
【答案】
C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由图可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C表示水,D表示有机物,据此解答。
【分析】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条件:光能;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和氧气。由图可知:A表示原料二氧化碳,B表示产物氧气,C表示原料水,D表示产物有机物。故C符合题意。故选:C.
11.小明用了下图所示的两个装置,甲、乙两植物生长正常,并都有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在甲玻璃缸中放了碱石灰,而乙玻璃缸中没有碱石灰。将这两个装置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一起放到阳光下,几小时后,检验甲装置中没有新的淀粉生成,乙装置中有新的淀粉生成。小明做这个实验是想验证的假设是(▲)
A.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需要水、碱石灰
C.光合作用需要光
D.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由于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乙装置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结果乙装置有淀粉生成,而甲装置没有淀粉生成。是由于有无二氧化碳不同造成的。所以该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1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C.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丁和乙的质量之和
【答案】
D
【解析】本题可分析甲~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详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
48%-30%=1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故乙是生成物;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没有参加反应,丁质量分数增加了19%-17%=2%,丙是生成物;该反应中乙、丁是生成物,甲质量减少,为反应物,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故:A、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B、该反应中乙、丁是生成物,甲质量减少,为反应物,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分析可知:甲→丁+乙;故甲一定是化合物,乙可能是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D、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丁和乙的质量之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3.如图所示,一盆生长旺盛的植物密封在一个不透光的钟罩内,将该装置放在温度为25℃的地方,那么红墨水滴的移动方向是(▲)
A.不移动
B.向左移
C.向右移
D.先向右移,后向左移
【答案】
B
【解析】此题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则需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瓶内压强减小。
【分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一盆生长旺盛的植物密封在一个不透光的钟罩内,能阻止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左移,所以本题答案为:左移。故选:B
14.将质量为15g的大理石加人烧杯中,再加入12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A.66.7%
B.80%
C.90%
D.90.9%
【答案】
A
【解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不能确定盐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用稀盐酸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可根据液体质量差量法,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大理石的纯度。
【分析】本题难度有一定难度,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选用液体差量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捷径。
【详解】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g+120g-125.6g=9.4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溶液质量增加100-44=56
.x125.6g-120g=5.6g
=x=10g
大理石的纯度约为x100%≈66.7%.故选:A.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叶面积=),指数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下列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叶面积指数过小,影响对光的充分利用
B.叶面积指数适中,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
C.叶面积指数过大,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的有机物
D.叶面积指数过大,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效果
【答案】
B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表达式为:光能二氧化碳十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叶绿体(2)光合速率或称光合强度,是指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的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了多少光合作用(如消耗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多少氧气、积累多少有机物等),光合作用速率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3)农业生产上应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通过调节植物单位面积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达到高产的目的。据此答题。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合作用的概念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详解】A、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A正确。B、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达到高产的目的,而不是使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B错误。C、种植过密,叶面积指数过大,会使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的有机物,C正确。D、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B
16.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9:8
D.甲和丁一定属于单质
【答案】
C
【解析】反应后甲质量增加18g,是生成物:反应后丙质量减小34g,是反应物;反应后丁质量增加16g,是生成物;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
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
面计算的基础。
【详解】
A、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乙不一定是反应的催化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该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8g:16g=9:8,该选项说法正确:D、甲和丁不一定是单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17.1.69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论断:①一定含C、H;②一定不含O;③可能含O;④一定含O;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答案】
D
【解析】【分析】【详解】4.4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2g,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3.2
g;3.6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3.2g,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0.4g;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4.4g+3.6g-1.69g=6.31g.所以1.69g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1.2g,氢元素0.4g,含有氧元素1.69g-(1.2g+0.4g)=0.09
g,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g÷12):(0.4g÷1)=1:4.
18.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的三大热点问题,下列选项不会加剧这三大环境问题的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汽车尾气的排放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
【答案】
C
【解析】根据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进行解答,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酸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一氟利昂的排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详解】A、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造成温室效应,故A错误;B、汽车尾气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会造成酸雨,故B错误;C、使用太阳能淋浴器是利用太阳光的辐射能量,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等有害气体,故C正确;D、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可导致臭氧层空洞,故D错误。故选C.
19.分析人体从鼻孔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图,得出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吸入的空气:O221%,CO2
0.03%,N278%,稀有气体0.94%,较少的水汽
呼出的气体:O216%,CO24%,N278%,稀有气体1%,较多的水汽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B.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只有部分进入血液
C.人体能产生稀有气体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比水汽大
【答案】
C
【解析】【分析】【详解】略
20.将25gA物质和5g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gA和11g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答案】
D
【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解这类题,不能把加入的各物质简单地理解为反应物,应考虑过量问题,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
【详解】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可知: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和D,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则有:30x:20y:44z:18m=15:5:11:9,解得:x:y:z:m=2:1:1:2;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21.图甲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乙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填“D”或“E”),请结合图甲、图乙叙述人体的吸气过程:
。
(2)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答案】(1)肺;D;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2)二氧化碳;
【解析】1、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2、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分析】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及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图甲中A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图乙中,D图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表示人体的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2)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丙图中2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1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所以,血液从毛细血管的B端流到C端后,其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动脉血。故答案为:(1)肺;D;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2)二氧化碳;
22.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通过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可以探究出的燃烧条件是
。
(2)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较好的灭火方法
是
,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答案】(1)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用湿布盖灭;隔绝空气。
【解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答。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需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
【分析】燃烧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详解】(1)棉花能燃烧,蘸有水的棉花不燃烧,说明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灭火方法有三种:隔绝氧气;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酒精在桌上燃烧最好的方法是用湿布盖灭,采用隔绝空气的方法。故答案为:(1)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用湿布盖灭;隔绝空气。
23.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先在集气瓶里加入少量水,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后,发现红磷还有剩余,冷却,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液面上升到图中A位置。
(1)实验中用足量红磷的目的是
。
(2)上述实验现象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其余为氮气。能够得到该结论主要是运用了氮气的有关性质,请写出其中一点:
。
【答案】(1)消耗尽瓶内的O2;(2)不与红磷反应或不溶于水。
【解析】根据实验的原理及注意的事项分析实验值偏小的原因。
【分析】本考点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
【详解】(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必须足量,这是为了耗尽装置内的氧气;故填:消耗尽瓶内的O2;(2)由红磷的熄灭,说明了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由冷却,打开弹簧夹,烧杯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上升。说明了氮气的溶解性是难溶于水;故填:不与红磷反应或不溶于水。
24.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2)曲线ab段表明
的含义。
(3)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
℃左右。
(4)当温度在35℃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
mg。
(5)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
【答案】
(1)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2)在光照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在5~25℃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3)20;
(4)0;(5)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温度在20℃左右、适当延长光照时间等
【解析】【分析】【详解】略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1分)
25.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分解有催化作用,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氯酸钾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如表所示:
温度/℃
Fe2O3
Al2O3
CuO
MgO
开始反应
470
515
305
49
剧烈反应
490
540
350
545
(1)上述实验中,从温度对反应催化效果来看,最好选用
作催化剂。
(2)加热氢氧化铜固体可制得氧化铜和一种常见液体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探究:氧化铜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哪一个更好?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均以生成25mL气体为准,可能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均已忽略,
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KCIO3质量
催化剂质量
待测数据
①
2.45g
a
②
2.45g
0.51
g
MnO2
b
③
2.45g
0.51
g
CuO
c
(3)实验①的作用是
;上述实验中的“待测数据”处应填
。若b
(填“>”“=”或“<”)c,可知在某温度下氧化铜对氯酸钾分解效果更好。
【答案】(1)氧化铜;(2):Cu(OH)2CuO+H2O;(3)对比;收集25mL氧气所需时间:>。
【解析】(1)对比表格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催化剂;(2)根据氢氧化铜分解的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3)根据表格中实验①是没加催化剂时反应的情况,可知是用来对比加入催化剂后的反应速率;生成气体速率的快慢可以通过对比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的长短来体现,根据结论氧化铜催化效果好说明氧化铜做催化剂所用时间短。
【分析】此题考查气体制备过程中催化剂的选择问题,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于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速率的快慢可以通过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用时间的长短来体现。
【详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加入催化剂后氯酸钾分解温度最低的是氧化铜,故填:氧化铜;(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氢氧化铜生成氧化铜和另一种常见的液体是水,所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ΔCu(OH)2=CuO+H2O;故填:Cu(OH)2CuO+H2O;(3)根据探究三的实验目的:氧化铜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进行比较,可知实验①是用来比较加入催化剂和没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情况,要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可以通过对比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时间的长短来体现,所以待测数据是三种情况下收集25mL气体所需的时间,由实验结论氧化铜的催化效果更好,可知相同条件下用氧化铜做催化剂时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短,故填:对比;收集25mL氧气所需时间:>。
26.图中,图一为植物叶片的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图二为该植物在夏季晴朗天气中一天内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一表示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③是通过
运输到叶片的。
(2)若图一表示呼吸作用过程,则①代表的物质是
,图二中能够表示呼吸作用的曲线是
。
(3)若图一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则物质②产生于叶肉细胞的
。
(4)根据图二曲线变化规律,可以建议种植蔬菜大棚的菜农通过延长
来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效率。
【答案】(1)筛管;(2)氧气;乙;(3)叶绿体;(4)光照时间
【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据此解答。
【分析】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的图示来理解,对学生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好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详解】(1)从光合作用考虑,根据概念可知图(一)中:③表示有机物,运输有机物的管道是筛管。(2)从呼吸作用考虑,图一中:①是氧气.呼吸作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不受光照的限制。因此可以判断图二中曲线乙表示的是呼吸作用。(3)从光合作用考虑,根据概念可知图(一)中:①代表的气体进入叶片,肯定是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二氧化碳,②代表的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氧气。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4)分析曲线,可以得出结论: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蔬菜产量。故答案为:(1)筛管;(2)氧气;乙;(3)叶绿体;(4)光照时间
四、分析计算题(共24分)
27.(8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NaOH,变质程度怎样?
【设计方案】先称取13.3g的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人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直至过量,根据生成CO2的质量计算出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进行实验】实验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数据处理】写出以下计算过程:
(1)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多少?
(2)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求出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答案】
(1)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5.3g;(2)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60.2%;(3)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9.6%.
【解析】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碳,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钠的量,进一步可以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和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准确性。
【详解】(1)设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消耗H2SO4的质量为y,由图中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98
44
X
y
2.2g
=
x=5.3g
y=4.9g
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x100%=60.2%;
答: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60.2%
(3)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100%=19.6%
答: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9.6%
答案:(1)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5.3g;(2)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60.2%;(3)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9.6%.
28.(8分)某同学采用下图装置,用一些植物的器官来代替MnO2作催化剂,分解H2O2制取氧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编号
H2O2溶液的质量/g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植物的器官及质量
收集气体的体积/mL
收集气体的时间/min
1
34
15%
大颗粒胡萝卜16g
80
18
2
34
15%
大颗粒马铃薯16g
80
10.55
3
34
15%
小颗粒马铃薯16g
80
4
请依据上述信息分析:
(1)要使胡萝卜能够更快地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2)当量筒内的水达到80mL时,打开广口瓶的橡皮塞,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却发现木条不能复燃。请你解释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是
。
(3)计算:34g15%的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能制取氧气多少升?(氧气密度是1.43g/L)
【答案】
【解析】(1)根据图表中数据可知颗粒越小反应越快;(2)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氧气纯度不到;(3)根据过氧化氢的质量算出氧气的质量,再用氧气的质量除以氧气的密度算出氧气的体积。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代入方程式计算的物质的量只能是质量,体积不行,算体积时要先算出质量,再除以密度。
【详解】(1)根据大颗粒马铃薯和小颗粒马铃薯的对比验可知颗粒越小,反应速度越快,所以使胡萝卜能够更快地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将胡萝卜切成更小的颗粒;(2)因为开始反应时锥形瓶中的空气被压入广口瓶,广口瓶内含有大量的空气,所以将带火里的木条伸入瓶内,却发现木条不能复燃。
(3)设34克15%的H20,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
解,能制得氧气质量为X则:
2H2022H20+02↑
68
32
34gx15%
m
=
V==2.4g÷1.43g/L=1.68L。
答;略
故答案为:(1)将胡萝卜切成更小的颗粒;(2)氧气的纯度不够高;(3)1.678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K-39
Ca-40
Mn-5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科学家们研制了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约占70%,氧气的含量约占20%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非常接近空气的比例。飞船能根据仪器实时检测各种气体的含量并自动调节各种气体成分,同时将有毒的气体过滤掉,始终保证飞船内的空气适合航天员呼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在自然界中是必不可少的
B.在航天飞船上,应把空气中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下氧气,会更有益于航天员的呼吸
C.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不变的,不随地域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空气中的氮气对人类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中可以没有这种气体
2.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固体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3.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B.臭氧层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
C.含碳燃料大量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之一
D.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5.下图表示一昼夜中,植物叶片上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的情况,发生在夜间的是
()
6.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向类型都正确的是
()
A.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2H2O2
2H2O+O2↑
分解反应
B.用天然气作燃料
CH4+202CO2+2H2O
氧化反应
C.用铁制容器盛放稀盐酸
Fe+2HCl=FeCl2+H2↑
置换反应
D.用熟石灰制生石灰
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7.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
()
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C.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8.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了
9.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的,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下列有关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①肺泡数量很多
②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肺泡壁和缠绕肺泡的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肺泡分布广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如图所示是光合作用示意图,其中B和D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A.产物水和产物氧气
B.原料二氧化碳和原料水
C.产物氧气和产物有机物
D.原料二氧化碳和产物氧气
11.小明用了下图所示的两个装置,甲、乙两植物生长正常,并都有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在甲玻璃缸中放了碱石灰,而乙玻璃缸中没有碱石灰。将这两个装置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一起放到阳光下,几小时后,检验甲装置中没有新的淀粉生成,乙装置中有新的淀粉生成。小明做这个实验是想验证的假设是()
A.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需要水、碱石灰
C.光合作用需要光
D.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1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C.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丁和乙的质量之和
13.如图所示,一盆生长旺盛的植物密封在一个不透光的钟罩内,将该装置放在温度为25℃的地方,那么红墨水滴的移动方向是()
A.不移动
B.向左移
C.向右移
D.先向右移,后向左移
14.将质量为15g的大理石加人烧杯中,再加入12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A.66.7%
B.80%
C.90%
D.90.9%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叶面积=),指数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下列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叶面积指数过小,影响对光的充分利用
B.叶面积指数适中,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
C.叶面积指数过大,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的有机物
D.叶面积指数过大,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效果
16.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9:8
D.甲和丁一定属于单质
17.1.69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论断:①一定含C、H;②一定不含O;③可能含O;④一定含O;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18.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的三大热点问题,下列选项不会加剧这三大环境问题的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汽车尾气的排放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
19.分析人体从鼻孔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图,得出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吸入的空气:O221%,CO2
0.03%,N278%,稀有气体0.94%,较少的水汽
呼出的气体:O216%,CO24%,N278%,稀有气体1%,较多的水汽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B.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只有部分进入血液
C.人体能产生稀有气体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比水汽大
20.将25gA物质和5g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gA和11g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21.图甲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乙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填“D”或“E”),请结合图甲、图乙叙述人体的吸气过程:
。
(2)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22.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通过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可以探究出的燃烧条件是
。
(2)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较好的灭火方法
是
,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23.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先在集气瓶里加入少量水,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后,发现红磷还有剩余,冷却,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液面上升到图中A位置。
(1)实验中用足量红磷的目的是
。
(2)上述实验现象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其余为氮气。能够得到该结论主要是运用了氮气的有关性质,请写出其中一点:
。
24.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2)曲线ab段表明
的含义。
(3)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
℃左右。
(4)当温度在35℃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
mg。
(5)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1分)
25.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分解有催化作用,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氯酸钾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如表所示:
温度/℃
Fe2O3
Al2O3
CuO
MgO
开始反应
470
515
305
49
剧烈反应
490
540
350
545
(1)上述实验中,从温度对反应催化效果来看,最好选用
作催化剂。
(2)加热氢氧化铜固体可制得氧化铜和一种常见液体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探究:氧化铜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哪一个更好?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均以生成25mL气体为准,可能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均已忽略,
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KCIO3质量
催化剂质量
待测数据
①
2.45g
a
②
2.45g
0.51
g
MnO2
b
③
2.45g
0.51
g
CuO
c
(3)实验①的作用是
;上述实验中的“待测数据”处应填
。若b
(填“>”“=”或“<”)c,可知在某温度下氧化铜对氯酸钾分解效果更好。
26.图中,图一为植物叶片的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图二为该植物在夏季晴朗天气中一天内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一表示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③是通过
运输到叶片的。
(2)若图一表示呼吸作用过程,则①代表的物质是
,图二中能够表示呼吸作用的曲线是
。
(3)若图一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则物质②产生于叶肉细胞的
。
(4)根据图二曲线变化规律,可以建议种植蔬菜大棚的菜农通过延长
来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效率。
四、分析计算题(共24分)
27.(8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NaOH,变质程度怎样?
【设计方案】先称取13.3g的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人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直至过量,根据生成CO2的质量计算出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进行实验】实验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数据处理】写出以下计算过程:
(1)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多少?
(2)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求出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28.(8分)某同学采用下图装置,用一些植物的器官来代替MnO2作催化剂,分解H2O2制取氧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编号
H2O2溶液的质量/g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植物的器官及质量
收集气体的体积/mL
收集气体的时间/min
1
34
15%
大颗粒胡萝卜16g
80
18
2
34
15%
大颗粒马铃薯16g
80
10.55
3
34
15%
小颗粒马铃薯16g
80
4
请依据上述信息分析:
(1)要使胡萝卜能够更快地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2)当量筒内的水达到80mL时,打开广口瓶的橡皮塞,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却发现木条不能复燃。请你解释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是
。
(3)计算:34g15%的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能制取氧气多少升?(氧气密度是1.43g/L)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