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2-24 15:5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行线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能说出判定公理的第一个推论,即“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会用数学语言表示平行线判定公理及其推论,并能根据它们做简单的推理证明。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还介绍了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化归和分类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者特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引导性材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行线的意义已有了较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是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而要来说明两直线平行,还只有两个途径: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其中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如果用平行线定义更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因而,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更普遍的方法。
参照教科书第79页图,制作三根木条组成的教具模型,或让学生用纸条制作类似的教具。展示时,可先摆成一般情况的三条直线相交,让学生指出“三线八角”中各对角的关系名称,既复习旧知,又为后面新课学习作好准备。随后按照教科书第79页所述对其进行旋转变化,并提问:两个同位角(或内错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时,这两根木条互相平行?(让学生大胆猜想。)
(二)新课讲授   
  【教法说明】通过三个判断题,使学生回顾上节所学知识,第1题在于强化平行线定义的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第2题不仅回顾平行公理,同时使学生认识学习几何,语言一定要准确、规范,同一问题在不同条件下,就有不同的结论,第3题复习巩固平行公理推论的同时提示学生,它也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师:测得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中的一个是直角,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吗?根据什么?
  学生:能判定垂直,根据垂直的定义.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你有办法测定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如何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教师在学生思考未得结论的情况下,指出不能直接利用手行线的定义来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找其他可以测定的方法,有什么方法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在前面复习平行公理推论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会提出,再作一条直线 ,让 ,再看 是否平行于 就可以了.
  师:这种想法很好,那么,如何作 ,使它与 平行?若作出 后,又如何判断 是否与 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老师的提问,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似是而非,不能解决问题.
  师:显然,我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此我们来寻找另外一些判定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行线的判定(板书课题).
  [板书]2.5平行线的判定(1).
  【教法说明】由垂线定义可以来判断两线是否垂直,学生自然想到要用平行线定义来判断,但我们无法测定直线是否不相交,也就不能利用定义来判断.这时,学生会考虑平行公理推论,此时教师只须简单地追问,就让学生弄清问题未能解决,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教师给出像课本第78页图2–20那样的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转动 ,让学生观察, 转动到不同位置时, 的大小有无变化,再让 从小变大,说出直线 与 的位置关系变化规律.
  【教法说明】让学生充分观察,在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下,分析、思考、总结出结论.
图1
  学生活动: 转动到不同位置时, 也随着变化,当 从小变大时,直线 从原来在右边与直线 相交,变到在左边与 相交.
  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与 不相交即与 平行的位置,那么 多大时,直线 呢?也就是说,我们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需要找角的关系.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回忆平行线的画法,过直线 外一点 画 的平行线 .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见图1).
  师:由刚才的演示,请同学们考虑,画平行线的过程,实际上是保证了什么?
图2
  学生:保证了两个同位角相等.
  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猜想?
  学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师:我们的猜想正确吗?会不会有某一特定的时刻,即使同位角不等,而两条直线也平行呢?
  教师用计算机演示运动变化过程.在观察实验之前,让学生看清 角和 角(如图2),而后开始实验,让学生充分观察并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总结了,当 时, 不平行 ,而无论 取何值,只要 , 、 就平行.
  图3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出结论,并告诉学生这个结论称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
  [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即:∵ (已知见图3),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通过实际画图和用计算机演示运动—变化过程,让学生确信公理的正确.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图4
  1.如图4, , , 吗?
  2. ,当 时,就能使 .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旨在巩固所学的判定公理,对于第2题是已知结论,找出使它成立的题设,这是证明问题时应掌握的一种思考方法,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执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思考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逐渐培养学生的这种数学思想.
   (出示投影)
  直线 、 被直线 所截.
图5
  1.见图5,如果 ,那么 与 有什么关系?
  2. 与 有什么关系?
  3. 与 是什么位置关系的一对角?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给出答案: 时, , 与 相等, 与 是内错角.
  师: 与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到 ?为什么?
  学生活动: ,因为 ,通过等量代换可以得到 .
  师: 时,你进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
  师: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正确结论?
  学生活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也就是说,我们得到了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一个方法:
  [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式提问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角之间的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结论,主要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师:上面的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 (已知),
   (对顶角相等),
  ∴ .
  [∵ (已证)],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这里的推理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说,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师指出:方括号内的“∵ ”,就是上面刚刚得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方括号内这一步可以省略.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如图1,直线 、 被直线 所截.
  (1)量得 , ,就可以判定 ,它的根据是什么?
  (2)量得 , ,就可以判定 ,它的根据是什么?
  2.如图2, 是 的延长线,量得 .
  (1)从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根据是什么?
  (2)从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根据是什么?
图1            图2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
  【教法说明】这组题旨在巩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判定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熟悉并会用于解决简单的说理问题.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
  1.如图3所示,由 ,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由 ,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
  2.如图4,已知 , , 吗?为什么?
 
图3         图4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给以指正并启发、引导得出答案.
  【教法说明】这组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变式图形,加强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从而得到一题多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总结扩展
 
  2.结合判一定理的证明过程,熟悉表达推理证明的要求,初步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97页习题2.2A组第4、5、6(1)(2)题.
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