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氧化与燃烧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事实:①动物呼吸②白磷自燃③食物腐烂④火药爆炸.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发光 B.都缓慢氧化反应
C.都发生爆炸 D.都属于氧化反应
2.下列灭火的措施和原理有对应关系的是( )
A.釜底抽薪,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B.森林火灾时,灭火队员砍伐树木,是为了移除可燃物
C.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是为了隔离可燃物
D.利用沙土灭火,是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下列对有关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充足的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放入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固体
D.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白雾,放出热量
4.如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比②③,可以得出白磷、红磷的着火点不同
B.对比①③,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
C.对比①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氧气
D.即使给②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燃烧也一定不能发生
5.“纸火锅”(如图)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汤料使“纸火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B.“纸火锅”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C.汤料隔绝了氧气使“纸火锅”不能燃烧
D.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火锅”的着火点
6.下列有关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恰当的是( )
A.钠在氯气中燃烧时,不带电的钠原子和氯原子构成氯化钠分子
B.该反应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分成原子,原子能转化为离子
C.燃烧一定要氧气参与,因此钠在氯气中燃烧其实不能称为燃烧
D.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氯化钠不能食用,因它与家庭中食用的氯化钠化学性质不同
7.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B.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C.由图b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8.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9.小金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并设计完成了下列实验.对比各组实验,哪些组合能够达到研究影响可燃物燃烧因素的目的( )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①和②,与温度有关
B.②和③,与氧气有关
C.②和④,与氧气有关
D.①和④,与氧气和温度有关
1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先通入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发现b中硫燃烧。实验过程②:停止通空气,改通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该装置还缺少对尾气的处理
C.去掉装置a就无法验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11.如图所示,将白磷(a)和红磷(c)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80℃)中,热水中还有一块白磷(b)。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B.a与c对比中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C.b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与Y型瓶加塞子比较,小气球能缓冲管内压强变化
12.下面对表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 隔绝空气或氧气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
A.A B.B C.C D.D
13.把一根铁丝绕成螺圈(如图甲),然后罩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如图乙),螺圈上方火焰消失。一段时间后螺圈上方火焰又出现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圈上方火焰“消失”是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B.火焰“消失”是因为可燃物被清除
C.火焰“消失”是因为氧气被隔绝
D.金属丝吸热导致酒精的着火点被降低
14.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入图中的两只试管中,一段时间后,A、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②用气囊鼓入空气至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A中白磷燃烧,B中无明显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步骤①和②中A试管的现象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O2
B.对比步骤②中露出水面的白磷和红磷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无需气囊,将试管移开水面也可达到步骤②相同的实验效果
D.该实验中热水的主要作用只是提高温度
15.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①是二氧化碳变化,曲线②是氧气变化
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C.该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D.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需求不同
16.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把火柴迅速从水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处的气压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烧瓶内水的沸点高于100℃
B.水蒸气从加热的铜管喷出后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C.乙处水蒸气对火柴头加热,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D.把火柴迅速从水蒸气中移开,使火柴头能与氧气充分接触
17.2020年3月底,四川西昌突发森林火灾,造成19人遇难,过火面积约1000公顷。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用沙土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B.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砍掉或清理大火前面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18.如图实验显示了灭火器的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无色液体
B.由实验Ⅰ到实验Ⅱ使锥形瓶倒立的直接目的是让两种液体混合
C.利用实验Ⅱ喷出的大量液体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D.主要是利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1)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是缓慢氧化
(2)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
(3)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4)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5)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
(6)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
A.(1)(2)(3) B.(3)(4)(5) C.(1)(4)(6) D.(2)(4)(6)
20.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火灾,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前面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森林中随意遗弃矿泉水瓶可能会引发火灾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二.填空题
21.小徐随家人在用餐时发现,银耳盅下端有一个放置燃烧蜡烛的器皿,其侧边留有3个开口,器皿如此设计是为了满足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小徐发现蜡烛燃烧火焰微弱,于是将3根火柴放到蜡烛中帮助其燃烧,观察到火柴被火焰“包裹”着并熊熊燃烧,银耳盅底部和侧边出现大量黑色物质,请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 。
22.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 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未燃烧;迅速从水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铜管内水蒸气需要用火焰二次加热是因为 。
(2)该实验说明的结论 。
23.某同学做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将点燃的红磷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红磷剧烈燃烧,过一会儿,燃烧匙内火焰熄灭.接着立即从集气瓶中取出燃烧匙,熄灭的红磷又复燃了.
(1)请你分析红磷复燃的原因: ;
(2)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洒水的原因是 .
24.19世纪初,电灯尚未发明,煤矿工人在矿井中只能借助煤油灯照明。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戴维灯(如图)。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1)甲烷与空气混合,遇火易发生爆炸,是因为甲烷燃烧释放大量的 。
(2)用戴维灯照明,不会引燃矿井中的甲烷,原因是 。
25.2015年5月30日,玉林市消防战士杨科璋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 .
(2)高楼起火时,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26.小红是一个小魔术迷.她把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医用酒精中,均匀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空中展开,用火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却完好无损(如图所示).请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
三.实验探究题
27.小金对物质燃烧知识进行了整理并探究。
(1)按如图甲所示进行木炭燃烧的实验: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
②检验集气瓶中木炭燃烧产物的方法是 。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60℃,两者都能燃烧生成有毒的五氧化二磷。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两个方案
①图a所示的方案中,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②与图a所示的方案相比,图b所示方案的优点是 。
2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两根光亮的细铁丝分别盘成螺旋状,进行如下实验。
(1)实验1:取一根细铁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到的现象是 ,将其迅速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细铁丝未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细铁丝未燃烧的原因是 。
(2)实验2:为了让细铁丝燃烧,同学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①改进的方法是: ,迅速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②改进后细铁丝燃烧的原因是 。
③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
④细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对比实验1和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 。
29.某同学打算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他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问题: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 ,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 。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 ;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 。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图A与图B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3)若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将燃着的蜡烛吹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B; 4.C; 5.D; 6.B; 7.C; 8.D; 9.C; 10.C; 11.C; 12.A; 13.A; 14.D; 15.C; 16.B; 17.B; 18.C; 19.C; 20.D;
二.填空题
21.和空气(或氧气)接触;火柴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产生炭黑; 22.铜管内水蒸气的温度没有达到火柴的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 23.红磷又接触到空气中氧气,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继续洒水,可进一步降低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防止重新燃烧; 24.热量;戴维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由于金属能够吸收热量并散放到空气中,使金属周围的温度降低,甲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25.可燃物;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 26.酒精燃烧释热,水蒸发吸热带走部分热量,使手帕达不到着火点;
三.实验探究题
27.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反应结束后,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无污染; 28.红热;温度未达到细铁丝的着火点;在细铁丝的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火柴燃烧放热,使温度达到细铁丝的着火点;细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9.燃烧;没有燃烧;没有燃烧;燃烧;与氧气接触,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图B;盖上锅盖;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