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井冈山中学 邝彦琳
中图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自古以来人类就梦想能够“上天”与“入地”。如果把上天理解为进入太空,现在人类已经做到了;如果把入地理解为进入地球核心,恐怕人类一时还难以做到,正所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得知地球内部有三大圈层的呢?
我看看下面到底有什么?
学习目标
地球内部的结构可分为几层?各有什么特征?
地球外部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征?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1)概念:
当地震发生时,低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2)分类及其特点
分类 特 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 固液气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横波 固 较慢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3).地震波波速在地下发生突变的面——不连续面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地壳
莫霍面
地幔
地核
古登堡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P波速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2.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点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岩石圈
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
铁镁的硅酸盐类
铁
镍
上地幔
(软流层)
下地幔
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
内地核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
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D
地壳的平均厚度( )
A.约为33千米
B.约为6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C
大
气
圈
生
物
圈
水
圈
水
圈
地
壳
地
壳
地
幔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以也叫同心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氧
氮
二氧化碳
臭氧
水汽
固体杂质
形成降水中的凝结核;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影响大气质量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吸收与放出长波辐射,输送潜热,有“保温效应”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大气圈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大气圈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大气圈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 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电 离 层
案例研究
“生物圈2号”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导致这场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