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评(一)
一.选择题
1.隋朝大运河沟通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2.古代皇帝一般都有自己的年号。隋文帝的年号是
A.武德 B.开皇
C.贞观 D.大业
3.下列属于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的是
①统一中国 ②开凿大运河 ③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③
C.③ D.②③
4.下列选项中,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条件无关的是
A.隋朝人口增长较快 B.隋朝统一安定
C.隋朝轻徭薄赋,人民负担较轻 D.隋朝经济繁荣
5.下面各项制度,隋朝创立的是
A、中央集权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6.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7.下列关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以前统治者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8.下列内容中,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是
①皇帝要勤于政事 ②皇帝要居安思危 ③大臣要廉洁奉公 ④政府要轻徭薄赋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9.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10.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11.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 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④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适合的一项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1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14.导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突出的原因是两朝统治者
A.重用贤臣 B.励精图治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15.“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从头到尾),缚以诸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出现这种工具的朝代是
A 西汉 B唐朝
C 曹魏 D 东汉
16.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 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7.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A 才能 B 家世背景
C 人品 D 修养
18.科举制度的影响,我们从侧面来分析,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B、参加科举考试人数众多——科举考试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
C、科举考试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
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人们普遍推重明经考试。
19.有关文成公主入藏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丰富了藏族人民生活 B.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C.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D.改变了吐蕃民族习惯
20.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二.简答题
21简要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评(一)
一.选择题
1————5 BBACD
6————10 BDBDC
11————15 DDCAB
16————20 DADDB
二.简答题
21.相同点:(1)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统一的王朝。
(2)都实行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如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都有一举世瞩目的巨大工程。如秦万里长城、隋大运河。
(4)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而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政权短命而亡。
不同点:
(1)取得政权的方式不同:秦先继承王位后统一天下;隋是外戚夺权后统一南北。
(2)时代作用不同:秦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故秦的统一加强和巩固了封建制度;隋统一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时期,故隋的统一为封建社会的全盛打下了基础。
(3)开国皇帝治国重点不同;秦始皇较多注重政治,巩固政权;隋文帝较多注重经济,恢复和促进经济发展。
(4)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不同:秦“焚书坑儒”;隋实行科举制,笼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