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 沈从文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目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出生于湖南凤凰,为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作者简介
1917年,沈从文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沈从文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1]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作者简介
1929年。沈从文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沈从文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2]
1934年,沈从文完成了《边城》,沈从文小说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作者简介
1948年,沈从文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3]
1960年,沈从文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沈从文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81年,沈从文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11]1984年,沈从文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张充和
创作题材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
作品及评价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
长篇小说《长河》
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作品风格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暖。
他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风情画于一炉,展示了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文章语言质朴。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诗意的散文体小说
浓郁的地方色彩 (牧歌情调)
淡化情节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自己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题记
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边城》解题
从地理上看,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字音字形】
(1)接壤(rǎnɡ) (2)蘸酒(zhàn)
(3)伶俐(línɡ)(lì) (4)老鹳河(ɡuàn)
(5)泅水(qiú) (6)傩送(nuó)
(7)闭气氽(tǔn) (8)蚱蜢(zhà)(měnɡ)
(9)鞶鼓(pán) (10)踹水(chuài)
(11)悖时(bèi) (12)喧阗(tián)
(13)棕榈(lǘ) (14)俨然(yǎn)
(15)角隅(yú) (16)睨着(nì)
贰
壹
【端午节】
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贰
叁
肆
眼前的端午
两年前的端午
上一年的端午
眼前的端午
叁
肆
陆
介绍茶峒端午节的风俗,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两年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
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天保的相遇。
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伍
围绕端午节,第三到第六节,都写了哪些事?
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想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它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读过课文后”边城“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
美
水车缓缓转动
土家吊脚楼
茶 峒 风 光
茶 峒 风 光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偏偏详写端午而不写中秋,不细写过年?
端午最能表现湘西的风俗美、人情美,它能呈现出风土人情、各色人物等等。中秋的月夜固然是引人歌唱的好时候,但中秋太幽静,它是属于老人的,是闲静休息的节日,总不如作者心目中热闹的充满朝气的端午吸引人;新年热闹的朝气是有的,但新年太粗犷,到处是如雷如虎的鞭炮声,又总不及端午那清新的水汽让人神往。详写端午的风土民情,有热闹的河街,有竞赛的龙舟,有年轻力壮的划桨手,还有躁动迷人的鼓声。端午具备了作者所看重的特质:年青,活力,热闹,清新。端午节中的活动正是青年的力与美的展示。
边 城 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自然真善人性美
湘西美——人性美
翠翠的形象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纯真、可爱
聪明、矜持
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执着、纯粹
翠翠形象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敏感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
湘西美——人性美
爷爷的形象
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玩,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
“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
“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体贴、慈爱
在翠翠的婚事上用心良苦
淳朴、可爱
爷爷形象
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
善良、淳朴、工作尽职、厚道的老人。
是“传统美德的代表”
湘西美——人性美
傩送的形象
第四节,傩送与翠翠的对话。
形象英俊、淳朴善良、幽默风趣
天保
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湘西美——人情美
文中写了哪些人情?
翠翠与爷爷的祖孙情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
驻军官军与百姓的军民情
爷爷与顺顺的邻里情
爷爷与老船长的朋友情
爷爷与顾客的摆渡情
天保与傩送的手足情
翠翠与大黄狗的人物情
小说展开的是一幅爱的画卷。在这幅画上,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邻里之间的友情、兄弟之间的手足情。这种种的爱,就如边城的清纯古朴自然的风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这种纯洁的无私的爱与情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文中多次提到“鱼”这一意象,它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小说中写爷爷、翠翠在音乐声“睡着”了有什么寓意?
“鱼”是自由的象征,也是爱情的象征。
美好的边城生活正在消失,就如同翠翠的爱情一样不可挽留。因此,在文中,作者早早地埋下伏笔,寄寓意象。例如“鱼”的意象,“梦”的意象,在音乐声中“睡着”了就寄寓了“梦”的意象
边城的人性美与边城的环境有何关系?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有古老的风俗习惯,这里有古老朴实的民风。沈从文先生以自然的明净状写湘西人心之明净。正因为生活在这样稳定和谐的社会背景“边城”之中,生活在如此秀丽的自然风光之中,才会产生如此多纯朴善良的人们。
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光彩夺目的人性美相辉映,把一个美好的边城点染得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主 旨
作者在谈及边城时说过,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作者做到了,作者通过对边城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构造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湘西世界,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友爱。表明出了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艺术特色
诗化的手法,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
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一条溪,淌了千年,却冲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情。 一首歌,唱了千年,却道不尽那一段缠绵的爱。 一个是豪放豁达,一个是美丽温柔,却同是一种相思,一处哀愁,而愁的对面,却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清纯而柔韧,茶峒山淳厚而坚定。依山傍水的缘啊,却是生生世世的宿命一场。唱一夜传情曲,摘一把虎耳草,你,却在梦里流了泪。
坍塌的白塔,挡不住坠落的流星。一生的亲情,也随着这一场浊雨落入碧溪远去。不曾回来的歌声啊,是谁为你把灵魂浮起,是谁为你把命运固锁。是这一溪碧水是这一片翠竹。来来回回的渡船只做着一个梦——找寻那一片温柔的馨香,可终究离不了那摆渡的绳索,只得翘首远方的凶滩,守望一生的迷梦。
翠翠和傩送最终不能在一起,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但它感伤却不悲痛,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宛如一隙清流从山涧徐徐流出,绵绵不绝,不知归去。
探究第四部分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探究第四部分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而是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2.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
探究第四部分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3.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
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
了?”
探究第四部分
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4.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探究第五部分
根本原因是翠翠由于对两年前发生的那件事(端午节巧遇二老傩送)印象深刻,所以对于本应该在中秋节有许多浪漫故事的日子却觉得索然无味。
1.“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探究第五部分
对表现翠翠的心理有一个反衬作用。如此热闹的迎春场面翠翠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衬托出她把两年前的那件事情牢牢记在心里。
2. 文段中极力描写热闹的迎春场景,对表现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探究第五部分
含蓄地点明了翠翠对两年前的那个端午节意外碰上二老的事念念不忘,体现了翠翠含蓄多情的心理。
3. 分析下面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 的心理。
(1)“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第五部分第2段)
探究第五部分
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
(2)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什么?(第五部分第7、8段)
探究第五部分
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3)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翠翠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第五部分第11段)
探究第五部分
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同时这里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4)“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第五部分第14段)
探究第五部分
祖父所唱的歌令翠翠想起了此时正在青浪滩的二老,反映出翠翠内心对二老的思念。
(5)“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第五部分第16段)
翠翠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感情纯洁真挚,对爱执着追求。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总结翠翠的形象特点:
探究品味
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哪些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边城美
探究品味
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哪些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边城》描写的湘西,风光秀丽风景怡人
《边城》是用文字绘就的无彩之画
《边城》是一支宁静和乐的生活牧歌
探究品味
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哪些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端午节:龙舟盛况与河中捉鸭
春节:舞龙耍狮和烟火海洋
中秋夜:男女对歌且互倾爱慕
探究品味
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哪些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哪些人
天真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纯朴友善的乡亲
哪些情
爷爷和翠翠
爷爷和顺顺
翠翠傩送天保
傩送和天保
祖孙之爱
乡邻之爱
男女之爱
兄弟之爱
探究品味
作者说这篇小说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爱”有哪些方面?
小说展开的是一幅爱的画卷。在这幅画上,有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这种种的爱,就如边城的清纯古朴自然的风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拓展探究
(一)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看翠翠的心理特点。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
翠翠和以上女子相比,显得含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
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拓展探究
既然《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为何要处理成悲剧呢?
思路一: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拓展探究
既然《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为何要处理成悲剧呢?
思路二: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拓展探究
既然《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为何要处理成悲剧呢?
思路三: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慰罢了。
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