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B.火山是一种很快、很激烈的地质作用
C.产生地质作用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D.地质作用按表现可分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下列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侵蚀作用 B.变质作用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分析回答3~5题。
3.①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4.②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5.如果③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③的箭头b代表的是( )
A.上升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能力提升】
《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对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部分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根据材料回答6~7题。
6.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7.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A.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风蚀洼地
8.下列各种地质现象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北美五大淡水湖和我国青海湖
B.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和新疆沙漠中的蘑菇石
D.贝加尔湖和滇池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旅游景观与图示地貌类似的是( )
A.长江三峡 B.桂林山水
C.黄山怪石 D.天涯海角
10.从图中看最有利于该地形成的条件是( )
A.岩石具有可溶性 B.地面平坦
C.气候干燥 D.植被稀少
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外力作用的是______;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
(2)在a、b、c中,a表示的岩石名称是__________,b表示的岩石名称是________。
(3)在a、b、c中,可能有生物遗体存在的是____________,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是_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参考答案
1.A [火山是地貌,不属于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原因不包括人为原因,地质作用还包括外力作用在内。]
2.B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均是内力作用;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沉积作用均是外力作用。]
3.D 4.A 5.B [由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可知: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都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都能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都能形成新的岩浆。结合该示意图判断①代表岩浆,②代表岩浆岩,③代表沉积岩或变质岩,④代表变质岩或沉积岩。]
6.C 7.D [河西走廊主要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风蚀洼地也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火山锥和冲积扇分别是由内力作用和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8.D [北美五大淡水湖是冰川作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生物沉积;石灰岩溶洞是水的溶蚀;蘑菇石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都是外力作用。]
9.B 10.A [图示是石灰岩受外力作用发育而成的峰林,属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等沉积岩经溶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故形成的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
11.C [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故本题答案为C。]
12.(1)② ③ (2)岩浆岩 沉积岩 (3)b a
(4)从图中可以读出:地球内部的岩浆,经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形成新的岩浆,这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岩石形成关系理解的题目。首先应读懂图,由图示可以看出c为岩浆,a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箭头①表示冷凝成岩,②表示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其中b即沉积岩中可能有生物遗体的存在;然后考查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基本概念的掌握。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河流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完成1~2题。
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不包括哪种作用( )
A.溯源侵蚀 B.刨蚀
C.下蚀 D.侧蚀
2.有关溯源侵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指向源头方向的侵蚀
B.不断使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C.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
D.使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读“我国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Ⅰ、Ⅱ两区域河流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
B.Ⅱ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仅有侵蚀作用
C.Ⅰ区域河流流水作用使左岸侵蚀,右岸沉积
D.Ⅱ区域河流切割作用显著,使河谷呈“U”字形
4.有关该河流的假设能够成立的是( )
A.若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流只有一次汛期
B.若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Ⅱ区的河流易发生凌汛
C.若该河流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的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D.若该河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则该河流量一定大于北方任一河流
【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6.图中所示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D.高山顶部
7.下列关于河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发育初期,河谷横剖面往往呈“U”形
B.在发育初期,对河谷的侵蚀主要是以侧蚀为主
C.在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往往呈“V”形
D.在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往往呈“U”形
8.以下关于河流堆积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洪积扇一般发育于山前
B.河漫滩平原一般发育于河流入海口的外海滨地区
C.三角洲形成于河流中游
D.河漫滩平原形成于河流凹岸
读“某地区聚落大致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地聚落的形成最不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平原 B.山地 C.河谷 D.交通
10.若该地聚落是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乙丙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读“某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D、E两处中,最有可能出现浅滩的是____________处。
(2)河中有淘沙、淘金处,可能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D、E五处,其中聚落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可能在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第1题,河流的侵蚀地貌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侧蚀和下蚀,刨蚀属于冰川作用。第2题,溯源侵蚀指向源头方向,使河谷加长,横剖面往往呈“V”形。]
3.A 4.C [Ⅱ区域也存在河流的搬运作用;我国位于北半球,河水在平直河道中运动时向右偏,因此右侧河道水流速度快;“U”型河谷见于河流下游,河流切割作用弱。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双汛”;径流量的大小与流域面积和流域内的降水量、地下水、湖泊或冰雪融水量有关。]
5.A [图中所示的怒江是其上游,流经一、二阶梯过渡地区——横断山区,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蚀作用显著 ,形成了很深的峡谷。]
6.B [图中所示地区为青藏高原,在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聚落主要分布于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7.D [在发育初期河谷横剖面呈“V”形,成熟期呈“U”形;发育初期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8.A [河漫滩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凸岸,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9.A 10.A [第9题,从图中聚落分布的不均衡性可知,该地最不可能是平原地形。第10题,从聚落分布数量看,甲乙线最少,说明甲乙为支流,河流堆积地貌面积小,不能形成众多的聚落分布。]
11.(1)D (2)D D处位于河流凸岸,易沉积沙、金 (3)C、D、E C、D、E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农耕,且取用水和交通方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D、E在图中位于河湾处,且D为凸岸,E为凹岸,在河流流经弯道时,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可能会出现浅滩。若河流中有沙、金,则淘沙、淘金都应选在沉积处,即河流的凸岸。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因有广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分布,土层深厚、肥沃,利于农耕,且取用水和交通方便,更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分布。4.2 山地的形成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1.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
A.高山和谷地 B.断层和裂谷
C.背斜和向斜 D.块状山地和陷落盆地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内力作用
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回答3~4题。
3.该地地形成因是( )
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山 D.背斜成谷
4.下列叙述不可能存在的是( )
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
B.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
C.A处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
D.B处埋藏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5.从板块构造理论看,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A.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B.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D.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
【能力提升】
下图是“油气田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7.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水、气
8.图中①②③所在岩层的成因类型为(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玄武岩
读下图,完成9~10题。
9.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示地质构造不是由水平挤压运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读“公路选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公路的以下两处弯曲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幅图,能正确表示剖面线AB的是( )
(3)该公路在C处穿过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为什么该公路线路选择在该处?请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C [褶皱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
2.B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故成为山岭。]
3.C 4.D [第3题,由等高线变化可知此地形为山地,由岩石的新老关系可以分析出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故为背斜成山。第4题,煤炭是形成于沉积岩中的矿产,而B处是石灰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岩,故不可能有丰富的煤炭。]
5.C [安第斯山脉地处南美洲西部,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6.B 7.B 8.B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按密度从小到大是气、油、水,气密度最小,位于最上部,水密度最大,位于最下部。气、油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故应属于沉积矿,位于沉积岩之中。]
9.B 10.A [本组题考查的是地质构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及读图分析能力。第9题,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首先不能选择在断层构造处,大坝建设需要岩层有较强的承重能力,选在背斜构造处最适宜。第10题,如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则会发生弯曲甚至断裂,而①处只有上下位移的断层线,岩层没发生弯曲。]
11.A [台湾岛中部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沿海地势低平、人口稠密。]
12.(1)不正确 a处无居民点,应缩短距离,减少运输时间 正确 在山区的陡坡上的公路要呈“之”字形弯曲 (2)A (3)鞍部 鞍部地区相对两侧地势较低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等高线和交通线结合图考查了平原和山区对交通线选择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但城镇、居民点等设施较多,应该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通向大城市时尽量缩短路线距离,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山区通过的交通线应该尽量避开陡坡,穿过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在山区的山谷中要避开陡坡,在陡坡上要呈“之”字形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